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企业低端锁定程度与创新偏好选择

2019-03-27 08:27
江西社会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跨国企业低端赋值

处于低端锁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选择何种创新模式,对其转型升级是否成功非常关键。通过实证分析2012年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经营情况的调查数据样本,可以探寻制造业企业低端锁定程度与其创新偏好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的低端锁定程度越高,其选择工艺创新的偏好就越强,制造业企业的低端锁定程度越低,其选择产品创新的偏好就越强。企业所处市场竞争程度趋于激烈,其选择工艺创新的偏好就越强,而企业所处城市为主要商业城市及企业之间进行联合研发都会强化企业选择产品创新的偏好。

一、问题的提出

“外包”作为中国制造业企业最主要的生产模式,使得企业的“中枢神经”牢牢地被跨国企业的订单数量所控制[3](P1-14)。这种依赖使得跨国企业仅通过控制订单数量等方式,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制造业企业所获得的利润,进而在全球价值链上对制造业企业进行“俘获”[4]或“锁定”[5],以达到维护跨国企业自身利益的目的。制造业企业在跨国企业的控制下,无法将自身的优势延伸到生产制造之外的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活动当中,被跨国企业长期控制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导致低端锁定的产生。

国内制造业企业在受到跨国企业低端锁定的同时,还需要面对贸易壁垒的加剧和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等问题,其发展遭受困境[6](P46-55)。因此,站在制造业企业角度,如何转型升级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是全球价值链体系内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主要升级模式[7]。其中,“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是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在升级起步时可选择的两种升级模式[8](P37-70)。那么,作为转型升级起步阶段的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究竟应该选择工艺升级还是产品升级才能更容易成功呢?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偏好是否与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程度有某种关系呢?显然,回答这两个问题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为此,本文借鉴胡彬、万道侠[9](P30-43)对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偏好的划分,将企业的创新偏好划分为产品创新(即高端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即低端技术创新),同时测度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低端锁定程度。通过构建创新偏好与低端锁定程度的二元Logistic离散选择模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寻并验证低端锁定程度与创新偏好之间的作用机制。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偏好

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两种方式,是制造业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10](P16-24)。其中,产品创新是在产品或服务方面引入新的性能或用途,属于一种“创造性破坏”,其主要对象是产品或服务;工艺创新则是在生产方式上进行重大改进,其主要对象是生产方式。不同的创新方式,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要求不同。国内外众多学者通过寻找技术创新能力指标,构建了许多可信度较高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11](P40-45)。但是,由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受到企业内部组织、自身实力、生产特点、产品竞争力、市场竞争强度以及市场资源要素等多因素的影响[12],目前尚未建立具备很强普适性的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在制造业企业中,工艺创新是产品创新的基础,并为产品创新提供保障[13][14](P1-10)。这说明一般产品创新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要高于工艺创新,制造业企业进行产品创新,需要建立在已有的工艺创新能力之上。

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实则为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15](P53-65)。技术异质性作为跨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16](P81-85),成为跨国企业防止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壁垒。无论制造业企业采取何种技术创新选择,只要这种技术创新影响到了跨国企业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使跨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受损,跨国企业就会对制造业企业进行狙击和控制。

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对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要求的程度不同,同时技术创新往往又会受到跨国企业的狙击和控制。正是因为如此,制造业企业会综合考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跨国企业的狙击控制情况来选择成功概率最大、风险最小的创新方式,这就导致企业创新偏好的产生。

(二)制造业企业的低端锁定程度

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会影响企业的创新选择,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又与企业的低端锁定程度有关。制造业企业大多数都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且主要以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为主要生产模式,这是制造业企业自身的“先天缺陷”,这种“先天缺陷”导致其长期被跨国企业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17]。跨国企业通过设置制造业企业在知识创新上的障碍、缩减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对制造业企业进行严密“封锁”及控制生产资源配置[18](P23-32),使得制造业企业在实现功能升级与链的升级方面的高端价值链攀升上难度加大[19](P39-47)。

跨国企业设置知识创新障碍,造成知识在价值链间流动的低效率[20](P131-141),使得制造业企业难以获取关键知识,从而对跨国企业的知识源产生依赖。跨国企业通过设置技术标准、产品质量和价格要求等来缩减制造业企业利润,使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资金、资源都受到影响。同时,知识封锁、专利技术封锁、市场与品牌的封锁等“封锁”使制造业企业只能从事利润附加值较小的加工制造环节。在此基础上,跨国企业通过进行生产资源配置,强化了对知识、技术和品牌资源的控制,迫使中国经济粗放式增长,导致企业无法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21](P5-6)。由此可见,低端锁定程度越高,制造业企业实现功能升级与链的升级的高端价值链攀升难度越大,导致制造业企业获取关键知识的难度增大,对跨国企业的依赖程度提高,企业利润空间缩减,并受到更为严密的封锁,严重降低了企业对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的重视程度,限制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

3.没有规定器官买卖双方的刑事责任。在《关于规范活体器官移植的若干规定》中有笼统规定,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买卖活体器官或者从事与买卖活体器官有关活动,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查处。但是,《刑法修正案(八)》并未规定非法买卖人体器官行为的刑事责任。

(三)制造业企业低端锁定程度对其创新偏好的研究假设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处于低端锁定的制造业企业,其技术创新能力受到跨国企业低端锁定程度的影响,低端锁定程度越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匮乏。中国制造业发展起点较低,产业整体基础较为薄弱,主要发展模式是在国外主导设计的成熟产品上进行模仿,在劳动力方面,中国整体劳动力丰富但是素质普遍较低。在“模仿”这种发展模式和劳动力特性的共同驱动下,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工艺创新频率要高于产品创新[22](P202-206)。综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的低端锁定程度越高,其选择工艺创新的创新偏好就越强。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其中,微观数据来源于2012年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经营环境的调查数据。①因为微观数据的国有企业样本有限,故本文将国有企业样本剔除后,研究的样本为1690家非国有制造业企业。中观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宏观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因为考虑到数据的滞后性,中观、宏观数据选取200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二)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Y为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偏好,本文借鉴胡彬等对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偏好的划分,将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偏好划分为产品创新(即高端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即低端技术创新)。其中,将企业选择产品创新偏好赋值为“0”,将企业选择工艺创新偏好赋值为“1”。

根据2012年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经营环境的调查数据,本文将“生产新产品或创造新服务”定义为进行产品创新;将“研发新技术和装备来提升产品质量或生产过程”“在生产或运营中引入新的质量控制程序”“引入新的管理流程”“为员工提供技术培训”“为现有产品或服务添加新功能”“采取措施降低生产成本”“采取措施提高生产灵活性”中任意一种活动,定义为工艺创新。

在剔除未进行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191家企业后,本文最后确定的研究样本为1499家非国有制造业企业,其中选择工艺创新的企业615家,选择产品创新的企业884家。

2.解释变量。本文通过借鉴张杰等[23](P151-165)从技术创新角度构建低端锁定概念的方法,用企业R&D研发强度(X1)、企业资本劳动比(X2)以及企业新产品产出密度(X3)这三个代理变量来衡量企业低端锁定程度,其中:

本文采用微观数据与中观、宏观数据相匹配的方式,统计口径精确到具体城市具体制造业某行业的所有企业的均值,以企业均值作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由于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无法精确到具体城市具体制造行业,故本文采取以下方法来确定样本数据: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R&D支出和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某行业企业平均新产品产出密度,来代表全国各地区各城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R&D支出和规模以上制造业某行业企业平均新产品产出密度;分别用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某行业企业总数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值、某市第二产业GDP值与全国第二产业GDP值的比值、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某行业的固定资产年末净余额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年末净余额的比值、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某行业年末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末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比值、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某行业企业总产值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值,来依次确定某市规模以上制造业某行业企业总数、某市规模以上制造业某行业企业总利润、某市规模以上制造业某行业企业固定资产年末净余额、某市规模以上制造业某行业企业年末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某市规模以上制造业某行业企业总产值。

3.控制变量。企业规模大小变量(size1),年末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大于等于100人的企业为大型企业,赋值为“1”,年末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小于100人的企业为非大型企业,赋值为“0”;企业所处城市是否为省会城市(capicity),是赋值为“1”,否赋值为“0”;企业所处城市的规模(size2),城市人口大于等于250000人的城市为大型城市,赋值为“1”,城市人口小于250000人的城市为非大型城市,赋值为“0”;企业所处城市是否为主要商业城市(busicity),是赋值为“1”,否赋值为“0”;企业所处市场的竞争程度(com),竞争对手大于等于100家的定义为竞争激烈,赋值为“1”,竞争对手小于100家的定位为竞争不激烈,赋值为“0”;企业之间是否有联合研发(union),有赋值为“1”,无赋值为“0”;企业的产品是否通过国际质量认证(ISO),是赋值为“1”,否赋值为“0”;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是否使用网络(IT),是赋值为“1”,否赋值为“0”。

4.模型设计。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离散选择模型,模型构建如下:

其中,P为被解释变量Y取值为“1”的概率,Xi(X1、X2、X3)为解释变量的三个代理变量,当系数估计为正值时,说明制造业企业所处的低端锁定程度越高,其选择低端技术创新的偏好就越强。ControlVariables为控制变量,ξi为随机扰动项。

四、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本文首先对X1、X2、X3进行2.5%水平的winsorize处理,排除了异常值对数据分析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所有变量进行了VIF检验,本文研究变量间的VIF值均小于5,平均值为1.17,说明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一)检验结果

如表1所示,在进行二元Logistic离散选择模型分析后,通过对H-L Statistic和Andrews Statistic二值的比较,发现其相差不大,根据期望-预测表(Expectation Prediction Table)法的检验,该模型的最终分组恰当率为62.84%,综上可以说明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在模型拟合程度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发现低端锁定程度的代理变量对企业创新偏好影响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p<0.05),说明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低端锁定程度越强,企业选择工艺创新的偏好就越强,综合上述分析,假设H得到验证。

表1 二元Logistic离散选择模型检验

就控制变量而言,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控制变量有Busicity,union,com(p<0.05)。其中,变量Busicity和union对企业的创新偏好具有负向作用,即企业处在主要商业城市,或企业间存在联合研发,都会强化企业选择产品创新的概率。而变量com对企业的创新偏好具有正向作用,即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激烈,会强化企业选择工艺创新的概率。

(二)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一是去掉极端样本数据。包括去掉样本数量较少的城市上海市,记为模型2;去掉样本数量较少的制造业行业基本金属制造业,记为模型3;同时去掉样本数量较少的城市上海市和样本数量较少的制造业行业基本金属制造业,记为模型4。二是改变低端锁定程度的代理变量。本文用企业R&D研发人员占比(X4)来代替原先的代理变量,该变量的计算规则和原先的代理变量相同,记为模型5。通过表2可知,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模型2至模型5中代理变量均通过显著新检验,且显著为正,说明企业低端锁定程度越高,对企业的工艺创新偏好的正向作用越显著,再次验证了假设H,同时说明实证结果是稳健的。

表2 稳定性检验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2012年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经营环境调查数据为微观样本,将中观、宏观数据与其相匹配,通过二元Logistic离散选择模型,主要研究制造业企业的低端锁定程度与企业创新偏好的关系,研究发现: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的低端锁定程度越高,企业选择工艺创新的偏好就越强,相反,制造业的低端锁定程度越低,企业选择产品创新的偏好就越强。制造业企业由于长期从事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活动,综合实力较弱,导致企业被长期锁定在价值链低端。同时,技术创新的制造业企业往往会遭受跨国企业的控制,低端锁定程度越强的制造业企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匮乏。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技术创新的制造业企业更愿意去选择成本较低,更易于模仿的工艺创新。一般工艺创新投入少,利润周期短,且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符合制造业企业以成本竞争为核心的创新导向。

企业选择工艺创新的偏好越强,企业就越容易滋生“创新惰性”[24](P28-38)。制造业企业成本竞争优势的创新导向,使得工艺创新带来的利润能够满足制造业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使得制造业企业惰于进行高端技术创新。在进行工艺创新时,制造业企业自身可能出现“悲惨增长”的情况,不断生产带来的却是企业利润的下降[25](P131-140),企业因为资金的不足而无法进行产品创新,使制造业企业只能选择工艺创新。同时,跨国企业的技术封锁会对创新产生消极影响[26](P72-77),制造业企业因为无法学习先进的技术从而只能进行工艺创新,进而产生创新惰性。产生“创新惰性”的制造业企业会逐渐失去创新活力,阻碍企业的转型升级。

企业所处城市为主要商业城市和企业间的联合研发会强化企业产品创新的偏好。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人力、资金、技术资源等直接创新要素以及社会环境、公共基础设施和政府政策的扶持等间接创新要素都会明显高于经济不发达的城市[27](P1-11),这为制造业的产品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企业之间的联合研发可以使企业间的优势实现互补,在分摊自己投入成本的同时进行技术交融,利于企业进行技术知识的获取,使制造业企业有能力进行产品创新。

(二)政策建议

基于企业层面,企业应判断自身陷入低端锁定的程度,以此为标准来进行企业技术创新方式的选择。低端锁定程度较高的企业,应该以代工生产模式为基础,通过工艺创新为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积累能力、知识和资本。随着代工生产模式的深入,企业与价值链上游的企业合作日益密切,需要努力寻求机会去“嵌入”价值链上游企业的生产体系,并学习到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知识,争取获得更多的订单。制造业企业通过这种渐进的过程,逐渐增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低端锁定程度较低的企业,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允许的范围下,要根据市场动态及时进行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同时积极寻求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快速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基于政府层面,对于低端锁定程度较高的制造业企业,政府应该建立创新基金,通过无偿拨款、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和引导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28](P95-111),为企业提供基础资金支持,增强企业自身综合实力。对于低端锁定程度较低的制造业企业,政府应该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推动制造业企业与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的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弱化跨国企业对制造业企业的低端锁定程度,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需要关注市场机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大多数制造业行业进入门槛低,生产企业众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激烈且极易产生恶性竞争。面对该种情况,政府应该完善市场制度,尤其是完善市场产权保护制度,对制造业企业的专利、版权、商标等创新成果进行保护,保证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力。

注释:

①该数据是基于企业的注册域名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得,包括2009—2011年连续经营的企业,涵盖了中国东、中、西部25个大城市11个制造业产业和7个服务业产业,包括2700家非国有企业和148家国有企业。数据调查内容涉及企业的基本信息、市场竞争调查、创新活动等多方面,该数据具备很高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猜你喜欢
跨国企业低端赋值
大型跨国企业每年逃税885亿美元
从研发看企业的“走出去”与“请进来”
浅议中职学校“低端”学生的教育
SILICON SAGA
强赋值幺半群上的加权Mealy机与加权Moore机的关系*
任正非要求华为重视低端机
算法框图问题中的易错点
跨国企业组织与文化创新问题研究①
利用赋值法解决抽象函数相关问题オ
在华跨国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对员工关系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