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蓉,张艳平,SUN,Haichun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表现在其个体人本价值、社会服务价值和学科发展价值。个体人本价值视角,体育生活化促进人全面发展与生命质量的提升,满足个体生命和生存需要,满足个体享受生活需要,满足个体发展和自我完善需要,提升生活的尊严;社会服务价值视角,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为社会发展直接提供高素质人才,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学科发展价值视角,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有利于确立大学体育学科地位,推动大学体育学术研究发展,促进体育学科专门人才培养。正是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本质和价值,能够提高社会系统对于大学体育的控制效率,促进社会成员对大学体育的社会认同,确立和偏“商业化”,大学体育学科知识化、评价数字化和技能机械化,大学体育被大学生学习目标、娱乐目标、就业目标和交往目标边缘化。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价值发展失衡,体现很强的目的性和工具性,缺乏人文关怀,主体价值处于被遮蔽状态,致其价值迷失。在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特征的考察中也发现,体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相融性、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大学生体育参与的自主性和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时常性方面都不容乐观。有研究指出,没有体育课后,多数学生退出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下滑,体育课程效果不能可持续发展[1-2]。女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具有随意性、被动性、阶段性和反复性[3]。为促进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均衡发展,本文试图探寻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促进机制。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促进机制的研究,是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研究的核心环节,也是理清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促进路径的前提条件。社会生态模型被公认为是身体活动、健康促进和行为研究的主要的、最佳的理论模型之一[4],该模型用于影响因素研究更具有适用性和科学性[5]。该模型核心观点是,人的行为既受个体内在环境因素,也受个体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6]。M.HILLESDON[7]认为,个体身体活动始终受到环境限制,需要关注个体行为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下的改变。该模型从3个变量演变到5个变量,又回归到3个变量。最早3个变量有:行为结果、障碍、控制(自我效能)的个体自我感知,社会影响与支持,物理环境与政策[8]。后来的5类因素为:个人内部因素、人际因素、组织因素、社区因素和政策因素[9]。H.SUN[10]和T.ZHANG[11]精简社会生态模型为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3个层面(见图1),该模型由开始的独立变量演变为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J.SALLIS等[12]在特定行为和人群的身体活动干预研究中应用社会生态模型,提出行为社会生态学模型包括个人内部、社会文化和环境等维度,且各因素相互影响。K.M.EMMONS[13]认为,社会生态模型在考量个人身体活动行为(健康行为)社会背景因素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方面,是一个有效的、有意义的框架。但是,这一理论需要从不同研究领域补充一些关键的见解。有学者应用该模型研究健康行为[12]、青少年身体锻炼[14]和锻炼行为[9]等。还没有把该模型应用于大学生身体锻炼方面的研究,更没有理清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因此,本文以个体层面、社会层面和环境层面为切入点,构建和验证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社会生态模型,全面概括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影响因素,并考证这些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特点,突破了以往单一影响因素研究的局限性,为促进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有助于设计和创造更多的、更有效的、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为促进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进程提供方法和路径。
图1 社会生态模型Figure1 Social Ecological Model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概念,是体育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狭义概念是体育锻炼行为的生活化。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要求大学生体育以“生活”为价值取向,大学体育要去课程化,去专业化;要求大学生体育坚持以“大学生”为本,要求大学体育去商业化,去工具化。根据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内涵,得出大学生体育活动的时常性、大学生体育参与的自主性、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体育与大学生生活的融合性4个基本特征,本文以这4个特征来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进行考察。
研究者从个体水平、人际间水平和组织水平研究青少年校内闲暇时间身体活动影响因素,认为个体水平包括自我效能、乐趣和主观障碍,人际间水平包括社会支持、同学支持、家庭支持和老师支持,组织水平包括运动场地与设施、学校政策与管理和绿化建设[14]。访谈西安交通大学和长安大学的女大学生得出,个体差异和社会环境(社会支持)对继续参与体育行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影响。个人因素有个人投入、参与选择、运动风险、参与机会和运动能力,社会环境因素有社会约束、制度约束、社会支持、锻炼氛围、锻炼条件和休闲时间等,个体差异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3]。通过对大学生的个人深度访谈和典型组讨论,归纳出16个影响大学生锻炼坚持的因素,包括锻炼承诺、锻炼乐趣、参与选择、个人投入、参与机会、社会约束、社会支持、锻炼动机、锻炼效果、自我效能、个性特征、锻炼条件、运动风险、运动能力、锻炼氛围和制度约束[15]。学习负担重、场地和体育锻炼器材缺乏、没时间锻炼是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因素的前3位[16]。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是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和态度,如掌握体育技能、对自身健康关注、扩大社交面和情绪释放等。兴趣与动机共同构成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的基础[17-18]。客观因素包括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体育师资力量、场地器材等,要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还要营造良好的锻炼氛围[19-20]。以上文献肯定了大学生身体锻炼行为是受个体和环境等主客观因素影响的。研究中的个体水平因素、个人因素和主观因素是行为发生的个体层面因素;人际间水平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客观因素是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的整合。在众多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研究中,只有对女大学生的持续参与体育行为的研究得出了个体差异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但是也没有表明究竟是怎样的交互作用。因此,本文从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3个方面来构建假设模型,并且假设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交互关系。
1.2.1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与个体因素之间关系 对于个体层面,WELK将心理决定因素分为2大类:(1)决策时,回答“值得做吗”这一问题的乐趣和兴趣变量,包括态度、觉察利益、有关身体活动的信念;(2)回答“我行吗”这一问题,有能力感知、身体自我价值和自我效能[21]。章建成等[22]通过调研得出,影响中国8所城市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第1位的是锻炼兴趣。体育兴趣也是影响亚洲学生参加身体锻炼的重要因素[23]。不同年龄阶段、文化背景、试验设计的研究中,大量结果支持自我效能在解释、说明和预测身体活动方面的作用[24]。对于女大学生体育休闲锻炼坚持的研究中,也表明了自我效能认识的增强对女大学生身体锻炼坚持的促进作用[3]。陕西省女大学生自我效能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果[25]。有研究表明,身体锻炼行为是以个体认为的价值期盼为基础的[22]。价值观影响大学生判断各种价值观念事物和行为,使个体发现事物和行为对于自己的意义,确定大学生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向着自己确定的有价值的目标和方向去努力[26]。兴趣、同辈、文化、社会和教学因素都影响着大学生体育价值观[27]。以上研究表明,身体活动的个体因素主要包括乐趣、能力感知、兴趣、自我效能、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和身体自我价值等,但是,没说明这些个体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本文确定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个体因素包括体育兴趣、大学生体育价值认知和大学生体育自我效能感,即在个体层面,探知大学生“想不想和能不能”坚持体育锻炼的问题,并且假设个体因素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提出如下假设。H1:个体因素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直接正影响;H2:体育兴趣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直接正影响;H3:大学生体育自我效能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直接正影响;H4:大学生体育价值认知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直接正影响;H5:大学生体育自我效能通过体育兴趣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间接正影响;H6:大学生体育价值认知通过体育兴趣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间接正影响。
1.2.2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与社会因素 J.J.WELK[21]认为,影响身体锻炼的强化因子是身体锻炼有增强作用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父母和朋友的影响,体育教师(或教练)的影响。有研究认为,社会支持对于男生和女生身体锻炼同样产生重要影响[28-29]。父母期望价值信念、家庭体育行为环境和家庭体育物理环境会影响青少年的身体锻炼[30]。教师的社会支持在解释和预测青少年参与校内闲暇时间身体活动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31]。除此之外,大众传媒和社会媒体是影响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32-34]。根据文献,影响身体活动的社会因素有民俗文化、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父母和朋友影响、体育教师(或教练)影响、大众传媒,对于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确认。因此,本文假设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社会因素包括人际支持、媒体宣传和传统文化;人际支持包括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支持;媒体宣传包括社会媒体、校园媒体和网络媒体;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体育观念和传统养生观念,提出如下假设。H7:社会因素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化;H8:社会因素对个体因素产生直接正影响,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间接正影响;H9:人际支持对个体因素产生直接正影响,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间接正影响;H10:媒体宣传对个体因素产生直接正影响,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间接正影响;H11:传统文化对个体因素产生直接负影响,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间接负影响。
1.2.3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与环境因素 影响身体锻炼的能动因子是形成身体活动行为的环境因素,还包括根据可利用资源和潜在障碍进行行为干预的行政管理和政策因素[21]。青少年体育参与行为问题的原因,本质上归结以制度和文化为核心的根源性原因,以政策和经济发展状况为主导的条件性原因,以体育健身设施场地为客观限制条件的直接原因[28]。J.SALLIS等[35]认为,学校对身体活动采取的政策支持、监督与管理对学生身体活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体育设施和娱乐设施的可及性和距离远近对青少年身体锻炼有积极影响[36]。住在适合步行的社区比住在不适合步行社区的青少年更积极的活动,住在不方便身体锻炼地域的青少年更容易放弃体育锻炼[32]。另外,气候条件从生理和心理层面影响青少年的身体活动。不良气候通过影响青少年的情绪,与青少年体育运动产生消极链接,降低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冲动。相同结论有,9.6%,14.3%和23.6%女孩认为,地理位置、季节因素和雨雪影响她们参与身体锻炼[14]。根据文献,影响身体锻炼的环境因素有地理、气候条件、体育器材设施和娱乐设施的可及性、行政管理和政策,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有待研究。因此本文认为,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环境影响因素包括气候条件、体育设施和体育政策;气候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天气情况和空气质量;体育设施包括设施可利用性、设施便利性和设施安全性;体育政策包括国家政策、学校政策和学院班级政策,提出如下假设。H12: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化;H13:环境因素对个体因素产生直接正影响,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间接正影响;H14:气候条件对个体因素产生直接正影响,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间接正影响;H15:体育设施对个体因素产生直接正影响,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间接正影响;H16:体育政策对个体因素产生直接正影响,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间接正影响。
经过15位专家头脑风暴以后,本文将沿着以下3个层面9个方面的因子展开社会生态模型下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促进机制的研究。本文界定个体水平包括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大学生体育价值认知和大学生的体育自我效能感;社会水平包括人际支持、媒体宣传和传统文化;环境水平包括气候环境、学校体育设施和政策环境。以次框架内容来设计问卷条目,以开展问卷的修订;再以修订的问卷来获得数据,以求证这些因子的权重、分布和相关关系,从而理清这些因子之间的作用机制。对他们之间关系理解越深刻,则越能推进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进程,建立概念模型见图2。
图2 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假设模型Figure2 Hypothetical Model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Mixing Sports into Life
为了切实了解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笔者设计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调查问卷,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1表示非常不正确,2表示不正确,3表示一般,4表示正确,5表示很正确。要求大学生根据笔者整理出影响因素,主观上对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的重要性做出判断,问卷共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即个体特征因素),包括大学生年级、专业、性别和健康状况等,该部分要求大学生据实填写。第2部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现状调查,包括体育锻炼日常性情况(daily activity,DA)1个题目(DA1您能够坚持参加体育活动),体育参与自主性情况(exercise autonomy,EA)2个题目(EA1您对体育锻炼很有兴趣;EA2您参与体育锻炼完全出于您自己的意愿和喜好),体育融入生活情况(integrate into life,IL)4个题目(IL1体育锻炼是您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IL2您对自己目前的体育锻炼状况很满意;IL3您目前有自己制定的锻炼计划;IL4您实行了您自己制定过锻炼计划),多元体育价值观的情况因为影响因素部分有关于价值认知的条目,不再另设,因此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设置7个题目,要求大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相应选项。第3部分为本问卷调查的核心内容,是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影响因素部分,该部分列出了41项影响因素。(1)大学生体育兴趣(interest,I)初步给定4个题目:I1您觉得进行身体活动很有趣;I2您觉得进行身体锻炼非常快乐;I3您对自己目前的身体活动状况很满意;I4您很乐意把时间花在体育运动上。(2)大学生体育价值认知(value,V)初步确定4个题目:V1您觉得进行体育锻炼能促进您的身体健康;V2您觉得进行体育锻炼能促进您的心理健康;V3您觉得进行身体锻炼能促进您与其他人的交往;V4您认为缺乏充足的身体锻炼会影响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3)大学生体育自我效能感(self-competence,C)初步确定3个题目:C1您觉得自己比较擅长某一体育项目;C2您觉得自己掌握较多的身体锻炼知识;C3您觉得自己的体育技能水平高于大多数同学的水平。(4)人际支持(support,S)初步确定9个题目:S1您同学或者好友对您进行身体锻炼非常支持;S2您同学和好友自己经常进行身体锻炼;S3与同学和好友在一起时,您同学或好友经常与您一起进行身体锻炼;S4您辅导员非常支持您进行身体锻炼;S5您辅导员自己常进行身体锻炼;S6与辅导员在一起时,您辅导员经常与您一起进行身体锻炼;S7您父母非常支持您进行身体锻炼;S8您父母自己常进行身体锻炼;S9与父母在一起时,您父母经常与您一起进行身体锻炼。(5)媒体支持(media,M)初步确定3个题目:M1社会媒体关于身体锻炼的宣传影响着您进行身体锻炼;M2学校网站、广播台、校园标语等关于身体锻炼的宣传促进您进行身体锻炼;M3微信、微博、QQ等社交网络平台关于身体锻炼的宣传促进您进行身体锻炼。(6)气候环境(weather,W)初步确定4个题目:W1天气太冷或者太热您就不会进行身体锻炼;W2空气质量不好您就不会进行身体锻炼;W3在大风、雨雪等天气状况下您就不会进行体育锻炼;W4您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对您进行体育锻炼有所影响。(7)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TC)初步确定为4个题目:TC1您认为人是可以以“静”养生的;TC2您认为经常身体锻炼的人相对四肢发达头脑简单;TC3您学习任务重的时候您就不进行身体锻炼;TC4您觉得在大学期间专业文化学习比进行身体锻炼要重要。(8)学校体育设施(facilities,F)初步确定为7个题目:F1学校体育场馆、场地设施能够满足您进行身体锻炼的需要;F2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包括室内体育馆、室外体育场、游泳池/馆和网球场等;F3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需要多长时间就能够达到;F4去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交通便利;F5您的学校体育教师高体育技能水平促使您进行身体锻炼;F6您学校有许多学校体育社团(如篮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等)在固定设施开展活动;F7您经常会在学校体育设施中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9)政策环境(policy,P)初步确定为3个题目:P1国家和各省的大学生身体测试的政策法规对您进行身体活动的次数产生了积极影响;P2学校的运动会、体育早操、课外活动等的制度促进了你的体育锻炼行为;P3学院与体育相关的考评政策促进了您的身体锻炼。
2.2.1 问卷调查 针对问卷初稿的题目设置、题目语言表达、问卷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小规模访谈,完善了问卷初稿,分别在2个周五对同一个班级的大学生进行2次重测,形成调查问卷的终稿。主要采用当面填答问卷的形式,随机向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徐州工程学院、辽宁工程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枣庄学院、淮阴工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学校和江苏经贸学校共发放4 000份问卷,回收3 585份问卷,回收比率为89.6%。其中,男生1 671份(46.6%),女生1 914份(53.4%);年龄(19.67±1.459)岁;文科学生占35.2%,理科占30.4%,工科占31.6%,其他学科占2.8%。调查结果显示:能够坚持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占42.3%,仍然有15.3%的大学生每周锻炼少于2次,甚至从不锻炼;对体育参与感兴趣的大学生比重是50.1%,参与体育运动是出自于自己意愿的占61.5%;50.9%的大学生认为体育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49.1%的大学生不确定体育是否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认为体育不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部分;38.7%的大学生对自己体育锻炼的现状满意,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体育锻炼的状况并不满意,67%的大学生没有制定过锻炼计划,其中27.8%的大学生没有实行自己的计划;男女生在体育生活化3个特征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不同专业大学生在时常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融入性和自主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4个年级大学生在体育生活化特征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
2.2.2 数据质量检验 正式调查前,分别把问卷发给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和教育管理学等15位专家,请他们分别对问卷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等进行检验;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形成问卷的结构关系,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结构效度。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力系统经济运行的基础,它从已知的用电需求出发,充分考虑政治、经济、气候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预测未来的用电需求。精确的负荷预测数据有助于电网调度控制和安全运行,制定合理的电源建设规划以及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2]。
KMO检测值为0.905,Bartlett's球形度检验(P<0.000)说明数据合适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第1次分析结果表明,IL3无法聚类,故将项舍去;第2次因子分析表明,S1、S2、S3题项因子载荷接近0.5,其他各题项的因子载荷量均达到0.5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符合相关要求。考虑到S1、S2、S3题项因子载荷接近0.5,根据其他研究结果认为,这个因素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有相对重要影响[29,37],因此保留这3项。此时,10个因子解释的总方差为66.290%,说明10个因子包括了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探索性因子分析后,重新组合影响因素体系,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题项因子载荷标准化估计值都在0.50以上,T值都在7.86以上。各潜变量上的因子载荷>0.5,高度显著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一般认为x2/df<2时,模型拟合为优;x2/df<5时,模型可接受;近似误差指数,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在0.08以下(越小越好)被认为是不错的适配[38]。相对拟合指数NNFI和CFI、NFI在0.9之上(越大越好),认为拟合优[39]。评价标准如果多数指标达到标准,少数指标接近标准,模型也可以接受。该模型x2=2 227.33,df=989,x2/df=2.25,NFI=0.92,NNFI=0.95,CFI=0.95,IFI=0.95,RFI=0.91,RM⁃SEA=0.075,RMR=0.063,表明该模型拟合度较好。另外,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各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加上、减去标准差的2倍形成的数值区间都不包含1,即相关系数的置信区间均不包含有1,因此,区别效度得到检验[40]。再使用SPSS17.0计算得到克朗巴赫α系数进行信度检验,根据收集到的有效问卷,克朗巴赫α系数均大于0.7,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本文需要对个体因素包含的大学生体育自我效能、大学生体育兴趣和大学生体育价值认知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采用R.M.BARON等[41]的步骤和标准进行检验。首先,进行中介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分析;其次,进行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分析,回归系数都达到显著水平;最后,进行因变量对中介变量与自变量两者的回归分析,中介变量的回归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减小。当自变量回归系数减小到不显著水平时,说明中介变量起完全中介的作用;当自变量回归系数减少但达到显著水平时,中介变量起部分中介的作用。自变量可以直接或通过中介变量对因变量起作用[42]。为方便起见,中介变量检验时,可用变量包含题目的平均值作变量值[43]。大学生体育自我效能、大学生体育兴趣和大学生体育价值认知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兴趣对人际支持、体育政策、体育设施、媒体宣传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存在中介效应;大学生体育兴趣对体育自我效能、大学生体育价值认知、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大学生体育价值认知对人际支持、体育自我效能、体育政策、体育设施、媒体宣传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存在中介效应;大学生体育自我效能对人际支持、体育政策、体育设施、媒体宣传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存在中介效应;大学生体育自我效能对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大学生体育自我效能、大学生体育兴趣和大学生体育价值认知与气候条件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均不存在中介效应。
本文对模型进行调整,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社会生态模型包含社会、环境和大学生自身3个层面的9个因子,即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大学生体育自我效能、人际支持、父母支持、媒体宣传、体育政策、体育设施、传统文化和气候条件。体育价值认知由V1、V2、V3和V4组成,体育兴趣由I1、I2、I3和I4组成,体育自我效能由C1、C2和C3组成,物质条件由F1、F2、F3、F4、F5、F6和F7组成,人际支持由S1、S2、S3、S4、S5、S6、S7、S8和S9组成,媒体宣传优M1、M2和M3组成,体育政策由P1、P2、P3组成,传统文化由TC1、TC2、TC3、TC4组成,气候条件由W1、W2、W3和W4组成。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评分具有相对难度,因此本文在因子分析基础上,探索各影响因素的权重,进而判断某因素能否纳入影响因素体系。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包括DA1、EA1、EA2、IL1、IL2和IL4,经因子分析修正后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见图3。
图3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初始模型MFigure3 College Students'Mixing Sports into Life Initial Model M
根据新概念模型设置结构方程模型M,用lisrel8.7进行参数估计,并根据T检验和修正指数对模型进行修正,各模型的拟合指数见表1。
表1 模型拟合指数Table1 Structural Model Fit Index of College Students'PA Affecting Factors
一般情况下,自由参数与模型的卡方成反作用,即前者增加,后者减少;前者减少,后者增加。如果增加自由参数,卡方有显著的减少,说明增加自由参数值得;如果减少自由参数,卡方没显著增加,说明减少自由参数可取。
4.2.1 模型最终运行结果 模型M1为最优模型(见图4),运行结果表明,各题项测量的潜变量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且高度显著,表明测量的有效性较高(见表2);标准化路径系数高度显著(见表3);各变量之间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见表4。
图4 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社会生态模型M1Figure4 College Students'Mixing Sports into Life Social Ecological Model M1
表2 因子载荷值Table2 Factors Load Value
M TYSHH W TC 13.14 10.21 12.70 15.37 14.96—13.09 14.82 12.73 12.84 12.54 12.77 15.04 12.45 7.96 7.87 10.68 11.59 10.49 S8 S9 M1 M2 M3 EA1 EA2 DA1 IL1 IL2 IL4 W1 W2 W3 W4 TC1 TC2 TC3 TC4 0.51 0.59 0.67 0.74 0.76 0.68 0.62 0.67 0.71 0.64 0.60 0.75 0.84 0.73 0.50 0.51 0.70 0.76 0.67
表3 标准化路径系数Table3 Normalized Path Coefficient
表4 各变量间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Table4 The Direct Effect,Indirect Effect and Total Effect of Each Variable
4.2.2 假设检验与分析 根据模型运行结果,对假设进行检验并分析。模型中,个体因素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直接正影响,H1成立;社会因素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化,H7成立;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化,H12成立;社会因素通过个体因素产生直接正影响,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间接正影响,H8成立;环境因素对个体因素产生直接正影响,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间接正影响,H13成立。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和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之间存在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综合效应。
(1)直接效应。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中,都有因子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直接影响。第一,个体因素中的体育兴趣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直接正影响,标准化估计值是0.40,t=4.7,故H2成立。本文认为,模型中体育兴趣直接作用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体育兴趣起到了显而易见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有没有体育兴趣、体育兴趣的类型以及如何保持体育兴趣是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第二,社会因素中的人际支持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直接影响,标准化估计值是0.24,t=3.64,故H9成立。前人研究得出的父母、朋友、同学、教师等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支持对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产生影响,与本文结果一致。本研究认为,父母、辅导员和同学等社会支持直接作用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同学支持在人际支持中比重最大。因此,在大学校园里,父母、辅导员和同学的体育参与意识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有直接作用。第三,环境因素中的气候条件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直接影响,标准化估计值是0.35,t=2.38,故H14不成立。与本文相同的结论是,女学生认为地理位置、季节因素、雨雪影响她们身体锻炼[14]。与本文不同的结论是,气候条件从生理和心理2个层面影响身体活动。不良气候通过影响青少年的情绪,与青少年体育运动产生消极链接,降低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冲动。本文认为,地理位置、气温状况和气候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进程,没有中间变量在其中起作用。第四,环境因素中的体育政策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直接正影响,直接效应为0.39,t=5.67,故H16不成立。这与体育政策对学生身体活动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观点一致,与政策是体育活动条件性原因的观点不一致,与国家体育政策和大学体育政策均不与大学生体育锻炼显著相关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本文认为,体育政策能不能对学生身体活动产生积极影响,能不能直接作用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取决于体育政策立意、体育政策具体内容、体育政策的一致与融贯、体育政策自身的强度和体育政策执行力度等;政府和大学要关注体育兴趣、体育政策、气候条件和社会支持的直接作用。
(2)间接效应。模型中,因子间只有一个中介变量,称为中介效应。大学生用来思考和度量自己想不想让体育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和体育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2个因素是大学生体育价值认知和大学生体育自我效能。这都属于大学生个体因素,这2个个体因素通过大学生的体育兴趣间接作用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第一,大学生体育自我效能通过体育兴趣,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间接正影响,即产生了中介效应,标准化估计值是0.25,t=3.97,故H5成立。大学生体育自我效能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没有产生直接影响,故H3不成立。研究表明,自我效能认识的增强对大学生身体锻炼坚持有促进作用。体育自我效能感在众多研究中作为中介变量被研究,证明了体育自我效能对体育锻炼产生一定的影响[3,25]。但是,大学生体育自我效能通过体育兴趣为中介,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起作用的机制是什么,需要进一步开展试验研究。第二,大学生体育价值认知通过体育兴趣,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间接正影响。标准化估计值是0.39,t=4.76,故H6成立。大学生体育价值认知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没有产生直接影响。故H4不成立。有研究表明,身体锻炼行为是以个体认为的价值期盼为基础的[21,26]。研究者分别对学生体育文化价值认知、体育体验价值认知、体育课价值认知和体育锻炼价值认知现状进行了考察,也有学者研究了大学生体育锻炼价值认知与大学生运动动机的关系。本文发现,大学生体育价值认知是通过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作用的;大学生体育价值认知水平、大学生体育价值认知与大学生体育兴趣的作用机制尚需要进一步探讨。第三,人际支持对体育兴趣产生直接正影响,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间接影响,标准化估计值是0.30,t=3.56,故H9成立。研究者对体育社会支持体系,对人际支持在体育锻炼与生活满意度、自尊、身体健康等关系的中介效应进行了研究。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社会支持系统究竟是怎样的,人际支持通过体育兴趣作用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
此外,模型中的人际支持、媒体宣传、体育设施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影响过程中存在间接效应,变量间通过一个以上变量产生间接影响。第一,人际支持对体育价值认知产生直接正影响,再作用于体育兴趣,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间接正影响,标准化估计值是0.50,t=4.82,故H9成立。进一步证实人际支持这个因素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影响过程、影响程度和影响机制是复杂的。第二,媒体宣传对体育自我效能产生直接正影响,再作用于体育兴趣,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间接正影响,标准化估计值分别是0.70,t=8.40,且高度显著,故H10成立。这一结果是对大众传媒和社会媒体是影响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的研究结果的映证[32-34]。研究者还对自媒体和新媒体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学生体育价值观、学生体育信息的接受等进行了研究;也有研究者研究了新媒体对辅导员自我效能影响,有人研究了新媒体对糖尿病人和克罗恩病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有研究证实新媒体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但是,媒体宣传是如何对大学生的体育自我效能产生影响的,尚待研究。第三,体育设施对体育价值认知产生直接影响,再作用于体育兴趣,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间接影响,标准化估计值为0.19,t=1.98,故H15成立。体育场馆设施的众多研究成果对体育设施配备情况、体育设施科学性、体育设施监管、体育设施规划、体育设施的可及性和距离远近等对学生身体锻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2-36]。而体育设施是如何对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认知产生影响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3)综合效应。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社会生态模型是一个拟合度高的模型,证实了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既受个体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可以单独作用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也可以共同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影响,即可以直接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影响,也可以相互作用间接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产生影响。从价值视角来审视,本研究结论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一体两翼”的价值取向形成呼应,即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要求大学体育“以个体人本价值为主体,以社会发展价值和学科发展价值为两翼”的价值取向。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要求大学体育以大学生为对象,以生活为中心,在“一体两翼”价值取向观照下,形成一个融合的整体,既要满足大学生个体的需要,也要满足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这里,大学生个体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社会生态模型的优越性、实用性及其基本观点得到验证,即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受大学生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关键因素是大学生体育兴趣。
(2)个体因素中,大学生体育兴趣、社会因素中的人际支持、环境因素中的气候条件和体育政策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有直接影响。
(3)大学生体育自我效能、大学生体育价值认知、人际支持和传统文化分别通过大学生体育兴趣,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有间接影响。媒体宣传通过体育自我效能和大学生体育兴趣,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有间接影响。体育设施通过体育价值认知和大学生体育兴趣,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有间接影响。
(1)有助于政府和大学认识到推进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和大学要充分考虑体育兴趣、政策支持、社会支持和气候条件这些直接作用于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因素;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促进大学生体育价值认知,提高大学生体育自我效能;也要充分考虑体育设施的丰富性、便利性和安全性,以促进大学生的间接体育兴趣;消除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以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进程。
(2)大学生体育兴趣在模型中有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和间接效应。政府、大学和大学生要关注个体因素中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化起多重效应的体育兴趣;政府和大学要让大学体育贯通中小学体育、融合家庭体育、融入社会体育以激发大学生的间接体育兴趣,政府和大学要使大学体育回归体育本身、身体本身和生活本身,以激发大学生直接体育兴趣。
(3)针对一体两翼的复合体,既要多主体的参与和配合,也要充分考虑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政府要变干预为监督,变过程干预为目标管理;大学要把体育管理机构重心下移,突出大学生主体性,要把体育与学校文化相配合;大学生体育生涯规划要与主体需要、人际交往相结合,大学生的体育生活要与其身心评价和发展相结合,大学生体育要与大学生活质量评估相结合,以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