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教学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向。实践中发现,历史细节对培养家国情怀有独特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历史细节从个体自我完善、家庭亲情观念、国家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四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历史细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3-0044-03
【作者简介】孙进,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南京,210012)副校长,高级教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
一、“家国情怀”与历史细节的内涵
1.“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就是对家庭和国家的一种感情和心态,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来看,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1]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来看,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从古到今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民主革命胜利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展开的历程中,一方面,中国实现了国家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自由、民主、平等、民族意识、爱国主义等观念在中国民众中的不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培育和践行,家国情怀遂焕发出新的内涵价值:首先是一种以治家为基础,进而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大同理想;其次,是一种“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共同体意识”[2]6,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再次,是“对故乡、故土、故国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2]10,即一种向心力、凝聚力、親和力,它是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基础,更是“民族文化与人类文明积极互动的主人翁精神”[2]16。具备家国情怀的人既要致力于民族振兴,又应具有国际主义的开放胸怀。
2.历史细节的内涵。
历史细节指的是在组成历史事实的一系列具体的环节或情节中,与人物活动、事件发展、社会变迁等密切相关,具体、形象、典型的最小的组成单位或元素,[3]本文特指与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有密切关联的细节。在构成上,历史细节可以是历史事实的时间空间元素、历史事件的具体片段、历史人物的仪表言行等。
3.彼此的教学关联。
历史细节具备具体、形象、关键、典型的特征,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有重要作用。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专题时空定位在中国近代,讲述了国家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奋起图存,再到新生的近代中国历史。笔者认为是最适合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育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实践与策略思考
《礼记·大学》中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前文所述的家国情怀的现代内涵,其维度构成具有一致性,即:立足个人修身—重视家庭亲情—热爱国家民族—心怀整个世界。笔者以为,从以上的维度构成来运用历史细节进行教学探索,符合家国情怀培养的内在学理逻辑。
1.运用历史细节促成个体自我完善。
“修身”,是培养家国情怀的基本落脚点,即个体主动追求自身身心的修养完善。唯其如此,个人才具备拥有家国情怀并转化为服务于家庭和国家能力的可能性。“修身”主要取决于自我主动意识和自觉意识,先决条件是独立人格的培育养成。
所谓“独立人格”是指人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能够独立思考,善于独立实践,有较强的理性能力。笔者在“鸦片战争”部分的教学中补充了以下历史细节:“皇上的钦差大臣全然没有了底气,居然看都没看一下那些屈辱的条款就草草签了字。在饭后甜点时间,耆英坚持要按满洲的风俗,让璞鼎查在嘴里塞满蜜饯,以象征和解。”[4]这段文字对满清政府官员战后的屈服奉迎描写得栩栩如生,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冲击。教师通过补充这段材料让学生明白满清政府官员的麻木与软弱,归根结底,是在长期的专制体制下缺乏独立判断和自我反省的独立人格。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这种反面的典型人格,有利于正向激励学生增强独立人格意识。
2.借助历史细节增强家庭亲情观念。
家国情怀的“家”,狭义概念是家庭、家族,如再作延伸,则是故土、家乡。齐家是治国的前提。只有家庭和谐、幸福美满,才能为国家建设奠定基础。
在“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补充了国民革命军第十四集团军第九军郝梦龄军长的这样一个细节:“部队北上路过汉口时,他曾与家人短暂也是最后的相聚。他对儿女们说,我爱你们,但是更爱国家。如果国家亡了,你们就没有好日子了。我没有钱,如果我死了,你们就进国家设立的遗族学校去读书。”[5]
郝梦龄的话语饱含了对家人的深切眷爱之情,但是却把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更置于爱家之上,学生读之不禁为之动容。对学生而言,这样的细节不仅使其体会到历史人物的高贵品质,也懂得了爱家与爱国之间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
3.借助历史细节深化国家民族意识。
今天,“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是相统一的,每个中国人个体既属于“中国”这个国家,也属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民族主义是民族意识的最高体现,爱国主义是国家意识的最高体现,……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民族主义的最高表现就是爱国主义”。[2]17所以深化国家民族意识也是多维度统一的。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运用细节让学生了解体会到在专制政府统治这一根源下,近代民众长期缺乏国家和民族意识这一现象,更要通过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强化,增进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
在“甲午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展示“中国百姓为日军扛运军需物资”的图片,图中情景不过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个细节场景,但却足以让学生认识到,在满清政府的愚民专制政策下,很多民众不懂也不关心政治,不仅不为国家奋起反抗,反而助纣为虐,国家民族意识十分淡薄。对此,教师可以进一步运用梁启超的论述,引导学生分析其历史根源,深化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彼奴隶者苟抗颜而干预主人之家事,主人必艴然而怒,非摈斥则谴责耳,故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6]
4.借助历史细节生发社会责任感。
在信息化与全球化不断深化发展的新时代,继承发扬中国古人心怀天下的世界情怀与世界眼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也是现代高中学生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
笔者在“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教学中,引用远征军取得仁安羌大捷的细节资料:1942年4月18凌晨至19日傍晚6时,中国远征军新38师在师长孙立人的率领和部署下,与日军血战2日,将被围英军、美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救出,并把夺回被敌人抢去的英方辎重汽车100余辆交还英方。……新38师113团刘放吾团长曾写下“唯我武维扬,威镇邻疆,足寒敌胆,远播他邦,大震军威于仁安羌,开历史之先河,为国争光,功在社稷,无远弗知”的话语。
此段历史细节对教材中简笔带过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补充拓展,凸显了中国军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代表性功绩,也借历史人物之口表达了中国人在挽救自己民族危亡的同时,仍积极履行国际责任、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在学生的观念里留下了胸怀世界的深刻印象和情感波动。
以历史细节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是历史教育中一项复杂的工程。笔者今后将继续对这一课题进行更多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发挥历史教育独有的育人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践行好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夏德元.家国情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教育音像出版社,2016.
[3]梁慧丽.论历史细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285-287.
[4]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弗兰克·萨奈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M].周辉荣,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73.
[5]王树增.抗日战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304.
[6]梁启超.戊戌政变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