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相通的,如阿拉伯数字和+、-、×、÷等运算符号都是国际通用的数学符号。但它们又受到语言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在英语里只要读大数就会卡壳半天。因为英语中的计数单位只有 hundred,thousand,million,billion,而汉语的计数单位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以数字188422100为例,在汉语的读法是“一亿八千八百四十二万两千一百”,而英语的读法则是“one hundred and eighty-eight million four hundred and twenty-two thousand one hundred”。由此可以看出,汉语是四位分级法读数,即1/8842/2100,而英语则是三位分级法读数,即188,422,100。
基于武汉瑞景小学“十三五”国际理解教育课题和新时代“多学科融合课堂教学探索”的背景和教学趋势,我校英语组与数学组的教师们决定针对中英读大数方法的不同,开展一次学科融合的课堂探索,并推出了数学、英语学科融合课《大数的读法》。和传统的课堂不同,这节40分钟的学科融合课将由英语外教和数学老师共同执教。接下来笔者将具体从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如何选定授课对象、如何制定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阐述本课的实施过程。
学生在大数的掌握情况上,数学和英语这两门学科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在数学课上,学生四年级时就已经学习并熟练地掌握亿以上的大数读法。然而,在英语课上,学生在六年级才会学习千位数以内的英文表达。
因此,如何在这两门学科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就成了制定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关键点。经过数学组和英语组老师们的反复沟通,我们最终决定将教学内容确定为亿以内的大数读法,并根据学科的不同,在教学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英语学科方面,学生将要学习 thousand(千),million(百万)这两个新授单位词汇,并掌握亿以内的英语大数表达。在数学学科方面,学生则偏重于复习所学过的中式大数读法,并结合英语的大数表达方式,自主思考、总结、归纳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学期的教材里恰好有一课是《大数的认识》,并在课外知识链接中介绍了英语中的大数分级方法。但是我校所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里,并没有涉及到大数的英语表达学习,因此老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充分了解其已有的知识积累,并以此作为学习起点,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基于这样的思考,数、英两科老师将授课对象锁定在了四五年级,并将两个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对比,通过综合考虑,最终将执教对象确定为我校五年级上学期的学生。
结合英语和数学在这节课中的不同教学侧重点,老师们不仅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还从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的角度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在英语学科方面,学生能够掌握thousand(千),million(百万)这两个新授单位词汇的准确发音,并正确说出亿以内的大数英语读法;在数学学科方面,学生进一步巩固亿以内的大数中文读法,并在情景操练中,准确、灵活地进行表达。
通过小组展示读数、猜想读数规则等数学教学环节,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总结归纳中英读数的异同点,提升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结合丰富的英语视频、图片教学资源,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家乡事、民族事、全球事,既立足于世界舞台,又扎根于民族文化,在培养国际理解意识的同时,提升民族自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们注重两门学科的知识融合,同时凸显本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具体授课环节如下:
一开课,外教老师就提出问题:In one minute,what happens in Hubei Province?(湖北一分钟内会发生些什么?)并呈现一段非常具有时代感的视频《湖北一分钟英文版》,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发生的事情,另一方面结合视频内容,学习大数的英文对应表达并进行描述。
紧接着,外教老师再次抛出问题:In one day,what happens in the world?(全世界在一天里会发生些什么呢?)这个问题一下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将目光聚焦到国际层面,并结合图片资料,分别从one minute(一分钟)、one hour(一小时)、one day(一天)三个不同的时间点,引导学生感受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瞬息万变的世界,初步理解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同时,在本环节授课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将大数用不同的颜色组合在一起,由此来帮助学生进行大数分级,并体会其读数规则为三位一级,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小组合作环节,外教老师以“Wuhan holds China International Friendship Cities Conference in 2018”(武汉举办2018年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这一热点话题为讨论主题,让学生从身边事入手,关注本土发展动态;同时引导学生化身小小导游,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们介绍武汉著名景点:Jianghan Road Walking Street(江汉路步行街)、Yangtze River(长江)及 East Lake(东湖),在巩固本课所学大数读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城市小主人意识,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活动最后,外教老师抛出问题“How do you say these numbers in Chinese?”(你们是如何用中文读这些大数的呢?),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两者的读法差异,另一方面自然地引出数学教学。
数学老师引入《数术记遗》这本东汉时期编撰的数学专著,通过书中最早记录中国古代关于大数的记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今天所学的数学读数分级规则。这一个看似简单的导入,将学生的视野聚焦在了本土文化上。国际理解教育强调的是国际视野,但其前提却是民族情怀。当国际理解成为当代学生的一种核心素养时,我们更应该看清民族文化是根,要在培育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的基础上,提供跨文化交流平台,让学生成为具有中国精神、世界眼光的国际小公民!
通过小组展示、猜想读数规则等多种形式,学生进一步分析和归纳中英读数的异同点。课堂最后,结合学生的总结,数学老师顺势归纳:不仅读数的规则具有共通性,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字也具有共通性,正是因为这样的共通性才共同组成了人类文明的伟大财富。同时,引导同学们查阅象形文字的相关资料,将课堂的精彩延续到了课后。
在这节数、英融合课上,老师们在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深挖四年级数学课本上的课外知识链接内容,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关注家乡事、民族事、全球事,意在培养孩子们形成“自然之一员、社会之一员、国家之一员、全球之一员”这一观念所应具备的素养。学生运用英语这门语言工具,在真实的语境及实际操练中,感受到中英两种语言在大数读法上的异同点;同时,通过自主对比、归纳中英大数读法规则,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学会接纳和理解外国数学文化,并认识到知识不分国界,作为“世界公民”应以开放、接纳的态度学习各国先进的文化知识。
作为一门语言课程,英语实际上是一门学科融合性极强的学科。这一次的教学尝试,也给我日后的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把英语学习与其它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努力打造开放式的、充满趣味的小学英语新课堂,从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养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相信,若能有效处理好其它学科与英语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不仅有助于英语教学的发展与提高,同时通过英语这座沟通桥梁,学生也能更好地认识大千世界的共同性与差异点,进一步提升国际理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