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享受新奇好玩的智趣数学

2019-03-27 12:35吴汝萍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智趣新奇小棒

○吴汝萍

编者按:教师要努力创设新奇好玩的数学情境,组织新奇好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有“沉乎其中”的情趣、乐趣。学习过程中,智趣相依:智由趣生,趣因智达。

斯宾塞说:“在所发生的一切教育的变革中,最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把知识的获得当成一种快乐的,而不是苦恼的事情。”教师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正是学生不喜欢数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要努力将数学学习过程变得新奇好玩,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向”去学数学、玩数学。学生喜欢上了数学,心向往之,自然就有了“沉乎其中”的情趣,学生的心智就能常驻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并乐此不疲。

一、创设新奇好玩的数学情境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行为要由兴趣主导,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数学学习情境。所以,教师要努力从学生的视角看待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在课堂中的所思所想,让学生在新奇好玩的情境中发现数学、亲近数学、感受数学、享受数学。

1.创设形象直观情境,“观”中生“趣”。

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情绪色彩。”小学生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下,他们的精神更集中,思维更容易被激活。

如认识“一千以内的数”,如果只让学生知道10个一百是一千,数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直观数出1000根小棒,1000个小正方体,还可以将“千字文”每五句一行,整齐直观地呈现出来:先让学生估计出这篇文章的字数,再一行一行数出总字数是1000。让学生意识到这篇文章正好是一千字,因而名为“千字文”。

数的过程中,每满100皆用红线隔开,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000以内数的“量”及“序”,再让学生在千字文中找寻第102个、第198个汉字。学生兴致勃勃,智趣找寻的过程中,对1000以内数的顺序有了更清晰直观的认识和理解,“1000以内的数”的大小、顺序就在学生头脑中渐渐立体而丰满起来。

2.创设数学故事情境,“赏”中生“趣”。

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容易对故事着迷。教师可以多创设数学故事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让学生在故事王国里享受智趣数学。

如教学“0”的加减法,用这样的故事引入:

有位老爷爷早上外出钓鱼。傍晚回到家,老奶奶问:“你今天钓了多少条鱼呀?”老爷爷说:“我上午钓了6条没有头的,下午钓了9条没有尾巴的。你自己算算吧!”

老奶奶很生气:“胡说八道,哪有没有头的鱼和没有尾巴的鱼!”

其实老爷爷说的是大实话,同学们知道老爷爷一天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吗?

学生当然不知道,很想知道结果。此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6”:“6条没有头的!”我边说边擦去“6”的“头”。同学们恍然大悟:“是0条。”

“下午钓了9条没有尾巴的,是几条呢?”我又在黑板上写上大大的“9”。学生很快明白过来,大声说:“0条,0条,还是0条!”我擦去“9”的“尾巴”,黑板上又留下了一个“0”。

老爷爷一天一共钓了几条鱼?

同学们开心地说:“0条!0条!0+0=0!”

这样的故事,赋予了“0”生动亲和的形象,使学生以最积极的状态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之中。

3.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疑”中生“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动力,也可能会有创新。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更多的联想,也能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以及问题的解决过程。

如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学生都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于是教师提供三根小棒,让学生围三角形。学生在围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进而生成非常想搞明白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什么样的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在这样的问题驱动下,学生探究欲望强烈,探究过程中不断辨析、发现、思考,当得出“只要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后,学生成就感爆满,到下课都意犹未尽,一直沉浸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智趣数学学习的过程之中。

4.创设悬念冲突情境,“奇”中生“趣”。

悬念是一种心理机能,能使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好奇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课堂中,教师善于抓住时机,恰当设置悬念,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兴奋度,引发思考,激起探求欲望。

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教师先和学生玩猜牌面的游戏。教师手中拿着一副去掉了“大王”“小王”的扑克牌,请一名学生从牌中任意摸一张,不要给任何人看到,然后请该学生按以下方法计算:用抽得的牌面上的数加5后乘5,再减去25,然后把计算结果告诉大家。这时,教师让大家根据该学生说出的数据猜他摸到的牌是几。最后让这名学生把抽出的牌面展示出来。当大家看到猜的结果与牌面上的数完全吻合时,惊奇不已,由此展开教学,能有效激起学生探究“倒推”的欲望。

二、组织新奇好玩的数学活动

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胜、好表现。教师要顺应他们的天性,将数学学习过程演绎成学生感兴趣又不失数学本质的活动。

1.组织游戏玩乐活动,“玩”中生“趣”。

游戏的时候,原本静态呆板、枯燥抽象的数字、符号就变得温和亲切了,更容易让学生亲近。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数学游戏活动,教师教学时不能担心时间不够或难以组织而直接把游戏过程删除,必须实实在在地让学生玩起来。另外,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合适的游戏,经常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数学。

如学生很难记住100以内的质数,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将100以内的质数编成朗朗上口的拍手游戏歌谣:“二,三,五,七,一十一;一三,一九,一十七;二三,二九,三十七;三一,四一,四十七;四三,五三,五十九;六一,七一,六十七;七三,八三,八十九;还有七九,九十七。”

游戏时,可以两人对拍,也可以多人围成圈互拍,因为不受场地和人员限制,学生课间也喜欢拍着玩,不出几天,大家对100以内的质数便烂熟于心了。

只要教师时常用游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用游戏启发学生数学思考,用游戏活动取代机械的数学练习,学生一定会觉得数学新奇好玩,并能玩转智趣数学。

2.组织实践操作活动,“作”中生“趣”。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实践操作是有效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提供或者让学生准备相关操作材料,通过摆摆、拼拼、贴贴、画画、数数、量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享受智趣数学学习的过程。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学生用圆形纸片替代教学情境中的蛋糕,知道怎么分出了个个蛋糕,认识到“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就是把“1”平均分后得到的新数,它们也是有大小的,并借助分出的图形的大小,认识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变得越小,进而理解到分数的分母越大,表示几分之一的这个分数反而越来越小的内在原理。

3.组织竞赛比拼活动,“比”中生“趣”。

竞赛是对能力的一种挑战,是对潜能的一种挖掘。竞赛的魔力在于,不仅赢了会上瘾,输了也上瘾,而且是越输越上瘾。因为人都有不服输的本性,输了还想比,一心想赢一次,等到真正赢了一次,又想赢第二次、第三次,欲罢不能。

如《时、分、秒》的教学,在学生体验1分钟有多长后,进行确定1分钟时长的比赛。全班闭眼趴在桌上,比赛开始后,屏幕上用读秒的方式显示时间,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估计1分钟的时长,认为1分钟时间到了,就立即睁眼抬头看屏幕上的时间与60秒相差多少。谁估计的时长最接近60秒,谁就是获胜者。这样的数学竞赛活动虽然简单,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学生感受1分钟时长的能力就在一次又一次的比拼过程中逐渐增强。学生自始至终不厌其烦,乐在其中。

4.组织戏剧表演活动,“演”中生“趣”。

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课本剧的形式表演数学思考的过程,使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相关的思维难点。儿童好表现,天生具有表演的天赋,非常乐于表演。数学课上,只要教师善于组织,让学生大胆尝试,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将数学思维过程智趣地“演”出来。

如学习笔算“50-26”时,学生摆出5捆小棒,从中拿走26根小棒,知道结果是24后,教师请两名学生分别上台扮演个位和十位,把整个过程表演出来。这样,学生能正确用竖式将表演的过程记录下来,不再需要教师反复唠叨用竖式计算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整个学习过程,情趣浓浓,理趣深深,充满了智趣。

最理想的学习,是让学习者忘记自己是在学习。当数学情境、数学活动变得新奇好玩之后,学生只顾着“沉乎其中”去欣赏、去质疑、去游戏、去操作、去表演……这样的学习过程,有趣和有效和谐共振,生动和深刻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智趣新奇小棒
智趣游乐园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新奇体验
一起数小棒
智趣羊学堂
智趣羊学堂
巧移小棒
新奇博物馆
智趣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