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梦云 唐 娟 郝 云
解放军第三七一中心医院,河南省新乡市 453000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以中耳腔内积液伴听力水平下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非化脓性炎性疾病,该病多发于儿童时期,有约40%的患儿可反复发病,迁延转化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目前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抗生素以及抗组胺药物等为主,物理治疗则主要针对咽鼓管功能恢复的动作锻炼和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效果和持续事件却不尽如人意[1]。鼓膜切开术是近年来临床广泛应用的手术治疗方式,但由于术中无法及时治愈中耳的负压,可导致鼓膜厚度的降低,术后容易出现闷胀感等症状[2-3]。我院自2016年开始应用鼓膜穿刺术基础上加以正形吹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相比鼓膜切开术取得了更佳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42例(49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年龄20~52岁,平均年龄(35.69±7.25)岁,男22例(25耳),女20例(24耳)。纳入标准:(1)符合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标准[4];(2)年龄18~60岁;(3)纯音听阀示骨气导差平均值≥15dB;(4)鼓室导抗图示“B”型或“C”型曲线;(4)内耳镜检查显示鼓膜完整伴有鼓室积液;(5)保守治疗≥3个月;(6)自愿接受相关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有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畸形、咽鼓管周占位、先天性耳聋等疾病者;(2)既往有中耳内耳畸形病或外伤史者;(3)其他原因所致听力下降者。根据采用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21例(24耳),患者年龄20~49岁,平均年龄(36.02±7.08)岁,男10例(12耳),女11例(12耳);观察组21例(25耳),患者年龄22~52岁,平均年龄(35.36±7.33)岁,男12例(13耳),女9例(12耳)。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鼓膜切开术,局部麻醉后,于鼓膜前下象限做弧形切口,应用吸引器抽吸鼓室内黏液,并注射地塞米松进行冲洗。观察组患者采用鼓膜穿刺联合正形吹张,局部麻醉后,经耳内窥镜观察鼓膜,于鼓膜前下象限穿刺抽吸鼓室内积液,并注射地塞米松进行清洗,完成后再向鼓室及外耳道注入50%外耳道药液,应用波氏球自外耳道向鼓室内实施正形吹张,反复操作,直到外耳道及鼓室无明显液体残留。术后两组均给予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3d,鼻部激素喷雾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治疗1个月后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鼓膜标志清晰,纯音听阀气骨导差缩小>15dB,或气骨导差<10dB,鼓室导抗图为“A”型,为治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鼓膜标志清晰或欠佳,纯音听阀缩小>10dB,鼓室导抗图示“A”或“C”型,为好转;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鼓膜标志不清,纯音听阀无明显变化,鼓室导抗图示“B”型,为无效。(2)治疗前后主观症状评分: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采用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量表(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ETDQ-7)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表明主观症状越严重[5]。
2.1 两组治疗1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ETDQ-7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ETDQ-7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ETDQ-7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ETDQ-7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1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耳(%)〕
表2 两组治疗前、后ETDQ-7评分比较分)
鼓膜穿刺术在抽出中耳腔内积液的同时注入分泌物化解药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有效解决咽鼓管咽口堵塞的问题,注入中耳腔的分泌物化解药可合成与分泌咽鼓管和中耳黏膜类表面活性物质,有利于改善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的压力,增强通气功能,同时对于调整黏膜纤毛运动功能、促进中耳积液的清除也有着显著的效果,进而达到恢复咽鼓管功能的作用[6]。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与自身免疫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7]。因此在手术过程中注入糖皮质激素取其抗炎及免疫抑制的作用。同时研究也表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腔普遍存在多种细菌、病毒和支原体等微生物[8],单纯的鼓膜穿刺很难将病原微生物完全从中耳腔中抽出,而正形吹张利用波氏球反复操作,可将更多的病原微生物由中耳腔向咽鼓管咽口排出。由于正形吹张具有较大的压力,因此在常规药物注入的基础上,操作过程中其压力可将药物最大限度地分布在中耳腔内,加强药物和中耳腔黏膜的接触和吸附,延长药物的起效时间。并且在此过程中正形吹张可产生与咽鼓管球囊扩张的作用,但相比咽鼓管球囊扩张其在药物附着以及注射液、黏液排出的效果更佳[9]。
本文结果显示,采用鼓膜穿刺联合正形吹张的患者其术后1个月的治愈率可达84%,好转率达16%,无1例无效患者,相比鼓膜切开术治疗的患者,其治愈率明显提高,由此表明鼓膜穿刺联合正形吹张术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纯音测听、声导抗以及鼓膜标志方面的改善程度大大提高。而通过应用ETDQ-7对患者主观症状进行评估表明,术后1个月患者耳闷胀感、耳痛、耳鸣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表明鼓膜穿刺联合正形吹张的患者在短期内的恢复程度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鼓膜穿刺联合正形吹张可有效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其效果明显优于鼓膜切开术,可以此为依据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