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校教师课堂管理与学生浸入效果的关系研究

2019-03-22 10:45陈毅辉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学习效果秩序高校教师

陈毅辉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注重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提升提出新的要求。涉农高校在专业设置、课堂管理和培养目标等方面与一般高校相比有较大差异,尤其要积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指出,涉农高校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课堂成为涉农高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学生学习效果成为检验涉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因此,如何加强涉农高校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提升学生浸入学习效果成为当今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高校教师课堂管理的路径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是知识传递和转移的重要载体。传统的课堂管理只对课堂秩序进行管理[1],即教师强调课堂纪律和秩序,学生遵守要求,使教育教学过程在良好的秩序中完成。然而,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课堂管理不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涉农高校面临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任务,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人才培育任务[2]。因此,涉农高校教师的课堂管理进一步拓展到教学效率领域和除课堂教学外的其他领域,即不仅要求师生共同遵守课堂教学纪律和秩序,还要求师生实现课堂内外的良好互动,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目前,涉农高校教师课堂管理主要存在三种类型。

(一)教师主导型

教师主导型是传统的课堂管理路径。在涉农高校中,教师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制定符合课堂教学秩序的规范,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严格遵守。因此,教师主要采取软硬兼施的课堂管理手段[3],如指令控制、纪律约束、道理说服、情感管理等,其核心是教师采用各种手段强化教师权威和对课堂的全面掌控,强调学生遵守秩序和服从要求。虽然教师主导型课堂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得到良好遵守,但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不断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削弱了其个体性的存活空间,扼杀他们的个性创造力,反而阻碍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学生主导型

与传统的教师主导型课堂管理相比,学生主导型课堂管理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自学的延伸。学生作为课堂主导者,可以对教师课堂所授内容进行自由讨论、提出见解。然而,这种课堂教学秩序比较松散,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无法得到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强调“以生为本”,随意放弃自身对课堂教学纪律和秩序应有的管理措施和手段,置学生于无约束的课堂教学中,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存疑,师生关系也相对松散。此外,多数涉农高校的学生处在心智快速发展和社会化转变的关键阶段,对课堂的主导能力稍显不足。

(三)师生互动型

师生互动型是目前许多涉农高校教师广泛采取的课堂管理方式,在实践中收到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教师对课堂纪律和秩序仅有最基本的要求,灵活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环节,将课堂教学切割成相互关联的许多片段,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散思维,强化学习能力和效果。然而,由于对这种课堂管理方式不熟悉,互动过多致使难以按计划完成教学内容,部分教师是被动接受这种课堂管理模式,加上学生忽略提前预习知识和思考问题的重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最终,课堂纪律和秩序开始变得涣散,教师之间的教学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师生关系也变得难以捉摸。

二、学生课堂浸入学习

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直观反映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和效果的主要衡量标准。学术界对学生课堂浸入效果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多数以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为视角。例如,研究美国夏威夷语浸入式教学实践,指导我国云南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学[4];基于小学英语浸入式教学案例,有效促进小学英语教学中课程、学习和教师的一体化发展[5];英国普职衔接的第四阶段浸入式项目对我国在普职融通和衔接实践中的借鉴意义[6]等。可见,浸入式教学在语言教育和职业教育中使用较广。由于涉农高校学科设置的专业性,且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较高要求,以及学生将步入社会并完成社会化过程,高校学生的浸入式教学应得到更多关注。目前,学生课堂浸入学习主要有三种。

(一)被动浸入

被动浸入式学习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长期处在被动参与的位置,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丧失了基本的思考能力。教师主要以讲授方式传播理论知识,辅之以适当的交流和互动,采用压力方式推动学生向前进步和发展;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不能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提出建设性意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推动下,可以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但在没有教师推动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在学习上有较大提升。常不利于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主动浸入

与被动浸入相比,主动浸入式学习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活性和创造性。教师只需要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基本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情境,以师生互动方式完成基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学生则在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里表现出足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如学生能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性思考,适时表达自身对薄弱知识的不解,以及自身在预设情境中理论知识实践应用的迷惑,教师则可根据其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解答,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最终提升浸入学习效果。因此,涉农高校教师可以此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基本要求。

(三)混乱浸入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引入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目前对涉农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要求不断提升。如雨课堂、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模式等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应用使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许多可能性和不确定性。然而,不考虑涉农高校的专业特征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浸入式学习,一味提倡和要求高校教师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最终带来师生互动的混乱局面,影响教学和学习效果。因此,涉农高校如何有效利用先进技术和教育理念,使教师掌握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使学生由混乱浸入式学习变成主动浸入式学习,成为学生浸入式学习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教师课堂管理与学生浸入效果的关系

与传统教育理念相比,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涉农高校教师课堂管理能力与学生浸入学习效果存在一定的关系,二者不可割裂、相互影响。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反映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意愿和掌控能力,学生浸入学习效果则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和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教师课堂管理与学生浸入效果的关系需要得到进一步关注。简言之,目前主要有两种关系。

(一)二者相互割裂、独立发展

教师过分关注自身对课堂进行形式意义上的管理,教师完全将课堂看成自身单向传播知识的场所,即教师对课堂管理有完全的主动性和权利,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和秩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教师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肃性和完整性。学生在其中所参与的浸入式学习是无效的,甚至是负面的。一方面,在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中,相关参数和指标都被预先设定,学生被动接受来自教师单向的知识传递和讲解,不能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思考,不能掌握在教师预设的模拟情境之外应该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不能辨析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导致学生被动浸入课堂学习,最终学无所成。另一方面,教师在预设情境中引导学生被动浸入学习,学生看似表面上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然而,当现实情境发生变化,学生将无法学会如何融会贯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来自学生积极有效的反馈,不能获得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荣誉感和满足感,学生浸入学习效果的低迷反过来阻碍教师对课堂管理的意愿的实现,最终导致课堂教学秩序陷入混乱的局面。

(二)二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涉农高校教师良好的课堂管理会有效提升学生的浸入学习效果,反之,学生良好的浸入学习效果也会促进教师的课堂管理,二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首先,教师和学生本质上是协同依存、交互反馈、共同推进的合作共生关系[7],即教师和学生各自承担相应职责,在经历磨合、调整与合作后实现和谐共生。而现实中,师生之间文化价值观、目标、地位、年龄和资源等方面存在客观的较大差异,可能影响互利共生关系。过分强调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作用和地位,甚至贬抑对方,很容易疏远师生之间的共生关系,最终产生畸形的师生关系。其次,涉农高校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提升,使课堂管理取得良好效果,教学环节能够在有秩序的情境中顺利完成,这极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浸入式学习效果,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第三,学生浸入学习效果的提升给予涉农高校教师良好的教学反馈,提升教师的荣誉感和满足感,使其在更大程度上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立德树人。因此,教师良好的课堂管理和学生浸入式学习效果相辅相成。

四、提升教师课堂管理与学生浸入效果

与传统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相比,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更容易促进涉农高校教师课堂管理和学生浸入学习效果的和谐共生关系。因此,涉农高校教师应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升课堂管理水平,强化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浸入学习效果,最终实现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此,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涉农高校应加强对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全面指导和针对性考核。许多涉农高校在对教师课堂管理的考核中,侧重对课堂教学纪律和秩序的遵守,对缺勤率和听课率等硬性定量指标进行考核。然而,由于涉农高校设置的专业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甚至许多专业课程需要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作业,无法在课堂内完成。涉农高校罔顾专业特殊性的硬性考核导致教师不能很好地结合实践内容顺利完成教学计划,不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很好的浸入效果,最终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因此,涉农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应考虑专业和课程的特殊性,将课堂教学的秩序更多地归还给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守,应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多方面考虑教师的课堂管理和学生的浸入学习效果。

第二,教师要在不放弃课堂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主动“以生为本”。教师和学生本质上是合作共生关系,教师应制定并要求学生遵守基本的课堂教学秩序,这样才能确保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避免过度强调互动,为了追求课堂的参与性、趣味性和交互性,忽视课堂的严肃性和教学质量。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力,使其成为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新型人才。

第三,学生要主动参与教学环节,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提升浸入学习效果。涉农高校的目的在于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而高校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因此学生浸入学习效果的提升是涉农高校要实现的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意识到除了教师外,自己也是课堂的主体之一,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自己的配合是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保障。在严格遵守课堂基本秩序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和推动下,学生应充分意识到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浸入式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置入教师预设情境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时代背景下,涉农高校应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最终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涉农高校和教师应厘清自身在课堂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积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管理水平。学生也应充分认识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守基本课堂教学秩序,主动参与到浸入式学习中,提升浸入式学习效果,最终掌握理论知识的运用。

猜你喜欢
学习效果秩序高校教师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秩序与自由
莲心宝宝有话说
孤独与秩序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