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 黄梦菲 李心芯 闵二虎
摘要: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是解决人才质量与企业需求间的失衡关系。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学生职业素养放在首位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性人才;优化教学模式,搭建适合职业教育人才发展需要的“企业教室”教学模式;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突出产教深度合作重要性。以此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两者间的平衡。
关键词: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职业素养; 工匠精神; 产教融合; 供需平衡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划(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当前,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深化,企业人才选用已提升到了新的高度[2],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服务性就业教育,当以满足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为出发点,全力打造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适合性人才。然而,部分学校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企业需求,一味强调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忽略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其他因素,最终导致人才不能适应企业需求的共性问题,造成了人才供需失衡。
一、“供需失衡”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育人体系与企业用人体系关系失衡
在对企业调研结果分析中发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体系,能够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具体表现在,职业素质不高、团队能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等。造成该类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3],归根结底还是育人体系缺乏深层次文化考量,过分强调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未重视育人体系与企业用人体系之间的有效衔接,使得人才供给缺乏持续动力,出现方向性偏差,导致人才培养出现单一化、边缘化等不良现象,最终致使人才质量与企业社会需求质量出现失衡。
(二)人才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方向关系失衡
当前,校企共同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能够合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首先,学校未能重视企业参与共同培养的重要性,单方面以毕业时间、实习率、就业率等相关指标来评判人才质量培养成败,忽视了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其次,企业自身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多数企业只负责选拔、使用人才,不负责培养人才,对入职的员工后续职业规划没有长远打算;第三,在现有合作企业中,掺杂了更多人为因素,缺乏规范的规章制度[4],致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烈,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要之间出现方向性误差。
(三)人才培养内在原因造成与企业无法精准对接
人才培养过程涉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教育者的从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也凸显出诸多问题,比如:教师创新意识不够,创新型教师少,因而难以胜任培养需要;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或人才培养目标单一,缺乏提高学生素质的具体教学要求,忽视学生个性特征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师对学生重管制,轻引导和交流,容易使学生形成权威定势、从众定势和服从定势,压抑学生的创新潜能。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职业院校学生自身认识不足,容易满足于现状,能力满足于“学懂”,忽视向“学通”“学精”转换和提升[5],且他们大多无系统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发展定位模糊,导致和企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之间无法形成精准衔接。
二、改善“供需失衡”关系的思路
实施产教融合是改善“供需失衡”关系的有效办法,我国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人才培养计划比较,最突出的差异是在企业参与程度上,放眼世界公认的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力度都非常大[6],从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到课程设计,再到实训操作等整个培养环节,每一步都有企业参与。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正确引导下,发展迅猛[7],为更好地提高职业教育人才质量,应吸取国外模式的成功之处,结合学校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从提高职业素养、改革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等几方面,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两者间的“供需平衡”。
三、实现“供需平衡”的路径和举措
(一)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提高人才职业素质
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起人才需求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工匠精神”所指向的人才规格和要求正是适应当前产业结构变革的人才需求[8]。高职院校应把“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学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来组织实施素质教育,以解决职业素质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以及如何培养的问题,从而不断完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
1.明确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以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多被定位于培养技能适用型人才。当下,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该培养目标应伴随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调整充实,将“工匠精神”作为目标来组织实施职业素质教育[9],不仅能够多维度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更能够满足企业社会对于人才质量的综合需求。
2.构建“工匠精神”人才培养体系。职业素质作为判断学生全面发展的参考指标之一,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起着关键性作用,伴随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上将学生的素质培养、专业能力培养进行分割的人才培养体系,顯露出了诸多弊端,由此,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意义重大。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以三个过程为基准,形成学前、学中、学后闭环式培养过程。首先,可以有效地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素质、能力、专业、技能等要素进行有效统一,从培养起点开始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便于学生充分认知所学专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在培养过程中,实施“工匠精神”育人模式,学校应结合不同的专业方向,开发出相应的课程体系,制定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这样可以有效地实现技术、能力、素质三者间的并轨发展,帮助学生向“职业人”顺利转型[10];最终在企业实战过程中体现“工匠精神”,锤炼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性劳动的新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真正达到高效推行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目的。
3.构筑“工匠校园”隐形培养体系。“工匠校园”的建立是职业院校的发展根基,作为“工匠精神”的隐形教育方式,它与“工匠精神”人才培养体系相互配套,共同构成了职业素养培养体系,通过构筑“工匠校园”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也能全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从而全面提高人才素养,提升人才供给质量。
(二)构建校内“企业教室”教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分支,构建合理的校内教学模式,是提升人才质量的关键和核心。现有教学模式共性特征之一是未将企业需求作为教育导向,过分强调学校的教学主体作用,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性降低。“企业教室”教学模式可以有效避免问题的发生。它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实际运作为参照,由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科学化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成果市场化衔接以及人才评价个体化等四个核心模块组建,形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在职业启蒙、发展过程中,能够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做到因人而异的适合性职业筛选,避免因职业方向不准确、高频率职业转型、职业忠诚度不高等难题。
1.整合教学资源,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模式成功运行保障的条件,也是提升校内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依托。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因缺乏教学信息资源,缺少信息技术支撑,教学模式仍保留资料碎片化、形式机械化、方法传统化、学习单一化等传统特征,造成教育教学的落后,人才质量难以提升。伴随信息技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特征日渐突显,传统教学模式在提升人才质量方面呈现出诸多缺陷。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在传统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教学资源进行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整合,并以视频、动画、课件、游戏等不同形式传递给学生,丰富学习形式,提升学习兴趣,并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主进行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习有效性,满足不同特质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个人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等,有利于人才质量的提升。
2.实施分组教学,提升教学过程质量。教学场地分区、学生分组是模式成功运行的必要条件,教学场地构建时已确定了教学设施、设备的排布与摆放,常见布局多为“点型”或“线型”,该模式不利于学生团队意识培养,且容易造成教学过程出现“打包”,学习过程出现“单打独斗”的现象,导致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不成正比。“企业教室”教学模式是以不改变教学场地现有布局为前提,将教学场地划分成多个“田字型”学习区,形成有规律的教学运转过程,避免教学混乱现象,便于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入“田字型”学习区,改变了单一性学习状态,形成团队合作关系,这对学生个体而言,能够有效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对小组而言,因多组形式的并存,相互间可形成竞争关系,激发学生的团队荣誉感,便于人才质量的整体提升。
3.调整评价方向,突出人才评价个体化。目前企业对于人才选用标准,不再是单一的技术型需求,而是综合素质、能力、情感、创新等评价指标进行人才质量评定。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学校通常以校或专业为单位,采取不同的宣传渠道进行市場适应性评价,并以此来衡量校内人才质量的优劣。这种宽泛式的评价方式,很难准确判定个体的人才质量。“企业教室”教学模式,将企业岗位模拟引入该模式内,并参照岗位运行实施教学,学生通过教学周期,可以轮换至不同的生产岗位,熟悉各岗位运行过程的具体职责,找出适合自己专业发展方向,后期有针对性地不断练习,强化专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教学单位,可将原有的评价指标具体至组别,优化了人才评价个体化环境,通过组内学习成果反馈,可以清晰地得出不同工作岗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从而改变现有的宽泛式评级,使得人才质量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
4.成果营销推广,缩短进入企业实战距离。教学成果适应市场是模式成功运行的创新体现,也是衡量人才质量的隐形指标。现有教学模式过程,通常以技术指标作为判定人才质量优劣的标准,并以此作为校内人才培养终点,忽视培养学生将教学成果与市场嫁接的衍生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在现有教学模式中只学到了做,如何运用情感能力来诠释教学成果,并将其与市场接轨则了解甚少。“企业教室”教学模式,将教学成果转换纳入核心板块,其本质是提高情感能力目标及教学成果转换成市场价值的营销能力,将人才质量培养节点从原来的校内衍生至市场,实现人才质量全面提升。
(三)找准产教融合方向,全面提升人才培育质量
找准产教融合方向,深化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是破解“供需失衡”的有效手段,2017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因此,有效推进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成为了提高人才质量的核心关键[11]。
1. 发挥专业特色,融入产业特征。衔接产业的技术进步链条,适应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可以实现人才质量的全面提升,并且能够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和社会需求。为此职业院校必须依据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教育教学资源,探索新的课程体系与结构,适应产业需要及产业发展所带来的职业岗位变化需求。同时也可按照企业需求,找准人才培养方向,探索适合校企共同发展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渠道。
2. 创新合作方式,提升人才质量。人才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一直以来,社会把人才匮乏归咎于职业院校,认为职业院校改革滞后推迟了经济社会发展。而对于人才的短缺和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很少从企业中找到原因。实际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太低,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才质量不高。大多数企业也不自觉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单单是简单的供需关系[12],而是与其自身发展紧密相关的基本行为。为此,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将成为提升人才质量关键所在。首先校企之间应形成资源共享机制,避免学生在校学习与毕业就业脱节;其次实施由院校和企业共同构建的培养人才制度和方案[13],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在企业生产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真实情景的学习帮助,让学生在实战过程中提升职业能力和相关隐性知识,从而实现教育相关资源的融通。
3.完善评价体系,实现供需平衡。产教融合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要想加大合作力度,取得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还需完善各类组织和运行机制。任何人才评价体系都要在不断地反馈与调整中逐步完善,开展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从已就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评价中,分析过去的评价体系,从中找出不足,不断完善和优化,确保评价体系能够紧密结合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做到由校内向校外延伸,课堂向岗位延伸,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与反馈,从而实现人才质量与企业需求二者间的供需平衡关系。
当下,职业教育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发展阶段,在教育改革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供需平衡”正是改革的最终目标。因此,应立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过程三个视点,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构建“企业教室”教学模式、推动校企合作三个维度为着力点,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切实将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人才质量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徐晔.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6):53-54.
[2] 宫麟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与高职院校特色化发展研究[J].职业教育,2017,(10):113-118.
[3] 丁金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质量观的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1,(1):68-69.
[4] 张旭刚.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维透视:逻辑、内涵、路径及保障[J].职业技术教育2016,(7):8-13.
[5] 刘晓军.江苏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任务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 2017,(12):28-33.
[6] 朱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流、意义及方向[J].教育与职业,2017,(1):13-18.
[7] 毛文学.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12): 11-14.
[8] 張莹,周静.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需求分析与推进建议[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7,11(6):122-126.
[9] 谭永平.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与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81-88.
[10] 王晓漪.“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J].职教论坛,2017,(32):14-17.
[11] 刘静.企业助教在企业课堂管理中的意义及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 2016,(1):22-23.
[12] 徐兰.以企业为主导的第三方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10):41-45.
[13] 喻忠恩.企业如何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J].职业技术教育,2015,(10): 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