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杨倩
摘 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通过问题引领,诱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给我们的课堂教学留下一定空白,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个性化学习去补白,使得主动学习成为一种应然的旋律。同时,营造合适的氛围,引导进行学习交流,让他们从述说中理顺自己的思维,实现数学思维的稳步发展,让学习更具主动性。
关键词: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思考时空;思维发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的,如果课堂上学生只是一个看客,试想他们会是怎样的一种状态,课堂又会是怎样的一种课堂 [1]。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得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给学生一个个充分活动、尽情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个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形成的实践者、探索者,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迸发出个性的光芒。此时,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的逸动。
一、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
理想的课堂是学生自主飞翔的地方,也是学生精神愉悦、身心发展的乐土。理想的教学更是学习主动探索的、合作学习的试炼场。因此,课堂上教师得把探究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实践、合作研究,从而发现问题、解析问题,探索出新知的奥秘,进而理解新知的构成,留下深刻的记忆。
例如,在沪教版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时,就得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问题探讨中领悟有余数除法的精髓所在。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活动,有信心把它做好吗?
生:有!
师:把12个草莓平均放到4个盘子中,你们会分吗?用自己准备的学具分一分。
生:拿出12个草莓图片,拿出4个盘子图片,然后,每次拿出4个草莓分别放入4个盘子中,这样重复操作着,当摆草莓活动结束时,发现每一个盘子中都有3个草莓。得出12÷4=3(个)。
师:大家的操作非常精准,真了不起!如果变成了14个草莓,你会把这些草莓放入到4个盘子吗?试试看!
生:按照上次实践经验,进行摆草莓活动。
……
生:老师,不好分,不管我们怎么摆,总有盘子里放的草莓和其他的不一样。
生:是的,要摆一样多,就会多出2个草莓。
……
师:看来大家都有这样疑问,对吧!那像这样分草莓,最终会有2个没有合适的盘子去摆,在这种现象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余下2个草莓,这里的“2”叫作“余数”。好,下面我们通过算式来认识它的存在吧!
师生合作写好活动现象的算式,发现有余数除法的基本结构。
由此看来,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一定的潜能的。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摆草莓的活动,为学生探究新知提供了活动经验支持,也激活了学习思维。同时,也给学生遇到问题的机会,在操作中学生发现:不能完全一样多,那该怎么办?问题的生成,也就诱发了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当老师引出余数等知识时,学生就会茅塞顿开,原来这是一种有余数的除法啊!当出现这种情形,我们的教学就触及了学生的心灵,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也会被无形地激发开来了。
二、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空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盯住教学进程的推进程度,而更应关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时刻注意:学生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实验、去讨论、去反思等。教学中学生有没有进入角色,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学习探究者等。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拥有判别问题、审视其他学生学习成果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意识,稳步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数学学习更具自主性 [2]。
例如,在沪教版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几分之一”教学中,设计一个拓展的学习活动:
师:请大家用这张正方形纸片折一折,得到,看谁折得又快又好!
生:我横着对折两次,这样就把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正方形的。
生:竖着对折两次也能得到。
生:我是横着对折1次,竖着对折1次,这样得到4个小正方形,每一个小正方形是大正方形的。
生:我是沿着两个顶点对折1次,再沿着另一个方向对折1次,这样得到4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每一个三角形是大正方形的。
师:已经想出了四种折法,真棒!还有其他的折法吗?
生:我是先把正方形横着对折1次,得出2个一样的长方形,再把长方形折成2个三角形,这样就得到4个一样的三角形,每一个三角形是大正方形的。
生:我的折法和他的很像,也是先横着对折,得到2个一样的长方形,再把长方形对折成2个形状相同的图案,这样每一块是大正方形的。
面对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教师进行了肯定与认可。但是随着话锋一转,“已经想出了四种折法,真棒!还有其他的折法吗?”问题又诱发了学生新的思考,刺激了学生的神经,从而引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新思考。果然不出所料,问题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他们在自主思考和同伴的互助中取得了学习新突破,经过尝试、辨析、比较,最终又获得了其他的几种折法。笔者思考,我们教学的初衷不仅是看学生的折纸成果,而是诱发学生创新学习的愿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也让数学学习更加智慧,也让学生在学习成功时体验到收获的喜悦。
三、给学生表达思维的域场
“数学使人聪明”。这句经典的话语揭示了数学学习的优势。数学学习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态度和价值观等,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习交流中学会自主梳理学习过程,在学习中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出自己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
对课堂上的这种情形,教师就得为学生提供自由平等的对话平台,给他们一个说理、讲理的自由空间。例如,在沪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分数的加减计算”教学中,一要营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不要担心说错,而是要学习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思。二要创造机会,激励每一个学生都勇敢地说,既可以快速地说,也可以慢慢地说,学会有条理地说、有秩序地说。三要鼓励质疑问难,面对部分同学提出的在进行分数加减计算时,要把“1”先转化成“+”再进行计算的观点,有学生就提出了疑问,也正是因为这样不同的看法和学习疑问的存在,才让数学学习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才是数学教学的智慧体现。因此,在教學中我们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说出自己的异议,做到不盲从,进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得到应有的发展。
总之,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就得创设好情境,便于他们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爱学数学。还得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其能学。更要学会放手,给学生尝试实践、合作探究的机会,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
参考文献:
[1] 夏青峰. 自主学习方式对小学生数学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17,37(10):106-109.
[2] 季苏菊. 引导自主学习,提升数学素养[J]. 数学教学通讯,2018(7):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