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娜 赵本纲 李芳玉
摘要:创意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创意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理念的形成反映了人们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活动的新认识。当前,创意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不断推广,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观念落后、实施载体有待创新、制度设计不健全、活动成效不足等问题。为此,要樹立正确的创意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观,构建科学的素质教育模式,大力开展创意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和完善支撑体系。
关键词:高职学生; 创意创新创业教育; 素质教育
在高等教育领域,人们对“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概念并不陌生,对其实践形态似乎也感到司空见惯。尽管如此,人们对创意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以下简称“三创”素质教育)的认识依旧存在着误区,“三创”素质教育实践差强人意。对它们的进一步研究,无疑有助于批判性地认识宽泛的、经验的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人才培养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一、“创意创新创业”概念演化历程
创意、创新、创业是常见的概念,“创意创新创业”作为固定搭配出现,且被人们所重视,是随着实践深入人们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早在新千年来临之际,以武汉大学为首的高校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三创教育,培养“创造、创新、创业”型人才。这种教育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创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也被广泛推广和完善。也有学者提出“创新、创业、创优”教育(创新出产品、创业出商品、创优才能出精品),并且认为“创优品质是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终极追求”[1]。2010年7月“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以下简称“三创赛”)获教育部、财政部立项资助,该赛事由此每年举办一次。首届“三创赛”参赛团队有1500多支,第七届则达到20000多支。从校赛、省赛到全国决赛,“三创赛”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强,创新、创意及创业教育模式随之快速传播。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创新、创意及创业教育以迅猛之势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各地创新、创意及创业教育纷纷兴起。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创意、创新、创业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创意概念注重思维层面上的新思想和新想法的提出和实现……相比创意强调构思原创思想时的智力或灵感,创新强调对已有创意的一种重新审阅、改编和扩充的过程……创新可以视为一种生产要素直接进入生产过程,而创意是否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则需要经过创新实践和市场检验,所以创新是创意的定价和保护机制(李双金,2008)”。[2]创意往往是相对粗糙的,并不一定完美,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使创意走向尽善尽美。任何创新都是从创意开始的。创业则注重把创意、创新的东西变成现实。因此,创意创新创业的提法较为合理。虽然并不是任何一种创意、创新都能转化为现实中的新事业,但是“创意是创新的源头,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又是创意的目标和延续”[3]。所以,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二、高职学生“三创”素质教育现状
(一)对创意创新创业素质的认识
从理念上来讲,培养创意创新创业素质是高职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在实践中,人们逐渐根据素质培养的内容形成了相应的完整的教育理念。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创意转化为创新成果的心理机制的认识更加清晰,创意转化为创新成果的操作过程更加具体,为创意、创新到创业提供了一种现实的演变路径,这是加强创意、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
(二)“三创”素质教育实践
1.显性课程体系。可以开设诸如《创造工程学导论》《创业实务》《创意学概论》《企业技术创新引论》等课程。《大学生“三创”案例策划与评述》(李乾文)《赢在“三创”》(章亦华)等研究成果也可被纳入课程体系。这类课程的特点是直接面向师生。以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创新示范教材《创新创业教育》为例,该课程涉及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业准备、创业型企业生存管理、创业型企业就业指南等模块,介绍了创新能力训练培养方法。目前,“三创”素质教育课程多停留在该层面,课程种类比较齐全,涉及创意创新创业各个方面,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比较丰富。问题在于对机制阐述不清,操作性不强,缺乏行动支撑,在教学模式上以讲授法为主,效果不好,有必要系统研究课程内容组织及教学活动方式。
2.隐性课程体系。即“三创”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进而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创意作品、创新产品、创业项目等创意创新创业载体在专业教学活动中呈现,“三创”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活动中。“三创”素质教育融入办学育人全过程的实践逐渐丰富,理念也逐渐系统化。尽管如此,对这种隐性课程体系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操作程序或模式研究不足,容易流于形式而难以产生实际行动。
3.实践活动。“三创”素质教育学院、大学生科技社团、创新创业社团、社会调研报告会、创新论坛、创业沙龙、创业规划大赛、大学生科技活动节、“三创”成果展示活动等等,为开展“三创”素质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一些院校还设置创业导师岗位,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平台催生和孕育了一批项目、成果,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4.研究活动及成果。加强研究是“三创”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三创”精神融入办学育人全过程》(赵志军)“三创素质教育大纲”“三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以及相关成果为推广“三创”素质教育提供了指导,有的直接转化为高职学生课程建设内容。目前,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三创”素质教育研究已形成清晰的框架结构,但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还有待深入研究。
三、实施高职学生“三创”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观念认识相对落后
一直以来,人们对创意、创新、创业的认识并未发生质的变化,对创意、创新、创业能力持有一种基础观和一般能力观,高职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多由专任教师承担、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三创”素质教育以一种并不显著的形式而存在。这种脱离了具体任务的观念制约了“三创”素质教育活动的变革突破,严重影响了“三创”素质教育活动形式的拓展。认识上的变革需要结合课程理念更新来实现。
(二)实施载体有待创新
实施载体包括一般载体和特殊载体,后者又包括课程形式和项目形式。运用一般载体的思路是构建实施“三创”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平台,其突出特征是倡导“三创”素质教育理念,而实践体系较为松散;运用特殊载体的思路是直接瞄准素质形成,理念通过实践展现,实践借助理念指导,做中学的特征比较鲜明,学习结果即成果,素质養成寓于行动结果中。课程设计、项目创新和平台搭建,是实践活动走向个性化、品牌化的关键路径,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成果不足,实施“三创”素质教育在行动理念上还比较滞后,实施体系大多还处于架构阶段。
(三)制度设计不健全
分析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结合调查资料,研究表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但是存在严重的缺陷,具体表现为体系衔接脱节、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如对课程或项目开发缺乏明确的标准要求,课程或项目审议缺乏科学的流程,在课程方案中地位不明确,实施环节衔接性不强,评价体系不完善,实施过程的标准性、目标达成度难以得到有效评估。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的创新和激励,学生及指导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强,活动内容及范围不断缩减,创新程度、自由度不断降低。这是“三创”素质教育虽被重视却一直未能取得重要突破的关键原因所在。如何设计充满活力、张力的制度体系,建立科学的行动体制机制,是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创”素质教育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
(四)活动成效不足
目前,对“三创”素质教育实践尚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关于活动成效的研究甚少。“三创”素质教育依旧采用一般课程评价、教学评价模式。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所刊载的文献来看,对“三创”素质教育成果的推介较少,代表性成果不足,经验做法不够成熟。从微观意义上来看,“三创”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践程度决定了活动成效,然而以课程或项目作为主要实施抓手的行动策略极易忽视整个教育环节的配合和参与,导致活动成效不足,在师生视野中逐渐演变成另一种通识教育而饱受诟病。
四、构建积极有效的“三创”素质教育体系
(一)树立正确的“三创”素质教育观
要将创意创新创业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目前,技能型人才代表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创意、创新、创业等素质越来越被重视,人们更加紧迫地认识到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离不开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等组成部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现代制造业已经不满足于传统职业教育培养‘一技之长技术工人的简单功能,它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是一个培养具有多方面卓越才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土壤。”[4]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活动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存在诸多问题。新时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客观上需要将创意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中。在实践中培养创意创新创业素质,就需要坚持能力的发展观,突出实践知识的核心地位,注意综合知识的储备和技能的培养。
(二)要构建科学的素质教育模式
要从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创建“专业教育+职业技能+创新创业指导+创业文化”四位一体的“三创”素质教育模式,构建“基础普及+系统培训+精英培训+创业孵化”的“三创”素质教育实践模式。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知识普及课,引进“KAB”创业培训模式,开设创业精英培训班,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实践的创新创业精神,努力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导生创”的“三创”素质教育方法体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把理论学习、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训练、创业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融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创业实训环节、创业实践环节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大力开展“三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三创”素质教育的关键抓手,课程改革的力度、成效关系到素质培养的深度和结果。根据实践经验,“三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要从心理学基础、知识论基础、方法论基础入手,研究创意向创新转化的心理机制、创意创新创业素质的内涵,“三创”素质教育的知识内容、类型、载体及其挖掘、实施方法,重点把握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教学、教师培训等问题。知识问题应成为课程组织的中心问题,教学实施过程则应关注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培养。已有的课程或项目载体,多偏重于创业部分,创意创新部分多偏重于理论、方法和案例,与学习者的经验结合不够紧密,知识传授的倾向比较明显,教学模式有待变革。“三创”素质教育内容比较适合项目教学,为此要开发项目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方式。这需要广大课程理论工作者和专任教师合力开发课程教学资源,主导课程改革。
(四)探索“三创”素质教育的校企合作之路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创”素质教育,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行业企业存在着紧密的结合点、生长点。创意方案、创新成果可以转化为企业生产要素,创业项目则可以直接带动校企合作。实践中,要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开展“三创”素质教育,突出实践知识、真实项目在创意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结合实际案例,发掘工作任务知识、项目情境;要重视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校企打造创业孵化共同体;要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融入“三创”素质教育。
(五)深入完善“三创”素质教育支撑体系
要制定完善的“三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将“三创”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融入教学设计过程中;强化“教改项目科研化”“教改实践成果化”、依托项目实施“三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式;要重视政策支持和对接,鼓励开展“三创”素质教育,为活动开展提供大力支持,提供经费保障,评选、表彰优秀项目、团队。组建从事“三创”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打造一支由创业讲师、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组成的结构优良的“三师”结构师资队伍。要营造良好的“三创”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和必要的设施设备条件。大力弘扬“开放包容、迸发活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三创”文化,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竞赛、创新论坛、创业沙龙、创业规划大赛等系列活动,形成全校师生关注创新、支持创业、投身创业的良好氛围。要建设“三创”素质教育训练基地,建设创新创业课程、实践环节、科研训练、科技竞赛和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三创”实践平台,进一步完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融“三创”理论教育、实践环节、创业实践环节为一体的“三创”素质教育体系。
“三创”素质教育理念不应依附于人们狭隘的经验认识,而应是一种鲜明的时代定位,发展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种主动诉求。为此,要继续深入课程和实践问题研究,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能力发展为目标,推动“三创”素质教育扎根职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影,赵志军.“三创”教育:意义、逻辑基点、体系化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3,(12):13-16.
[2] 创意指数体系构建机制探析——基于创意、创新及竞争力指数体系比较研究[J].东岳论丛,2013,(11):68-74.
[3] 陈永福.创意教育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32-35.
[4] 陈鹏,庞学光.《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17):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