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劲
略读对于提高阅读效率、增加阅读量具有重要作用。部编版教材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次明确提出“略读”目标。教材单元导语里给出的做法是:“通過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这就告诉我们,要在本单元的教读课文中学习略读方法,在自读课文中应用略读方法,在拓展阅读中习得略读方法。那么,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基本的略读方法?教师如何在本单元教略读?梳理目前的阅读研究,笔者推荐四种略读方法,同时谈谈如何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落实。
一、运用意群视读
“意群”指句子内部意义和语法结构联系紧密的短语或短语块。“视读”基于消除“音读”现象而提出。“意群视读”要求学生的眼睛像照相机快门那样顺着一个个意群移动,眼睛的视域要宽,要不回看、不出声、不纠缠只言片语、不追求理解细节,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掌握文章大意。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师可以以第一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划分意群,限时训练意群视读。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这段文字共75字。课标要求,初一阶段学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应不少于400字。也就是说,学生应该在10秒内读完这段话,眼睛在每个意群上停留的时间不足1秒。在此过程中,还要去除诸如“于1988年2月16日”“旧历丁卯年”等细枝末节,抓住句子主干,把握整段内容,只留下“叶先生在除夕去世,我十分悲哀”的基本信息。
指导完第一自然段后,教师要求学生按照这个方法略读全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本文约2000字,要尽量在5分钟内读完。读的时候不要在书上直接划分意群,而是尽量用眼睛横向移动来完成虚拟的意群切分。读完之后,要求学生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标题中的“二三事”是哪几件。
二、跳读关键信息
“跳读”是在七年级上册阅读《西游记》时第一次提出的。教材给出的建议是,“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某些不甚精彩的章节”。这个方法可以引入本单元的课文学习。跳读的指导,重在根据文体特征,抓关键信息。一般而言,记叙类文本要抓时间主线和事件梗概,论述类文本要抓主旨句和结论句,说明类文本要抓性能用途或成就影响,抒情类文本要抓情感流动和表现手法。
本单元的第二篇教读课文《驿路梨花》是短篇小说,其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对七年级学生颇有吸引力。略读本文时,除了继续训练意群视读外,还要扣住悬念“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加入跳读训练。可以跳过诸如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心理活动、议论抒情等细节,用较快的速度把文章从头到尾扫读一遍。粗知大意后,再略读与解决悬念有直接关联的内容,如文中反复提及的“小茅屋”“主人家”“瑶族老人”“梨花”等。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句,如“今夜”“第二天早上”“十多年前”“前几年”等,快速跳读,理顺情节。同时,还要把握住小说的精巧之处:故事中套故事,用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牵扯出多人多个故事。
三、利用节点预测
文本阅读不应停留于被动的信息接收。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利用文章的诸多关键节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在预测阅读中,逐渐建构起某类阅读某类文章的思维模式。这些关节点通常在文章最醒目处,包括标题、副标题、小标题、中心句、过渡句、转折句、首尾句等,并且前后有呼应关系。学生在预测略读时如得到文本验证,既能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又能熟悉一般文章模式,提高阅读效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先生交往的几件小事,表现叶老的节操和风范,其中评论性的句子是关键节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些关键语句大胆预测,迅速推进阅读。
例如第二段,作者回忆如何认识、了解叶先生时,引述了前辈对叶先生的评价,联想到了《论语》中君子的定义等,都不妨扫读跳过,但段末的“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显然是总括性的关键句,必须做上记号。然后,开始第一次预测,后文应该是扣住这个“既是……又是……”展开的吧?是不是呢?紧接着此句读到的是第三段首句:“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这个总括句显然也是关键句。学生应该意识到,这里讲的“待人深厚”属于上一段中的“躬行君子”范围,于是有了第二次预测:下面将会写叶先生待人宽厚的事例了吧?不仅如此,“待人深厚”一般与“律己严格”对照出现,这就有了第三次预测。扫读一看,果然在第六段有“严的一面,是律己”。每一次的预测都得到了验证,这种直接参与的阅读快乐是无可比拟的。
本文的行文十分严谨规范,这种积极参与文本的预测阅读活动可以一直延续到文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积累出阅读此类文章的一般方法,开始建立起文章的基本模式图,这对于提升语文素养是很有意义的。
《驿路梨花》是情节起伏的小说,更可以运用节点预测了。文章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每一次的预测都是,他(她)就是小茅屋的主人吗?阅读经验丰富的学生会预测,应该不会是,真相不会这么快揭开的。读到下文,又是“果然如此”。一直读到结尾,小茅屋的主人的悬念才终于解开。学生在期待得到满足之余,对于短篇小说的情节设置特征也有了直接而真切的阅读体验。
四、勾画思维导图
用高度凝练的思维导图呈现阅读思维结果,是略读的首要选择。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全神贯注,眼动手动心动,迅速跳过枝叶内容,以自己最习惯的符号标注出关键语句,然后在纸上勾画出全文的思维导图,以此把握主干内容及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文章的思路脉络。这个方法既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物化略读成果,还能帮助学生跳出文本,锻炼其提炼和概括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预测阅读,学生依据的关键节点还有: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把文中所有这些句子集中起来,再结合文中具体记述的几件事,学生应该能勾画出如下思维导图:
修改文章
恭送客人 做人(待人厚)
真誠回信
人之师表
主张写话
注重简洁 为文(律己严)
力求完美
《驿路梨花》的思维导图可以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勾画:
在前两篇教读课文里学习了略读方法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最苦与最乐》中尝试应用了。首先,依据议论文文体特征,确定选用从《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到的略读方法跳读和预测。然后,学生独立进行全文的意群视读。本文约1200字,应在3分钟内完成阅读。读完之后抓住关键节点句,勾画思维导图,如抓住第四段首句“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理清全文脉络,明确作者观点。原来本文的巧妙在于,文章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负责是人生最苦,“翻过来看”呢,尽责是人生最乐。这些内容,学生自读应该能够把握。需要教师点拨的是,为了更加严密,作者还滴水不漏地设问:那么,是不是卸却责任就没有痛苦了呢?作者的回答是,责任只能解除,并不能卸却。补充这个论点后,全文的逻辑更加严密。至此,本文的思维导图可以勾画如下:
(引子) “贫、失意、老”皆不苦
最苦 背负责任
最苦与最乐
最乐 尽到责任
(补充) 责任只可解除,无法卸躲
需要说明的是,本单元第四课《短文两篇》是经典的文言文,教材编者明确要求不采用略读,在此不作讨论。
经过两篇教读一篇自读之后,学生对略读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但要真正掌握,形成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积累拓展”中指定的课外阅读内容——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必须作为教学任务落实,以帮助学生熟练运用略读方法。另外,后半学期的名著阅读任务是《海底两万里》,教材指定的读书策略“快速阅读”与本单元的“略读”要求是相通的。教师在本单元教学结束后,不妨指定其中一章,让学生自己测试阅读速度。采用的方法可以借鉴《驿路梨花》的小说略读法,抓核心人物尼摩船长,格外关注涉及他的情节,扫读文本,迅速推进。
当然,真正学会略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教材安排在这个单元重点学习,并非在其他阅读活动中就不再关注。事实上,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略读是一种非常实用的阅读能力。只有掌握了这种能力,我们才不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才有可能像诸葛亮那样“观其大略”,像陶渊明那样“不求甚解”却有会于心。
最后,笔者从叶老《略读指导举隅》中提出几个关键词,归纳略读教学的要义——
对教师的指导而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对学生的功夫而言:熟能生巧,随机肆应。
(作者单位:荆州市沙市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