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群,王萍萍,陈文成
就我国而言,体育产业的发展时间并不长。1995年,原国家体委颁发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2010》[1],文件提到“重点发展体育用品、体育竞赛表演、健身娱乐等市场”,并确定了“在15年时间内逐步建成符合体育发展规律,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从此便拉开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序幕。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2]。数据显示,2016年国家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9万亿,增加值6 475亿,增加值增长率达到17.8%,GDP占比达0.9%,其中,体育用品制造的增加值和总规模分别实现2 863.9亿元和11 962.1亿元,占整个体育产业增加值和总规模的比率分别高达44.2%和62.9%[3]。此外,我国体育产业增速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其中2006—2016年间我国体育产业年均增速达到20.7%[4]。与此同时,随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失衡、供需结构失衡、区域结构失衡和消费结构失衡等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5](简称46号文件),文件的出台意味着“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6-7]。至此以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受到体育产业学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各省、市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家战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新的驱动力。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立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家战略,以人力、资本、场地、技术、政策等供给侧要素为切入点,研究缓减和解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的对策。
从世界范围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由来已久。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遭遇高通胀和高失业率的双重压力,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派受到严重挑战和质疑,因为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既不能解释造成通胀的原因,也不能帮助欧美国家解决高失业和高通胀问题。在这种条件下,需要新的经济理论来帮助解释和解决面临的严重问题。以“供给经济学”(Supply-side Economics)为核心内容的经济理论应运而生。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目前已经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调整、产业结构失衡日趋严重等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经济整体发展进入“新常态”,去产能、去库存、去标杆、降成本、补短板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那么,到底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从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分析不难发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理念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资源配置扭曲、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不关注投资、消费、出口等消费侧因素,而是重点关注人力、资本、土地、技术、政策等供给侧要素,缓减和解决长期以来主要立足“需求侧”发展经济所带来的“后遗症”和结构性矛盾。(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要压制社会需求,而是以供给侧为立足点,在充分满足社会消费需求时,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供给水平。(4)社会供给不足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满足社会和人的生存、发展及消费需求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脚点。(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的根本途径就是“改革创新”,需要通过推进科技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技术创新、政策创新等举措来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实现。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立足“供给侧”,基于人力、资本、土地、技术、政策等要素,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带动经济增长动能的调整和转型,实现经济创新、协调及可持续发展。
体育产业结构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更关系到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健康可持续发展[8]。就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结构来看,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比较突出,长此以往,对我国体育产业的高效发展及5万亿总规模的实现必定带来不利影响。数据表明,2006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为982.89亿,其中体育用品、体育服务、体育建筑分别为781.57、168.15和33.17亿,在整个体育产业中的占比分为79.5%、17.1%和3.4%;2016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6 474.8亿,其中体育用品业、体育服务业、体育建筑业等分别为2 863.9、3 560.6亿和50.3亿,在体育产业中的占比分为44.2%、55.0%和0.8%。从体育产业的组成结构来看,经过10年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整体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调整和完善,尤其是体育服务业增长速度较好。
当然,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依然掩盖不了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2016年,我国体育产业11大业态中,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占比44.2%,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的销售占比33.0%,这2项总和比率就高达77.2%,而其他各业态所占比重都比较小,基本都在4%以下,其中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和体育中介服务等业态在体育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1%(见表1)。这意味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增长依旧主要依赖传统的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的制造和销售,而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等业态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未来我国体育产品和服务消费的层次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发展的结构亟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表1 2016年我国体育产业组成结构Table1 The Composition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in 2016
供需结构很大程度反应了市场的完善程度和发展水平[9]。根据我国体育产业现阶段发展的情况来看,在人力资源供需结构、投资供需结构和场地设施供需结构上存在比较严重的供需结构失衡现象。根据从业人员的增长来看,我国体育从业人员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6%,严重低于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20.7%)及我国GDP增长率(9.3%)(见表2)。不仅如此,与美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增长相比,我国的差距也较大。美国体育产业新增岗位数从2010年的31.4万,增长到2014年的35.4万,增长人数4万人,新增岗位,年均增长率达到12.6%[4],美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相当于中国的2.25倍。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体育人力资源的供给水平无法完全满足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对人力的需要,严峻的人力资源供求矛盾亟需进一步缓减和优化。
表2 2006—2016年我国从业人员增长变化情况Table2EmploymentGrowthandChangesinChinafrom2006to2016
从体育场地供给情况来看,我国体育场地供给水平也无法充分满足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2003—2013年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体育场馆数量、体育场地用地面积、体育建筑面积和体育场地面积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5%、7.1%、5.9%、13.2%和4.1%,远远低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速度,体育产业发展中体育场地供不应求的问题较突出(见表3)。
表3 2003—2013年我国体育场地供给变化情况Table3 Changes of Sports Field Supply in China from 2003 to 2013
从体育产业投资情况来看,我国体育产业投资的供给无法完全满足体育产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未来提升的潜力和空间较大。数据表明,2014—2016年间,我国体育产业投资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4%,低于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出年均复合增长率18.3%和增加值年均复合增长率26.6%(见表4)。
表4 2014—2016年我国体育产业投资额基本情况Table4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Investment Amount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from 2014 to 2016
体育产业区域发展结构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中央乃至地方政府一直为实现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区域结构均衡而不懈努力。然而,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存在比较严重的区域发展结构失衡现象[10]。从发展规模来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预期规模将实现7万亿,其中,华中地区总规模34 500亿,占全国体育产业发展规模的49%;中南地区18 175亿,占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总规模的26%;西南地区4 300亿,占全国体育产业发展规模的6%;西北地区1 825亿,占全国体育产业发展规模的2%;华北地区7 650亿,占全国体育产业发展规模的11%;东北地区4 418亿,占全国体育产业发展规模的6%。体育产业发展的预期规模虽然不完全等同于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但它是基于当下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测算出来的,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因此,通过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预期规模,可以较好地把握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区域结构。从体育场地地区分布来看,我国体育场馆设施存在较严重的地区结构失衡问题,其中东部地区的场地设施分布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数据表明,东部地区体育场地数量为71.1万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数量的43.3%,场地面积9.38亿m2,占全国体育场地面积的48.1%;东北地区体育场地数量仅为10.12万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数量的比例不达6.2%,体育场地面积1.65亿m2,占全国体育场地的面积不到8.5%(见表5)。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的地区分布结构失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从体育场地城乡分布来看,无论是体育场馆的数量还是体育场地的面积,城镇都要远远优于乡村。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体育场地数量为164.24万个,其中室内体育场地城镇12.87万个,乡村2.73万个,城乡比为4.7∶1;室外体育场地城镇数据为83.4万个,乡村场地65.24万个,城乡比为1.3∶1。2013年,我国体育场地面积为19.49亿m2,其中室内体育场地城镇为0.54亿m2,乡村为0.05亿 m2,城乡比为25.6∶1;室外体育场地城镇为12.83亿 m2,乡村为6.07亿m2,城乡比为2.1∶1。根据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地区结构、地区体育场地分布结构和城乡体育场地分布结构分析的情况来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相当突出的地区结构失衡问题,亟需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进行缓减和优化。
表5 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地区分布结构Table5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Structure of Sports Venues and Facilities in China
消费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之一,也是我国体育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11]。根据人均体育消费的情况来看,我国体育消费存在较为严重的消费结构失衡问题。从消费的数额来看,我国年人均体育消费的额度较低,与法、德、英、日、韩等国家相对,消费差距较大。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4 491元,其中年人均体育消费为472元[12],体育消费占总体消费的比重只有3.3%,比率偏低。英、法、德,韩、日等国的年人均体育消费分别为3 805、2 890、1 907、1 444和1 179元,在体育消费方面的数额分别为中国的8.1、6.1、4.0、3.1和2.5倍。因此,就体育消费来看,我国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提升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从消费种类来看,目前我国体育消费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消费结构失衡问题。据《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调查状况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不同体育消费项目中,运动服装和运动器材占比最高,分别达到56%和23%,合计达到79%的比重,而体育书刊、场租和聘请教练、观看比赛及其他体育消费分别只有6%、5%、4%和6%。由此可见,我国居民体育消费习惯还比较传统,消费层次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消费的项目和种类有待进一步拓展,消费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激发。
我国传统的体育产业发展主要基于需求侧,即通常所说的投资、出口、消费三架马车。就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乃至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继续从需求侧出发拉动体育产业发展,已经遇到瓶颈。(1)长期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已经出现一系列“后遗症”,驱动力不足和债务高居不下成为企业和行业发展常态。(2)人口红利和企业优势已消耗殆尽,出口受到严重挑战。故而,拉动消费的增长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传统的以扩大需求为出发点的体育消费拉动带来了产能过剩、资源配置扭曲、产品和服务层次低、供给质量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只有从供给侧出发推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与改革。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着眼,从人力、资本、场地、政策、技术等要素出发,全面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13]。就体育产业发展而言,人力资源就是体育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人员的总和。充足的体育人力资源,是体育企业发展经营的重要前提,更是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数据表明,2006—2016年度,体育产业从业者增加人数为183.7万人,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额为5 491.9亿,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增长1万人,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30亿。2016年,体育产业总产出1.9万亿,增加值6 474.8亿,与上一年度相比,分别增长1 904亿和980.4亿。46号文件指出,到2025年要实现5万亿的总规模,因此还有3.1万亿的产值需要提升,体育产业从业人口上升的空间比较大。初步估算,从目前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20.7%的增长速度来看,体育产业从业者增长空间还有300~400万。不仅人力资源的数量影响着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人力资源的结构和质量对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相当程度的影响[14]。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总人口中40岁以下的人口为7.2亿,40岁以上的人口为6.5亿,40岁以下的人口比40岁以上的人口略多10%,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2020年前后,40岁以上的人口将突破8亿,比40岁以下的人口多出约36.4%。40岁以下的年轻人口作为体育消费的主流人群,其比率的进一步压缩,将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人力资源的供给能力和质量。为了满足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要,体育经纪人、体育经理人和体育场地工等相关体育人力资源的发展与培训项目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资本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要素,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15]。资料显示,体育产业投资与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增长有着强烈的对应关系。从投资额度来看,2014—2016年体育产业投资额增长了3 927亿,年均增长1 963.5亿;从增加值来看,2014—2016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2 433.8亿,年均增长1 216.9亿;从总产出来看,2014—2016年体育产业总产出增长5 436亿,年均增长2 718亿。从增长数量和比率可知,体育产业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体育产业总产出将增长1.4个单位,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0.625个单位,即体育产业投资每增长1亿,体育产业总产出将增长1.4亿,体育产业增长值将增长0.625亿。根据健身领域融资的情况来看,受政策的推动,2013—2016年体育健身领域融资情况增长迅速。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下年半体育健身领域融资情况较低,分别只有0.47亿和0.51亿。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5]后,体育健身领域融资出现井喷式增长,其中,2014年全年增长了26.74亿,2015年增长了76.21亿,而2016年仅上半年就增长了112.98亿,这些都是在46号文件的刺激下实现的,可见体育政策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体育产业的投资不仅对体育产业的总产出和增加值有直接的拉动作用,而且对体育产业经济效应的充分实现、产业结构的完善及投入产出的优化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产业的11大门类中,绝大部分体育产业业态之间存在非常强的投入产出关联度。如体育组织管理活动与体育场馆管理活动、体育中介管理活动、体育用品制造等,几乎所有的体育产业业态都存在较强的投入产出关联;体育用品制度除与体育组织管理活动、体育中介活动、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建筑活动及其他体育服务关系之间的投入产出关联较强之外,与其他的体育业态之间的关联度较小(见表6)。
体育场地设施既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16]。数据表明,从人均场地面积来看,2003—2013年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0.43 m2增长到1.46 m2,人均增长量为1.03 m2,其中,人均体育场地每增加1 m2,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6 034.8亿。从体育场馆数据来看,2003—2013年间我国体育场馆数量从85.01万个提高到169.46万个,场馆数量增长额为84.45万个,增长额度上升了近1倍,其中,体育场馆每增加1万个,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71.45亿。从用地面积来看,2003—2013年我国体育场地用地面积从22.5亿m2增长到39.82亿m2,增长额为17.32亿m2,其中,每增长1亿m2,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348.38亿m2。从建筑面积来看,2003—2013年我国体育设施的建筑面积从0.75亿m2增长到2.59亿m2,增长数为1.84亿m2,增长了2.45倍。从场地面积来看,2003—2013年我国体育场地面积从13.3亿m2增长到19.92亿m2,增长6.62亿m2,其中,场地面积每增长1亿m2,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911.48亿。根据我国体育产业2025年5万亿的发展目标,及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进行测算,要实现这一目标,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需实现2万亿。经初步估算,我国人均体育场馆面积的增长空间为2.24 m2,体育场馆数量的增长空间为188.81万个,用地面积的增长空间为38.75亿m2,建筑面积的增长空间为4.12亿m2,场地面积的增长空间为14.81亿m2。因此,要想实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实现5万亿的总规模,在场地的建设与规划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表6 我国体育产业及相关产业投入产出关联表Table6 Input-output Correlation Table of Sports Industry and Related Industries in China
政策要素,是我国体育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驱动要素之一,在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7]。2006—2016年,我国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是逐年上升的,呈现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数据表明,2006—2016年我国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从0.46上升到0.90,增长了近1倍,年均增长0.044。就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速度来看,虽然2015年增速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上升,但总体来看,存在一定程度的增速放缓趋势。数据表明,2006—2016年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一直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在13%以上,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7%。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之所以呈现这样的速度,得益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及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18]。众所周知,因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落户北京,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全国之力,在人、财、物等方面对奥运会的筹办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这一阶段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金融风暴的影响,体育产业的增长还是受到一定影响,比2007年增速下降5.8%。为了抵御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从2009年开始我国出台了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和相关政策,即从2009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在该计划的刺激下,体育产业增长速度上升明显,2010年、2011年的增速分别为20.9%和23.4%。2011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前期政策消化期”这一“三期叠加”的特殊历史时期[19],GDP增速直接从2011年的9.3%下降到2012年的7.65%。受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受到巨大影响,但依然以较高的增速继续在增长,2012—2014年的增速分别实现14.5%、13.6%和13.4%。2014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发46号文件),在该政策的刺激和影响下,体育产业实现了重大突破,2015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速高达36%。随着资本投入的日益理性,2016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速又回到17.9%。纵观我国体育产业近10年的发展可知,虽然体育产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有着重要的联系,但就当下的发展情况来看,最直接的驱动因素还是“政策因素”(见图1)。因此,要实现未来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持续稳定的体育政策的研制和执行是关键。
图1 2006—2016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情况Figure1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from 2006 to 2016
就体育产业的发展而言,这里的技术要素与我们平时讲的“体育技术”不是一个概念,这里指的技术要素,是指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在技术方面的组成要素。在产业发展的角度,通常包含4个子要素:(1)能源,它是体育企业产品和服务生产的血液和心脏,若无充足的能源作基础,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将受到限制;(2)材料,即生产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在能源动力充足的条件下,还需要提供生产所需的相关原材料;(3)工艺,即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提供的方法和流程,它是体育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技术条件,也是体育产业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子要素之一;(4)信息,即体育产品和服务生产与供给的中枢和大脑,在体育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信息的有效处理、分析和传递是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总体来看,能源、材料、工艺和信息组成了技术要素的基本结构,彼此之间的有机整合和作用的发挥推动了体育企业的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在体育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生产主体用信息手段和生产工艺加工材料,同时给生产活动提供能源,以实现预期的某种目的。就技术要素而言,构成技术要素的4个子要素,彼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作用于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活动。从体育产业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决定体育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要素中,除了人才、资金、场地和政策这些要素之外,决定体育供给水平和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的核心要素为“技术要素”。也只有以技术为前提,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消费需求。如中奥体育公司是我国发展最快也是最成熟的路跑公司之一,在运营“北京马拉松”赛事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赛事运营经验,建立了成熟的赛事运营体系,为参与该项赛事的利益相关群体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体验和品牌爆发。基于此,武汉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将中奥体育公司成熟的赛事运营体系和运营经验引入“汉马”的运营团队当中,仅仅2年,便将“汉马”打造成我国影响力最大和参赛满意度最高的马拉松赛事之一。不得不说,优秀的赛事运营体系和技术的开发、培养和复制,对于我国体育企业在产品生产和服务供给过程中意义重大。如南宁智力产业园区作为我国第一家以智力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体育产业园区,通过前期的调研和后续的经营,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园区运营体系和盈利模式,其所举办的“城围联”赛事以“黑马”的姿态,成功跻身我国围棋体育赛事前三。目前,南宁智力产业园区正在考虑将这一成功的运营模式在其他省市和地区进行复制和推广,不得不说,技术要素在其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除了这些之外,体育企业在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体育场馆管理技术体系开发、“体育+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等方面还需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丰富的高质量人力资源供给,是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充分的人力资源做支撑,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实现5万亿的宏伟目标将是纸上谈兵。因此,需以“科学”为导向,立足供给侧,加强体育人才的培养与建设,补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和供给不足的短板。推动各体育院校及综合性院校加强对体育人才的培养力度,形成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体育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加大体育经济、体育产业、休闲体育等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优秀人才;各类体育企业要根据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时代趋势及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有条件的体育企业可支持员工继续学习深造;以足、篮、排3大联赛为试点,全面推进体育人才特别是优秀运动员的转会;依托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面推进体育经理人、体育经纪人等高层次复合性体育人力的培养工作;鼓励和吸纳经济、金融、管理、法律、医疗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融入体育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体育项目的设计开发;以足球为龙头,鼓励各地方加强体育特色学校的建设,充实各运动项目发展的后备人才;充分考虑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建立和完善各运动项目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全国及地方联赛,敦实后备人才基础;明确运动员归属问题,支持和鼓励运动员尤其是优秀运动员的跨国家、跨地区、跨领域流动;加强体育高层次人才的国家交流与合作,强化体育人才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充分发动政界、学界和业界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建立国家体育产业“智库”;重视对退役运动员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退役运动员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社会再培训,全面参与我国体育产业工作;加强体育产业孵化基地的建设,鼓励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46号文件颁布以来,就我国体育产业领域而言,社会资本投入盲目程度前所未有,出现了极为严重的“跑马圈地”和“蒙眼狂奔”现象。大量资本纷纷进入体育产业,但却没有产生资本所应产出的作用和价值,一大批新生体育企业因产品无竞争力、商业模式不清晰、市场消费动力不足等问题,要么破产清场,要么债台高筑。因此,以“价值”为标准,推动我国体育产业中市场主体的理性投资既必要又紧迫。立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实现,建立体育产业投资项目录、引导社会资本理性投入;鼓励市场主体参与体育场馆管理、体育培训、体育赛事、体育旅游、体育组织管理等体育服务业的资本投入;鼓励体育用品企业加大体育研发投入,提升体育产品质量和层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实现我国体育用品“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引导和督促各地方政府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金,对高新技术体育企业、创新型体育企业及符合引导金资助条件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进行资金支持、贷款优惠及税收减免;鼓励符合上市条件的体育企业通过股票、债券等渠道融资,充实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加强对外开放力度,支持和鼓励境外资本和企业投资我国体育产业;充分发挥BOT、TOT、PPP等政府与市场资本合作模式,实现体育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多元化;支持寿险公司围绕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场馆运营、户外运动等领域研发和设立体育保险产品,为体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体育场地设施,既是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以“协调”为准则,统筹城乡、东西部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有助于缓减我国体育场地结构性失衡问题。采取减税和补贴的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场地的建设与供给;加强对中小型体育场馆、生态体育公园、社区体育服务中心、健身俱乐部等的设计、建设与运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加强乡村、中西部地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与开发力度,推动体育场地建设的区域协调发展,确保体育产业发展成果全民共享;鼓励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通过委托经营的方式推进体育场馆的社会开放和商业运营;盘活由公共资本出资建设,体育行政和事业单位管理和经营的体育场馆,提升场馆利益效率及综合价值的实现;加强体育场馆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统筹空间布局和价值实现,充分考虑体育场馆赛前需要和赛后运营;鼓励体育场馆经营单位通过服务输出、资本输出及品牌输出的方式参与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加大对发展相对滞后的冰雪项目和足球项目的场地建设力量,促进冰雪运动项目和足球项目的繁荣发展,形成体育产业新的消费增长点;以体育场地为载体,打造体育综合经济体,推进商业开发、健身娱乐、生活休闲的同步实现;通过对旧仓库、旧厂房、老旧商业设施等相关设施的合理科学改造,打造大众运动休闲健身设施和活动场馆;推进西部、农村、乡镇和欠发达地区体育建设工程,拓展体育场地设施覆盖面。
纵观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体育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已然成为驱动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以“发展”的前提,坚定不移地将体育产业政策贯彻落实下去,方可实现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宏观蓝图。立足全面深化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全面贯彻落实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制和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进一步拓展政策服务的领域;进一步完善健身消费政策、税费价值政策、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人才培养与就业政策、创新驱动政策、无形资产保护与开发政策,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激发体育企业发展动力;进一步细分各地方体育产业实施政策,尤其是财政税收、金融优惠、大型体育场馆能源费用优惠等方面的精细化政策,保证政策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推进体育产业实施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继续发挥政府和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双引擎”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推进体育运动项目协会去行政化,实现运动项目协会与运动管理中心脱钩;鼓励各运动项目协会通过职业化和市场化推进项目发展,提升运动项目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山峰、湖泊、山地、草原、冰雪等方面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体育产业;优化和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定期为广大人民群体提供免费体制测试服务,引导和培养民众参与体育健康和体育消费。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进步一直秉承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的核心观点。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蓝海,要想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创新驱动是实现体育技术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加快体育制度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通过简政放权激发市场主体参与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和研发的积极性;贯彻和落实“体育+”发展战略,推进体育产业与养老、交通、旅游、会展、教育、医疗、科技、保险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体育市场供给能力和水平;鼓励体育企业加大体育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优化体育商品的生产和服务流程,减少无效供给,加强优质供给;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使用新技术、新流程和新工艺,提升体育用品的质量水平和科技含量;加强高校、体育企业及科研机构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打造体育科技战略与服务联盟;推动“价值工程”在体育产业领域的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为体育科技的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鼓励有条件的体育院校和综合性高校加强对足球、冰雪等运动项目的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持,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加强体育科研成果的技术转化和社会服务,通过成果的产业化助力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加强对体育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确保体育科研工作者和技术开发者的应得利益;强化体育赛事的VR转播和高清转播,提升体育赛事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社会需要,立足供给侧,以人力、资本、土地、技术和政策为突破口,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旨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的战略性创新举措。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家战略下,体育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适当国家战略,提升体育产业发展动力的正确选择。纵观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改革,当下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挑战和机会前所未有,改革的力度、强度和深度亦前所未有。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在体育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在社会各界的通力支持和拥护下,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必突破层层阻碍和瓶颈,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和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