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适应性问题一直是我校高一学生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类问题,为此,我校心理教师平时会通过心理课程设计、团体活动、学校微信公众号宣传等形式对这类问题进行针对性强的专题辅导。恰逢武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开展以“提升学生积极适应能力”为主题的校园心理剧比赛,我们认为借此机会,以我校学生此类重点心理问题为蓝本,创作一部心理剧,不仅与本次比赛主题十分契合,而且辅导效果会更显著、影响范围会更深远——这与校园心理剧这样一种特殊的心理教育活动的特点密不可分。
校园心理剧是由学生、教师等相关人员共同针对有关心理问题选取主题、编写剧本,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一定的场所和群体中进行表演,并对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式进行分享讨论的一种教育活动。一方面,对学生演员来说,他们演绎某个角色实际就是对这个角色身份的一种体验;另一方面,对于心理剧的观众来说,剧中角色有的纠结、困顿、茫然可能观众也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于是剧中角色成长、问题改善的方法也可能恰是观众需要的——至少能给他们以借鉴。综上,校园心理剧可以使演员和观众意识到问题所在,促进演员和观众认知领悟、情绪表达最后发生行为改变。这相当于更拓宽了我校改善新生适应性问题的途径,也给我们的心理辅导提供了新思路。
决定参赛后,剧本创作是重中之重。我们第一时间找来了学校戏剧社的同学(即本剧演员们),他们或根据自己、或根据身边同学的经历,发现很多同学进入高一后,都觉得自己从原来的鹤立鸡群变得不那么突出了,这个落差让他们一时难以接受,由此造成心理上的失衡。所以,我们决定以此作为突破口。“初中一直以为自己是学霸,来到高中一看,发现身边一堆学神!”学生这句可爱又接地气的感叹恰好与我们想讨论的问题十分贴近,于是,我们校园心理剧的题目——《当学霸遇到学神》就这么诞生了。
主题确定了,首先由学生拿出剧本初稿。由于对心理剧缺乏足够的了解,学生最初在情节设定和语言表达上稍显夸张和戏剧化,而在解决方法的处理上,又偏向通过老师或者家长的教育来实现,显得有些生硬,这大概与他们自己也身处其中,还没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有关。
由于恰好处于学生月考、运动会、合唱比赛等活动密集期,加上每天的作业量,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反复推敲剧本,于是在学生的初稿基础上,由心理教师重新架框架,学生则在与我们的互动中调整完善细节。经过学生几番修改补充,我们的剧本最终确定了七幕戏,从交代背景、带出问题、呈现背后原因、展示主角内心、出现改变契机、主角尝试改变、呈现改变后内心这样一条纵向逻辑线来进行,对应的题目也以对称的打油诗形式冠之,分别是“头顶光环入新班”“遭遇学神尝败绩”“父母训斥引回忆”“心绪烦杂求出路”“同伴讨论促思考”“多方尝试图改变”“转变观念解困惑”。
“薛柏在初中是班上稳坐第一的尖子生,同学们崇拜他,老师们喜欢他,他也早已经习惯了活在大家的赞扬里。进入高中,接连几次月考,薛柏都没拿到预想中的第一,他的心态渐渐出现了一些变化。”我们对学霸主人公薛柏做出了上述基本设定。而在另一个重要人物——“学神”的设定上,我们并非把考试成绩高过主角的同学都称作“学神”,而是选择了一个我们认为相对理想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形象,作为剧中的“学神”代表。故事的全程发展,始终有“学霸”和“学神”两个人的横线对比这样一条线在,整个故事也正是“学霸”不断向“学神”靠拢的过程。
剧中的“学霸”和“学神”,可能并不存在智力上的显著差距,有差别的也许仅仅是学习方法的更新与否、以及观念上对成绩、对学习以及对其它方面的认知状态——这些差别正是我们在对学生适应性问题进行追踪调查后发现的,即:那些存在适应性问题的同学,要么在学习方法上未能及时适应高中学段特点,要么存在对学习和成绩的错误认知,要么两者兼有。
于是我们的“学霸”主人公就具有了这类学生的普遍特点,他们可能过分重视成绩,认为成绩代表一切,成绩好等同于优秀,成绩好人缘就好,所以就有了剧中学霸“这回我考了第一,同学们肯定会像初中那样全部围过来祝贺我”“我是这次的第一名,榜样肯定就是我了”的独白;同时为了成绩,他们也可能把学习以外的事情都视为不务正业,所以就有了剧中同学过来问问题、考试完之后同学约出去打球放松都被“学霸”拒绝的片段。再有,他们可能过分追求完美,99分这样的成绩也并不能让他们开心,因为他们会纠结于有人拿了满分,所以也就有了剧中其他同学释放的善意被他们理解成嘲笑,从而做出“先看看自己的成绩再决定要不要安慰我吧”,此类自我保护似的回击。
以上错误观念的形成,有源于社会舆论、考试制度对成绩的强调,更多地却与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在剧本第三幕“父母训斥引回忆”中也有所提及。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学生对每一幕的台词和细节都有或多或少的修改完善,但唯有第三幕家庭戏,全部来自于学生对生活的再创作。而从拍摄现场效果来看,这一幕也是他们表现最自如、最具表现力的一段。
在演员们毫不费力地说出“你要是有好好学习,怎么会没考到第一名?”“别人为什么能考第一?就是因为你没别人努力!”“你连小学一年级都考不到双百分,还好意思出去玩?”这些台词的时候,活脱脱就是他们父母本人了。大概这些话已经在他们的生活中出现过无数遍,所以才有了这一幕的信手拈来。而张口闭口把成绩挂在嘴边,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吝啬于表扬孩子,这类家长在人群中似乎十分普遍,因而这些片段恰也折射了家庭教育中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你该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成绩才是最重要的,成绩好了还愁没人和你玩?”“这里怎么扣了三分?”等等。长期听到诸如此类的言论,我们的学生会有那些错误观念也就不奇怪了。
为了促使学生改变,剧中设置了特定的情境来冲击“学霸”的错误观念,比如“学霸”认为“学神”受欢迎只是因为考了第一名。于是我们就特意安排了学神“掉下神坛”,学霸重回第一的场景,结果“学霸”依然受冷落,而“学神”周围依然聚集了一堆人。在学校举行“我身边的榜样”评选活动时,“学霸”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得了第一,同学们就都会选自己做榜样。结果事与愿违,同学们提名的原因各种各样,有的甚至与“学习好”这一点完全无关。这些特意设置的冲突场景,都是造成“学霸”思变的契机,从而能自然地过渡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去。
在解决问题这一块,虽然学生的很多错误观念来自家庭或其他外部环境,但家庭教育风格相对固定,学生父母固有的行为模式和认知也较难改变,大环境亦如此,所以我们的心理辅导也更多地从学生本人入手。因为青少年的三观还在塑造阶段,更容易改变。虽然我们在平时工作中会针对家长开展讲座和宣传等,但重点还是学生,所以我们心理剧的问题解决也重点指向“学霸”本人的认知状态。强行说道理太过生硬,于是我们就让学霸在“自以为”和“现实是”的差距中自己发现错误;鉴于青少年时期,同龄人的影响最为普遍和深刻,同学们非常在意同龄人的评价,而老师或家长的直接灌输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于是我们将同辈群体作为促使和帮助“学霸”进行转变的主要力量。
怎样自然地让“学霸”听到同学们的心声?在和学生讨论后,我们认为“榜样评选”活动既符合学校生活实际,又能带动“学霸”主动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优秀。三位同学的提名发言实际是在分别启发“学霸”:“学神是榜样,但不仅是因为他成绩好,更因为他乐于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即成绩好不代表人缘好,人缘好是因为与其他同学有积极互动,共同进步);“凤璇同学是榜样,因为她多才多艺。”(成绩并不是学生价值感的唯一来源,擅长艺术、擅长体育等都能获得大家的肯定);“何琛同学是榜样,因为他会在生活中主动关心别人,关心班级事务,有集体荣誉感。”(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值得关心和关注)。同学们的发言,会汇聚成促使“学霸”想要改变的巨大力量,从而才有了接下来的从想法走向行动。
“学霸”的改变尝试是与同学们的发言相对应的,比如他开始给同桌解答难题;开始尝试和同学一起参加学习外的放松活动;开始与大家一道为班级事务出谋划策等。虽然能做的尝试远不只剧中点明的这些,但以此为例,这些改变获得的积极反馈也会发挥类似奖励的作用,去强化新的思维和行动。
为了避免过度的拍摄手法让学生产生距离感,而太抽象夸张的表现又让学生忽视内容本身。所以,整个剧在表现手法上是朴实和写实的,仅在第四幕和第七幕中,以“拟人化”的方式将主角复杂的情绪通过个人的表演和对白外化出来,以着重体现心理剧的“心理”部分。
我们用第四幕来表现“学霸”面对问题的复杂心情。他会有哪些心情?我们对演员进行了面对面的设问,即“你碰到剧中的困境,你觉得你会有哪些情绪,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说话?”通过对学生答案的分析整理,最终确定了七种主要情绪(以消极情绪为主)。扮演情绪的演员们胸口贴着各自代表的情绪,在淡淡伤感的音乐中,依次走到镜头前进行表达,比如扮演“难过”情绪的学生会拿着试卷走上前来说,“我明明已经这么努力了,我课间不休息,拼命刷题,可成绩呢?哎!”看一眼试卷,然后甩手扔掉(这些小动作都是学生自己的发挥)。在所有情绪都表演完之后,所有情绪一同发出“好烦人/迷茫……啊!”的感叹,“学霸”碰到问题后复杂交织的心情就通过这样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了。
相应地,我们在第七幕,即全剧最后一幕中设置了问题改善后的心理呈现。这一段的情感基调是积极的,比如给同桌讲完题,“学霸”会有“举手之劳,没想到他那么开心”的感叹;会有听到同桌说“坐你旁边真好”时的幸福感;也会有“晚上写作业时发现给同桌讲题涉及的知识点在脑海里特别清晰,看来讲题不仅帮他解了惑,也帮我自己加深了印象”的新收获。
为了让这一幕更具视觉冲击性,我们让演员们继续贴着原来的消极情绪纸条上台,每说完一段转变后的内心独白,他们就会把自己身上的消极情绪标签撕掉——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情绪的改善。需要重点提到的是,我们特意保留了一个不撕掉情绪标签的演员,因为“当然还是会有一些不开心的时候,比如考试失利,比如父母总是不肯定我。”这些不如意本来就还是会客观存在,我们不想简单粗暴地处理成:认知改变了,于是所有消极情绪就消失了。毕竟考试还在,父母的观念也依然没有改变。没考好的时候,有消极情绪很正常。但是和原来不同的是,“学霸”对待考试和分数有了不同的看法,对待学习和人际交往等也有了不同的看法,学生从原来只在考得好的时候才有价值感升级为“我帮助了同学,我有价值”“我为班上出了力,我有价值”……从单一评价变成多元评价。这些改变都会成为“学霸”心中的铠甲,成为他遇挫时的心理支持和慰藉渠道。如同这一幕的最后,所有其他积极情绪演员一同围过来包围住唯一的消极情绪演员,并对他说“再难过的时候,你有我们呢”一样,“学霸”大概真的“不会再像从前那么无助了”。
学生在剧中其实还藏了许多别出心裁的小心思,比如学霸在剧中的名字薛柏,学神在剧中的名字许慎,都是取的“学霸”和“学神”的谐音。包括父亲和母亲角色的男女生反串,学生自己设定的“777分”“888分”等,都体现了学生对我们这部剧的认可,因为喜爱,所以才愿意倾注这么多热情在其中。
虽然剧中的“学霸”是班上数一数二的优等生,但我们的剧并不只指向成绩最优秀的那一拨学生。正如我们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所了解到的那样:“学霸”对成绩、对学习的片面观点,“学霸”在高中学习压力激增的情况下产生的困惑迷茫,“学霸”在学习方法上的未及时更新,“学霸”对成绩的重视、对人际关系的误解等都同样存在于其它学业水平的同学之中,所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后期我们将找机会在心理课或者其它场合播放这部剧,同时收集学生反馈,以求再在后续工作中继续改进。希望通过这部心理剧,能给如同剧中主人公薛柏一般困顿迷茫着的学生一些思考,帮助他们从各方面走出现在的困境。
正如我们在全剧最后写到的,当学霸遇到学神,当一枝独秀不再,当优秀遇到优秀,重新想想自己的学习方法,重新待待身边的同学,重新看看分数与排名,重新理理学习与其它。学习不是模式,成绩也不是唯一,学习不是埋头孤军奋战,成绩也不是你死我活。当学霸遇到学神,当一枝独秀不再,当优秀遇到优秀,调整心态,也许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当学霸遇到学神》获得武汉市2018年“普通中学优秀校园心理剧”比赛优秀校园心理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