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彪
[摘 要]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渗透,“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应运而生,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这对学生数学思维拓展,自主学习能动性调动有积极作用。教师应该掌握“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基本内涵,总结这一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实施有效应用策略,从整体上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优化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3-0054-02
如今,社会发展对优秀数学人才提出了较高要求,初中学校要想培养优秀的数学人才,务必巧妙应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尽可能挖掘这一教学法的优势。这不仅能够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成绩,而且还能促使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最终促进师生共同进步,确保数学教学目标及时实现。
一、“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基本内涵
(一)整体内涵
这一教学法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并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观念,在学生思维拓展、学习能力提高方面发挥着推动作用。至今为止,“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经历了四个阶段,由最初的“研究学法与教法”发展为“研究学程与教程”,接下来经历“学习主体与学力”研究阶段,最后发展为当前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
(二)具体内涵
所谓自学,即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做学习主人的乐趣,通过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梳理、应用水平,有利于学生理清数学学习思路,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自学阶段包括自学能力实践、自学活动组织、自学能力评价三方面。所谓议论,即学生针对数学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分享解题思路。所谓引导,即师生间互相启发、点拨,直到高效解答数学问题。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应用效果
(一)注意事项
初中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应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时,应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制订不同的应用计划。例如,应用该教学法于初一、初二年级时,为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借助多媒体设备制作PPT,以此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待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引入正题,并尽可能多地增加课堂数学问题讨论时间,在此期间,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可设置问题,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传授适当的解题方法,最终增强学生自信心。同时,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进而会积极拥护“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
(二)积极意义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即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并明确学习目的,坚持创造性的学习原则。首先,初中生能够提高独立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探索数学知识形成的原因以及具体应用方法,同时,能够合理调整数学知识结构,梳理数学知识体系。然后,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根据不同题型应用适合的解题技巧,循序渐进地提高数学问题解答灵活性,逐渐提高自身思维能力。最后,初中生数学学习理念不断创新,并主动与教师沟通,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这对提高“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实效性有积极意义。总结可知,初中生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引导下,能够学会阅读、整理知识、迁移知识、总结知识、探索知识、自我评价。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应用策略
(一)独立学习
数学教师培养初中生独立思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教案以及课件,并且思考课前问题,这一过程即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欲望的过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全放任,将课堂时间绝对归还给学生。其中,独立学习方法多样,这与学生思维多样性拓展相契合,自学活动呈现形式有三种,分别为接受性活动、生成性活动、创新性活动。例如,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這一数学知识时,学生事先预习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条件,并设计判定命题,应用叠合法验证命题,这一过程即接受性活动和生成性活动的具体体现。
独立学习能够真正锻炼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并且能在原有学习水平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数学学习体验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印象,进而能为接下来的群体议论、积极引导奠定良好基础,自身学习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二)群体议论
群体议论即教师创设师生讨论、生生讨论情境,这对初中生养成合作意识有积极作用,同时,能够丰富学习内容,并真正掌握“学会”“会学”的学习技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调整学生学习观念,通过问答式、讨论式、议论式来拓展学生数学思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教师提问“相似三角形概念及性质”“全等三角形几何特征”等基本的数学问题时,学生能够在教材中寻找正确答案。奠定有问能答基础后,教师精心组织讨论类数学问题,如“分数类比法的具体应用”“有理数运算法则疑惑之处”,讨论这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提出新的问题,同时,能够间接反映学生的思维变化。组织议论式活动时,教师以提供广阔思维空间以及辩论机会为目的,设置知识迁移类数学问题,针对初中生开展提升式训练,发散学生数学思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掌握提问时机,创设良好提问氛围,确保群体讨论活动顺利进行。
(三)积极引导
引导的目的即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在组间互动中选拔自学能力较强的成员为组长,并全面监督其他成员的自学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示范作用,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组员。与此同时,教师可对其宏观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加入自学行列,鼓励学生分层次、有原则、有技巧地概括数学知识,这对数学知识内化有积极作用,能够提高学生自学水平。此外,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反思,总结数学问题处理技巧,丰富数学习题解答经验。数学教师积极引导,有利于增进师生间关系,丰富师生情感体验,进而使学生收获良师益友,全面体验、深刻领悟“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例如,构建因式分解体系时,教师带领学生回忆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清晰记忆因式分解的定义以及方法,最终使学生学习自信心逐渐增强。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符合新课改教学需要,同时,还能优化数学教学质量,确保数学教学任务及时完成。数学教师在独立学习、群体议论、积极引导三方面具体实践,最终能够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创新初中生数学思维,这对初中生数学成绩提高、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有积极意义。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以此为鉴,主动探索“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应用技巧,这对数学教学改革深化有重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兴萍.“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实施中引发的思考[J].学周刊,2018(26):77-78.
[2] 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三十五年的实验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8):3-15.
[3] 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的实质与精髓[J].课程·教材·教法,2012(4):74-80.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