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娅 李剑富 邓燕
摘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学评价等部分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文章结合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其发展趋势,拟从教育思想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建设、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普教体系衔接等各个方面提出相关改革策略。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设置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关系到高职教育的转型发展、特色建构和创新成效,是建立在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又融入了高职人才培养的属性,并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其基本构成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学评价等要素。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这无疑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职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初步彰显高职教育的特征。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理念滞后、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师资队伍结构欠合理等。因此,在看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所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此我们必须进行不断地探索与改革。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滞后,偏离了社会实际需求
正确的教育理念是高等职业教育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教育理念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教学模式的科学性。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前者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联系更为密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正确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明确自身使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未得到完全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残留严重,如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岗位技能培养,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等。传统教育理念滞后不前,未得以显著更新与转变,致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质量与社会实际需求有所偏差,企业满意度不高,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二)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认识存在偏差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院校管理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直言:职业院校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技术技能培养,更要注重文化素养、职业精神养成等,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目前,无论是高职院校、社会还是家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皆存在一定偏差。学校方面,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忽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教学实施过程、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等均偏离社会实际需求;家长方面更是不了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意义,对高职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和歧视,且此种现象在社会各领域中广泛存在,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学生高考失利后的无奈之举,教育层级上低于普通高等教育。
(三)专业建设参差不齐,与市场需求脱节
专业设置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需求的直接反映。随着社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应及时调整各院系专业布局情况。但目前,我国某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相关专业开设点参差不齐。以江西省为例,依据《江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最近几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专业点数有160个,其他领域专业点数相对都比较少,如食品加工产业人才发展目标新增8000人,相关专业的开设点数仅为3个,航空制造业发展目标新增500人,专业点数仅有1个;其次,重点专业领域人才供需关系不平衡,与市场需求脱节。如新材料行业,2015年新增目标人才数量与2016年实际毕业人数比值高达39:1,其他领域行业如新能源、生物医药产业等均不同程度出现人才培养数量不足的情况。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设置专业,重点关注紧缺人才领域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四)课程体系不够合理,实践教学环节缺失
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的基本载体,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助于专业建设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培养目标的成功实现。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课程体系中教学比例失调,实践教学环节缺失。《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质量”。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但由于传统学科教育的影响和束缚,目前的高职课程设置基本沿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实际上与传统的学科体系差异不大,未能体现职校特色。实践教学环节缺失现象严重,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比例普遍不足总学时的1/3,技能培养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不够突出,课程体系欠合理。此外由于职校缺乏与企业的充分沟通,行业新技术和新知识无法很好地补充到现有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陈旧滞后,课程体系未得到及时更新与调整,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师资队伍结构欠合理,缺乏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能力与素质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教育的特点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即“双师型教师”。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中存有诸多欠合理的地方。从总体数量上来看,“双师型”教师普遍短缺;从年龄结构来看,教师队伍中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多数,教学经验丰富和能担当科研重任的骨干老教师缺乏;从来源渠道来看,高校毕業后直接任教的年轻教师占较大比例,缺少实践操作经验丰富的技能型教师;从学历和职称结构来看,教师的学历层次整体偏低,初、中级职称教师较多,高级职称比例较少。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高职人才培养教育的发展前景。
(六)评价方式单一,缺乏行业参与
目前我国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依然是以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专项检查和同行互评为主。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但这种评估方式主体单一,带有一定弊端,如重视学生考试成绩,轻视学习过程评价;侧重结果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注重教师教学成果评价,忽视教师综合素质评价。加之评估结果对院校排名次序有所影响,有些高职院校甚至制造虚假数据以片面追求评估结果,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此外,缺乏行业参与评估,高职院校无法有效得到企业对人才质量和规格的反馈及要求,从而无法及时改进教学,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趨势
(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国务院《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该决定明确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目前,在市场经济规律和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社会各界力量逐渐投身职业教育发展事业。随着社会、企业和个人资本多元投入的增加,股份制办学、民办私立、中外合资等办学模式日趋繁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主导、行业引领、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象的多样化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日渐深入及学习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发展成为包括职前、在职和职后各个阶段培训与教育在内的职教体系,逐渐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职前准备教育”这种狭隘的认知。接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再是适龄学生的专利,任何年龄和职业的人员都需要接受相应形式的培训与教育,如“学历教育”“就业教育”“休闲教育”“终身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市场教育需求日趋渐长,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扩大人才培养对象,面向社会各界提供多种教育培训服务,不但为高职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教学,而且为中职毕业生提供继续教育服务;不仅为广大在职员工提供岗位培训和进修,还为转岗或下岗人员提供各种短期的教育培训。
(三)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长远化
培养目标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关系着各大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首先由最初的培养技术型人才转变为培养综合型技能人才,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又提升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此可知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动,其内涵更加丰富,同时也更为科学化和长远化。目前,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及迁移能力培养,注重终身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逐渐引起广大高职院校重视,成为进一步落实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共识,这样便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快速适应21世纪新形势的变化,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市场化
教育部最新印发的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 (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对高职专业设置作出了详细和严格的规定,指出各地和高校设置高职专业应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重点发展与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相一致的专业。新《办法》注重市场导向,突出强调学校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自主权。实际情况中,各地高校纷纷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设置专业,重视资源配置和专业结构优化,专业盲从设置和重复建设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市场导向趋势更加明显。
(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实践化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近年来,在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不断影响和我国本土化职业教育的不断探索下,许多高职院校深刻认识到实践性教学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开始摆脱传统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注重采用情境教学、任务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进行授课,并加大对实训室的利用效率,以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初步彰显了职业教育特色。且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规制教学计划时都能有意识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授课教师们也大多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整体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实践化特点明显,着重体现了职业院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
(一)教育理念上突出"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允许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潜能,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认真扮演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者的角色,负责答疑解惑、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使之顺利开展;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负责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制定自身学习计划、规划职业生涯等自我学习意识。重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突出“以人为本”应成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教育理念之一。
(二)培养目标注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清晰合理的培养目标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里的“高技能人才”并非简单指拥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面向自我、面向未来,能灵活适应各种不同工作岗位的包括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迁移能力等在内的职业关键能力。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注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高职教育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才能灵活适应职场工作的不断变化。
(三)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环节,更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首先高职院校应积极认真开展地区市场调研,了解区域新旧产业更替和岗位变化的具体情况,掌握新兴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详细标准,以制定出详实的专业设置可行性报告。同时积极邀请企业优秀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开设决议,广泛听取其建议,避免闭门造车,并确立能够保障开设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相关制度。此外,专业设置应注意宽窄并举,把握好各个专业所对应岗位群覆盖面的大小,避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所需供求不平衡。总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在符合社会发展总形势的前提下,更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调整要求。
(四)课程体系向综合化和模块化发展
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高职课程体系注重知识灌输,学科体系色彩浓厚,总体比较单一化。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必须改革传统课程体系,使其向综合化和模块化转变。可大力推行“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该课程模式灵活性强且具备较强针对性,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一是该专业相关职业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宽基础”部分;二是针对特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活模块”部分。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可以很好地满足各行业对综合技能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利于培养学生对于不同职业、岗位的转换和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
(五)师资队伍建设向双师型发展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鉴于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配备诸多欠合理的地方,优化师资结构,积极补充双师型教师数量是师资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学校应当狠抓教师培训,强化对高职教师的实践训练,定期安排在职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培训,使之尽快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另一方面完善聘任制度,提高教师待遇,加快落实高职专任教师的入职标准和职称评审标准;此外,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吸纳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学院兼职教师,逐步扩大兼职教师比例;同时制定相关举措,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奖惩制度,激发教师动力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高职教师队伍中来;最后,规范管理兼职教师和学院专任双师型教师队伍,使之有序运作,便于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前沿和科技动态,整体提升高职院校师资质量。
(六)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学术证书等值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技能和水平的直接反映。在我国,职业教育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两个系列层次分明,但缺少联系,且学历证书的社会认可程度远高于职业资格证书。在国外,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学历文凭具有等值等效关系,二者可以相互转换,比如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4)大体相当于学士学位。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等值制度将成为下一步职教改革的重要举措,首先应改革我国现有的职业技术资格认证现状,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完善以行业为主导的职业资格框架体系,发挥行业协会在职业资格认证方面的主导地位;建立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考核机制,以提高职业资格证书技术含金量;政府方面也要制定相关有力措施,推进职业资格证书与学术证书相互转换,以促进职业教育考评机制良性发展。
(七)适当发展本科以上层次的高职教育
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致使劳动技术结构不断上移,各国职业教育开始呈现高移化的趋势,一些西方国家相继建立了4年制的本科高等职业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从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发展,必将成为新形势下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适当开展本科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适应国际职教结构高移化的重要举措。总结一些优秀试点院校的案例经验可知,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将部分行业特点鲜明的本科院校改制,转变办学方向,走应用型本科高职教育之路;二是选择办学效益突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升格举办本科层级的高职教育,通过允许优秀的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还可对其他院校形成激励和示范效应;三是部分普通本科大学通过成立应用技术学院来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总之,不同的途径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各大院校应根据本地或本校实际进行不同路径的试点探索。
(八)构建职教与普教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也是高职教育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走向。长期以来,我国的职教与普教是两个完全无联系的系统,而英、美、德等国家纷纷出台措施,给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地位。顺应国际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形势,我国也应该紧跟国际教育发展节奏,努力促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更好地衔接与沟通,加快毕业生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横向和垂直流动。同时,注重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积极开拓职业培训市场,提供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会,以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个体在转岗和再就业培训方面的需求,逐渐打破职业教育作为终结性教育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丹丹,李劍富,李东娅.江西省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适切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18):55-61.
[2] 潘丽萍.浅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6):129,131.
[3] 王秀娟,洪雪莲.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历程及功能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2):41-42.
[4] 孙泽文.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未来趋势[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3(1):18-21.
[5] 孙兴洋.教育生态学视阈下高职院校育人策略的优化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6,(36):27-33.
[6] 伊莉,单忠江.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建设)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6):62-63.
[7] 郭扬,张晨.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的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41-45.
[8] 杨桂梅.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155-156.
[9] 代承霞.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路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