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国文阅读与语文素养的关系

2019-03-30 03:18王育红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8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阅读语文教学

王育红

摘 要: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经典国文指的是中国的古代和现、当代优秀作品。包括课内的和课外的文章,文言的和现代白话文著作。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吸收与传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阅读 民族文化 语文教学

一、语文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语文素养?所谓素养,也就是素质和修养。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至少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识与个性等五个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使这五个要素实现辩证统一,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智力,感受社会文化熏陶和陶冶情意、人格的和谐共存,构成了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

1.语文教学是语言层面与人文层面的统一

语文有以听说形态的口头语言和读写形态的书面语言构成的语言层面与蕴含于语言深处的人文内容层面。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互为依存的两个方面,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就人文内容而言,它既包容人类社会生活所涉及的空间,又承袭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史文化,还可以孕育对未来的预见。没有人文层面,语言便成为毫无意义的噪音和混乱无序的划痕。刘国正先生认为: “生活是发展语文能力的基础。”

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不少语文教师拘泥于语言层面的“咬文嚼字”,而忽视对蕴含于语言深层的人文内容的挖掘与教育,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三、重视阅读的文化大语境,强调大语文教育

语境有三个层次:一是文章本身,即字、词、句、段、篇的文字语境:二是与文章直接相关的写作背景、缘由、所涉及的人事和作者意图等:三是蕴含在文章内容和表达形式后面的社会、历史文化大语境,包括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艺、风俗、民族的心理和民族历史,乃至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等泛人文內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能洞明世事和通达人情的人,必然具有宽厚的阅读悟性。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这个道理。

上海二期课改《面向21世纪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强调了大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的学习,应将学生课内的学习、教材的学习与课外的学习、语言应用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对课外学习,要有量的要求,包括书籍报刊阅读量,写作量和社会活动量,指导学生广泛阅读,随时写作和在各种场合交流: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四、初中生国文经典阅读的意义

继承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2006年9月我国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把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放在了突出位置。《纲要》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提出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等。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项重任。“一个民族只有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从学生实际出发的需要

新编教材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纠正了过去偏重语言学轻视文学的倾向,强调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看一看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择的篇目和厚度就不言而喻。从学生实际出发的需要新编教材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纠正了过去偏重语言学轻视文学的倾向,强调了中出演“说出”,待成年累月数量再无限量地加大后,才“奔涌而出”。也就是说,语言能力a提高,离不开书面语言(阅读量)的积累,厚积而后薄发。增加课外阅读,特别是增加国经典阅读,应该说合乎“师”心,顺乎“生”意。

应该看到,这比以前在课堂发生的找不到读全四大名著的学生的现象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阅读要求相比,尚有很大的距离。这种情况甚为普遍,反省过去这一学期阅读教学的得失,归纳如下:

学生不爱读经典名著的原因

(1)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破坏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胃口,占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2)语文老师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阅读指导方法和计划,缺少对学生阅读效果的评价体系。(3)学生缺少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信心。

1.充分认识经典文章阅读的作用

书是最好的老师,是前人和别人智慧的结晶。通过阅读,可以涉及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当今时代,新兴科学、边缘学科不断涌现,知识不仅是学业的基础,也是技能的催化剂,我们要吸收新概念、新知识,就要多读书,广纳百家之言,加强知识储备。如果某一知识领域欠缺,就可能在工作中出现某一方面知识性的错误。

2.教师参加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共同开展研究阅读。

以点带面,全面开展班级阅读活动,以班级文学社或者文学兴趣小组为起点,把读活动纳入他们例行活动的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大家同读一本书,了解该书的背景材料,写出读书笔记,活动时交流观点,展开争论。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帮助学生确定某阶段的必读书目,所选书目可以依托课本,互为拓展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 “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当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起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课外阅读正好在以上方面可以弥补课内阅读之不足。课外阅读可以成倍、成十倍地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及泛读速读的能力。此外,课外阅读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性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思想教育的机会。难怪,法国大作家雨果曾深有感触地说: “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熔化。”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阅读语文教学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