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主题班会的六个走向

2019-03-22 10:58:20
成才 2019年2期
关键词:班会道德主体

主题班会,是指在班主任的引导下,以班集体为单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围绕某一教育主题进行的教育活动。主题班会对促进学校、班集体、班主任、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但是,在主题班会的策划、组织和实施的全过程中,不少班主任往往存在一些不足,使主题班会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功能。本文拟对中小学主题班会存在的常见不足进行剖析,并指出主题班会的走向,以求教于同行。

一、主题班会的常见不足

(一)理念陈旧,忽视学生

任何一种教育活动,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都离不开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主题班会自不例外。在班会过程中,不少班主任不管是班会提纲的撰写,还是班会组织,抑或是班会的实施,都坚持一种传统的班会理念,具体表现:

其一,“班主任中心式”主题班会。这种理念认为,班主任是班会的主体,学生是班会的课题,班会的主要目的和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灌输”,班主任是班会的绝对主宰者、控制者,班会效果的好坏主要看班主任的讲解是否到位,等等。这种班会理念,以班主任为主题班会的绝对主体,大包大揽,根本无视学生的成长需要,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无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学生作为主题班会的主体性被无情地窒息。

其二,“知识中心式”主题班会。这种理念认为,主题班会的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某一方面(主题)的道德知识,班主任是道德知识的讲解者、传授者,班会效果的好坏就看学生掌握道德知识的多少。这种理念指导下的主题班会,仅仅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忽视学生道德情感的熏陶,忽视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活动堆积,游离主题

高质量的主题班会离不开教育活动的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活跃班会气氛,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班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于是,主题班会过程中,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不少主题班会上,一会儿情景剧表演,一会儿诗歌朗诵,一会儿歌舞表演,一会儿故事演绎,等等,活动一个接一个,掌声震天响,看起来异常热闹,但实际上,这些活动并无内在的逻辑联系,也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甚至不少活动与班会的“主题”毫无关联,根本无视活动的贴切性、序列性和恰当性。

(三)预设过多,生成不足

好的班会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既不是预设越多越好,当然也不是“生成”越多越好。然而,在主题班会过程中,从主题班会的构思、实施,都会被班主任严密控制,进而连班会每个环节多少分钟,班会上学生先说什么,说多长时间,谁先说,如何说,等等,都由班主任精心预设。实事求是讲,这种“精心预设”确有利于班主任掌控班会的全过程,维持班会秩序,但同时这种“精心设预设”也扼杀了师生生命的丰富性,舍弃了班会的生成性。

(四)参与不够,效率低下

没有班主任、学生积极参与的主题班会,注定是不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

从学生方面看,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核心和灵魂,学生理应是主题班会的主体。当下,一些主题班会,班主任喜欢将全班学生依班会任务分成若干个小组,方便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以提高班会的效率,这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分组讨论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我行我素,或默不作声,或嬉戏打闹,根本没有参与小组讨论,班主任对这些行为不管不问。

从班主任方面看,班主任是主题班会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我们看到,有些学生在班会讨论、发言的环节中,表达一些明显错误,或者不得体的观点,也未见班主任对此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及时、合理的引导,而是任由学生信口开河。此外,在学生分组讨论环节,有些班主任站在讲台上不动,根本不会走到学生中间,关注学生小组讨论的具体内容、进度。

(五)对话虚假,预设过多

高质量的主题班会,离不开班主任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高质量对话。然而,在主题班会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虚假对话的现象:

其一,“一问一答式”对话。主题班会上,有的班主任确实和学生有些对话,但这些对话极其简单,仅仅停留在班主任问学生答的层面,更多的时候是一问一答,对话缺乏深度、广度。

第二,“点缀式”对话。有的班主任尽管在班会课上确和少数学生有一些对话,但这些对话仅仅是点缀性的,因为这些班主任点学生回答问题,仅仅是借学生之口,说出自己想说的、已经预设好的观点而已,而不是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他们自己的真思实想。

(六)资源杂乱,缺少针对性

主题班会的过程中,班主任都绞尽脑汁精选大量的班会资源,比方说故事、诗歌、剧本、视频,等等。这些教育资源的使用,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主题班会的主题,提高班会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但是,我们也发现,不少班主任出现了“为资源而资源”的现象,即一些班主任认为主题班会的班会资源越丰富越好,根本不问这些资源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连,是否有助于主题班会目的的实现,是否与主题班会的主题吻合,等等。

二、主题班会的走向

(一)走向主体间性

“真正的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物质和精神、灵与肉的交流活动,而不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将我(主体)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也不是人与人心灵无交流的隔绝状态。”由此看来,教育就是指主体间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主题班会要走向主体间性,就要做到:

首先,视学生为主题班会的主体。在我们看来,主题班会不是班主任一味地将自己的意志、想法和做法强加给学生,也不是班主任单纯地向学生传达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学校)的意志,而是班主任视学生为主题班会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做到班会的设计、组织和实施都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小学中、高段,班主任更是要努力让每位学生都成为主题班会的“实质性主角”,尽最大可能引导学生参与到主题班会的全过程。

其次,视班主任为主题班会的主体。班主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不仅视学生为主题班会的主体,而且视自己为主题班会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作为主题班会指导者、鼓励者和促进者角色的主体性。

(二)走向过程性

世间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过程。教育是一个过程性的存在,主题班会作为一种师生、生生互动的教育活动,同样具有过程性,其具体要求如下:

首先,班主任要耐心引导学生,创生新的教育经验。主题班会主要是解决学生身上突出存在的某一类问题。这些问题有其产生的根源、土壤和环境,不可能是班主任“一讲,学生就改;一点,学生就通”,而是有一个过程的。主题班会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也是合情合理的。这时,一方面,班主任要耐心、细致地鼓励学生大胆讲出持不同看法的理由,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中止学生的发言和讨论;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和学生一起在对话的过程中创生新的看法、观点、教育经验。

其次,班主任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主题班会的功效。主题班会作为班级会议,理所当然要追求效果,关键在于不能只图眼前的效果,而要看长远的效果。主题班会的效果,“固然要看某一时刻学生道德知识的多少,道德情感的表现,道德行为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对学生品德形成最终产生了什么影响,要看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走向对话性

主题班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某方面的突出问题。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离不开对话。传统的主题班会,主要是班主任主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我们提出主题班会的对话性,绝不只是班主任与学生的对话,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还有班主任和学生的自我对话,更有师生与班会资源、内容的对话等多种形式。主题班会走向对话性,意味着班主任准确理解对话理论的关键内涵和核心要领,廓清对话理论的误区;意味着班主任和学生都要修炼对话的艺术,提高对话的水平和效果;意味着班主任要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将对话渗透于主题班会的每一环节;意味着班主任要转变角色,视自己为倾听者、对话者。

(四)走向教育性

主题班会作为学校班级教育的重要途径与形式,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渠道。因此,班会的每一环节是否具有教育性是评价主题班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此而言,班主任要特别注意班会过程的教育性。如,在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上,班主任要求学生写一段对父母、老师或者同学感恩的话,在交流环节,班主任让学生自由发言,结果只有极少数学生自愿发言,于是,班主任强行从身边一位学生的手中生硬地夺过该生撰写的感恩的话,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诵读。这时,班主任显然只顾着赶主题班会的进度而忘记了对学生隐私权的尊重,根本无暇顾及自己行为对学生可能造成的恶劣影响。主题班会走向教育性,意味着主题班会要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和作用;意味着主题班会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扎实有效,能够促进学生思想、态度和行为转变;意味着班主任在设计主题班会时要把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

(五)走向生活性

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而“道德不是源自于神的意旨或先验的理性,也不是来自生活以外或生活之上的某种知识与理论,道德基于生活,生活是任何道德生成的普遍性前提。”可见,主题班会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连,特别是要反映、利用和突显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主题班会只有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融合、相通,才能真正引起学生道德上的共鸣,促使学生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进而形成稳定的道德体验和道德感悟,最终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主题班会要彰显生活性,就要做到:着力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突出苦恼、困惑和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主题班会的活动资源、形式、内容选取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笔者听过一堂以“宽容”为主题的班会,班会伊始,由学生采用情景剧的形式表演班级生活常见的学生之间的冲突现象,随后,班主任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踊跃发言,把问题分析得很透彻,异口同声认识到了宽容的重要性。

(六)走向针对性

一般而言,主题班会的主题是既定的,要想有效达成主题班会的目的,主题班会的各要素、环节都必须有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难以解决学生身上,或者班集体存在的突出问题。主题班会要走向针对性,必须做到:在班会资源方面,资源的选取要符合班会的主题,能够直接服务于班会目的的达成;在班会具体内容选取方面,要切合班会主题,切合学生实际;在班会形式方面,要符合班会目的和内容的需要,要让学生喜闻乐见,要符合班主任自身能力的实际。

猜你喜欢
班会道德主体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06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22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