现阶段的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体制及教学理念的影响,实施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枯燥及固定,教学内容仅仅局限在课本知识上,教师未能对课本知识展开相应的拓展及延伸,很难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自主性,导致学生科学素养水平较低。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开发实践拓展性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及实践,现阶段初中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拓展性课程呈现出多元化的创新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及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给予学生直观上的刺激及感受,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实践精神,将学生的科学探究实践延伸到了课外,在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及空间开展探究性活动,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学生的思考、探究及自主学习等创设了独立的空间[1]。此外,在拓展性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学生还能体会探究及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在拓展性课程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合作意识,在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初中科学整体教学结构,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学生在拓展性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得到身心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性的学习、探究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初中科学拓展性课程开发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拓展课本内容,针对课本内的知识点进行相应的延伸、创新及补充,选择一些与初中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趣事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到初中科学学科学习的价值及意义。此外,在选择初中科学拓展性内容的过程中还应重视拓展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新颖性及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2]。如在进行浙教版科学探究以“探究鸡蛋”这一主题中,学生会对鸡蛋这一主题的拓展性教学内容产生充足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探究生鸡蛋、熟鸡蛋的区别技巧,如何解剖鸡蛋?利用空的矿泉水瓶如何将鸡蛋清与蛋黄分离开来?如何将鸡蛋完整地放入瓶子内?等问题,在学生探究及实践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惯性、气压、热胀冷缩的气压等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科学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探究意识。教师应将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分成若干个小组,结合每个小组的实际情况及学习需求提前布置好相应的实践探究主题,明确相应的任务要求及规则,引导学生围绕拓展性课程的主题通过查阅课外资料、整理资料、实践动手操作、数据记录、小组拓展性探究结果在课堂中的演示等途径将拓展性课程内容及要求完成[3]。结合不同的主题采用不同的课堂展示方式。如在进行《空气污染与保护》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入《空气污染与人类健康》的课程,引导学生在开发实践课程中进行以下小组实践操作:为学生准备好6个培养皿,分别在其中放入均量的煮沸的洗碗水,将6个培养皿分别放在教室内、操场上、小树林、办公室、食堂及卫生间内,2天后取出等量液体加入5支试管内,将亚甲基蓝溶液滴入后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细菌在空气中存在有氧呼吸运动,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环境变成弱酸性,亚甲基蓝由氧化的蓝色变成无色能证明好氧细菌存在,观察后发现颜色越浅,细菌含量越多。通过拓展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素养。
现阶段的初中科学拓展性课程教学过程中,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及自主性。教师应明确教学体制改革的方向,重视学生在拓展性课程中的实践与进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的探究自信心及积极性,针对学生在科学拓展性课程中的发展水平、科学素养培养、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及成长等进行综合评价。注意准确的评价及评估必须在不同环节、不同角度下实施不同的评价方法,将学生拓展性课程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实践积极性、成果记录等纳入在内,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拓展性课程实践积极性[4]。
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实施联系课内外知识点,开展整合性及拓展性的教学、积极开展课外拓展性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初中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等多元化的拓展性课程,开发实践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面,促进学生在拓展性课程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及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