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200)
急性胆囊炎为我国临床常见胆道系统疾病,发病后延误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胆囊切除术为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有效方法,早期常用术式为传统开放性手术,现阶段胆囊切除术已实现微创,患者术后康复速度明显加快[1]。但关于微创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最佳时机尚存在争议。为明确不同时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开展本次研究,报告如下。
抽取叶县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6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8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75周岁;明确诊断为急性胆囊炎;ASA分级为Ⅰ级或Ⅱ级。排除标准:存在手术治疗禁忌证;既往有腹部外科手术治疗史;拒绝参与研究。急性胆囊炎诊断标准:右上腹突发性疼痛,并向有右肩背部放射,伴有发热、恶心、呕吐,查体右上腹压痛,Murphy征阳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超声显示胆囊壁水肿即可确诊。急性胆囊炎分级(TG13程度分级):Ⅰ级:轻度,胆囊有轻度炎性改变;Ⅱ级:中度,白细胞计数>18×109/L或右上腹出现包块或局部严重炎症;Ⅲ级:重度,局部严重炎症伴器官功能障碍。
根据收治先后顺序将6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32~73岁,平均(56.11±4.28)岁,病情程度分级:Ⅱ级19例;Ⅲ级15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35~72岁,平均(56.09±4.21)岁,病情程度分级:Ⅱ级20例;Ⅲ级14例。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在通过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实施,患者家属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患者实施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入院后48 h内实施手术。术前积极给予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完善相关检查。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麻醉成功后,在脐缘下做观察孔,建立人工气腹,置入腹腔镜,分别于剑突、右锁骨中肋缘下作操作孔。内镜下探查病灶,明确解剖结构后,进行动脉离段,剥离胆囊,经观察孔取出,残端进行电凝止血。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后,清洁术区,结束手术。
观察组患者实施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入院完善常规检查后,先进行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局部麻醉,超声确定胆囊位置和穿刺点位置,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留置引流管,将引流管缝合固定于体表,并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引流期间持续关注患者胆囊壁厚度和三角区水肿状况,待患者胆囊壁厚度<5 mm(通常需要3~5 d),三角区水肿完全消退后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手术过程同对照组。
观察手术相关指标状况(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开腹手术中转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状况、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对照组开腹手术中转率17.65%,观察组为2.94%,对照组患者开腹手术中转率高于观察组(χ2=3.98,P<0.05)。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查阅资料发现,近年来国内已有较多关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研究报道,且多为与传统开放性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经实践证实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与开放性胆囊切除术相似,但创伤性更小,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2]。现阶段,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我国临床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常用术式,但关于该术式疗效及安全性仍存在争议,主要与手术时机有关[3]。
基于上述现状,本研究对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接受择期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状况均优于接受急诊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开腹手术中转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患者短。分析得到上述研究结果的原因可能为:接受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术前因病情需要,准备可能不充分,在生理功能较紊乱的状态下实施手术,导致术中、术后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而入院后先行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能够延缓病程,为患者生理功能调节提供时间。当生理功能处于良好状态时,在实施手术治疗,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增强,能够诱发术中、术后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也明显减少,更利于手术医师进行手术操作。因此,观察组患者能够获得更确切的临床疗效,手术治疗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与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先进行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的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胆囊炎的疗效更可靠,安全性更高,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更值得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