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梅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又称为心理课,近年来轰轰烈烈地在各中小学开展。我试图在积极心理学的引领下建构心理课堂的有效性表征,以期探寻提高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课;表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7-0038-02
心理课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简称,自 2016年江苏省出版省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以来,心理课进入了重点关注、全面铺开与逐步深化的阶段,我作为区域心理研训员,一直关注积极心理学对心理课堂的作用和影响,在本文中,我结合课例,在提升心理课的有效方面作了实践性思考与探索。
一、观摩课例“突破思维定势”
在一个家长开放日课堂上,我听了一位专职心理教师陈老师执教的“突破思维定势”课,执教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这节课,在一个小阶梯教室,课前五分钟,学生被班主任有序带到了指定座位,分成六组,每组六个学生。课前两分钟,家长已齐齐坐到了学生后面的阶梯座位上。教室里的学生到了新的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有一些声音,班主任宣布了上课纪律,就离开了教室。这个时候,教室交给陈老师和学生了。
环节一:课堂热身。陈老师用课件出示了游戏规则:用连续的五笔将九个点连起来,一分钟的时间尽可能多地想出五笔连线的方案。课前分发给印制九个点的纸张让学生动手做和练。学生接到老师指示后,立刻专注操练,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多想出一些方案。陈老师用学生举手的方式统计最多的学生,并指定学生回答具体方案,学生的回答很活跃,老师也及时肯定和表扬了学生,并由此引出了上课主题“思维定势”。
环节二:游戏活动。陈老师课件出示两个头像,让学生判断哪一个像罪犯,一个戴眼镜在人群中笑,一个不戴眼镜低着头表情严肃。学生回答热烈,大多学生把表情严肃的那个头像视为“罪犯”,理由是:内心恐慌,笑不出来,肯定是罪犯。最后,老师公布答案:这两个人其实同一个人。学生哗然,明白了是思维定势在起作用。此时,陈老师因势利导,出示了思维定势的几个功能,引导学生理解定势的思维可以功能固着。为了强化教学效果,他出示了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功能固着的“心理实验”:在试验中,他提供几根普通的蜡烛、一盒火柴、一些短图钉,要求实验者把蜡烛固定在垂直的木板墙上,并要求当蜡烛燃烧时,蜡烛油不能滴在木板上或桌上。学生分小组开展了讨论,分享了方法,老师也及时予以了表扬。
环节三:活动拓展。陈老师进行了“一分钟测试”活动。活动规则为:发放一分钟测试卷,将有字的朝下,不能提前翻看。答题过程中,请按照题目要求先做。一分钟的时间里,看谁先完成问卷内容,回答完成后坐姿坐好。整个过程不能互相交流。学生接到老师指示立刻投入测试活动,教师下座位巡视。此刻,下课铃响了,教师宣布了下课。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课教学有效性表征
这是一节针对小学中年级开设的心理课,陈老师是专职心理教师,用了不少专业的心理技巧,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贯穿课堂始终,但是听完后,总感觉缺少一些什么。课堂上陈老师的表情极其严肃,未看到她微笑过,感觉她未能和学生有心的真联接,总有一丝疏离感。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课不是单纯的说教课,本着价值中立的原则,具有以下有效性表征:
(一)活动情境设置的适切性
心理课,在这里指心理辅导活动课,是针对全班学生开展的活动。心理学知识深奥,活动情景中需要深入浅出的活动化表达。活动是心理课的重要外化表现之一。设置什么样的情景与课堂的教学目标息息相关,需高度聚焦主题。本节课中,陈老师设置的三个活动都紧紧围绕“思维定势”,第一个窜点活动,是为了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第二个认“罪犯”活动,是为了告诉学生思维不要被语言所左右,第三个实验活动,是为了进一步告诉学生不要限于定势思维。活动的设置很合理,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缺乏完整性,最好的活动设置是把所有活动放在一个主题情景中,效果更好。我们可以把这三个活动聚于一个特定主题中,例如,开头,我们可以对学生说,老师要考考大家的脑筋急转弯思维能力,和大家玩几个小游戏。学生听了,就会知道“脑筋急转弯”,在回答与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紧紧围绕该主题,关注思维定势的特点。
(二)活动内容开展的科学性
心理课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体验性。本节课,教师充分注意到了师生的互动体验,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教师也亲自动手,示范操作。只有体验性的东西,才能带给学生深刻印象。在引导学生做体验的时候,要紧紧围绕活动内容。而且体验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要符合教学目标。例如,本节课中,教师所选的活动内容,就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给圆点一线串起,认罪犯等,学生容易接受,能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自然教学效果就容易达成。再者,活动内容要给学生体验的充分度,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活动的内容不求多,但要求学生体验充分。在陈老师的课堂设置的三个活动内容中,前两个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讨论,最后一个体验活动,因为时间关系,匆匆飘过,给学生一种不尽兴之感。如果陈老师的话语表达少些,以学生的达成度为第一要义,不重复学生的回答,则时间可能会有多余,最后的一个活动体验就有可能很充分。
(三)师生状态联接的生命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小学中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回望陈老师的课堂,她也正是朝向以上内容认真设置活动内容的。有点遗憾的是,陈老师在整个课堂里的表情都是始终如一:严肃、冷峻,无论学生回答对错,她都用统一的“严肃”表情进行回应。心理课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师生之间只有建立心的联接,才能有真诚的互动,课堂上才会有积极的正向的氛围。如果陈老师能微笑着面对学生的活动和回答,语言充满生命力、有感情,那么学生自我的开放度会更高,师生的生命状态也会达成和谐共生的统一,课堂的开放度自然会也提高,这样的心理课会让学生难忘。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着重要的教育功能。促进个体身心健康,以个体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是中小学生获得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技能,可以极大调动中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此,我将对积極心理学如何深入引入心理课堂作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210038)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