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摘要〕本研究拟探讨在心理课上使用分组学习的方式是否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采用2×2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的方法,以是否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和测量时间作为自变量,以学生对于心理课的学习动机作为因变量,采用谭亚莉编制的学习动机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对100名预初班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心理课上使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心理课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合作学习;学习动机;心理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7-0008-04
一、引言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过:“任何人只要有最低的体质标准,都可成为一个钢琴家或奥林匹克级的游泳运动员,主要问题在于学习动机和教学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课程有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习者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习者学习的需要,它能够说明学生为什么学习以及学习的意愿来自哪些方面。在以学生的表达和感悟为主体的初中心理课中,课堂设计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很重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常常是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的,他们更多采用的是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不适合心理课。因此,如何采用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在精心设计的学习环境中对自我以及周围的环境进行探索,是心理教师需要一直思考的问题。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小组成员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在一起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兴起于美国,随后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被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Paul Vermette)认为“是近几十年来学校中最重要的教育改革”。从世界范围来看,合作学习已成为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英国、荷兰、日本、尼日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教学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已经为全美培训了三万多名“合作教师”,这些教师在其日常教学实践中广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他们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合作共同完成课程中的某些内容,小组通过合作,共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某些 问题。
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学科教师将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入自己的课堂中,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詹瑾研究发现,分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高中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效率;曹香娈认为,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胡超发现,分组合作学习能够减轻中职校英语教师的教学负担,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刘江梅研究发现,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和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文献查阅的过程中发现,相比于其他学科,分组合作学习对于心理课学习动机的影响的相关文献比较少,因此,本研究拟探讨在初中心理课上使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是否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二、方法
(一)被试
上海市某中学2016级学生,共100人,其中男生58人,女生42人,11~12岁。
(二)实验设计
2(实验组vs控制组)×2(实验前vs试验后)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
六(1)班、六(2)班为实验的控制组,六(3)班、六(4)班为实验组。
在本研究中,有无分组(两个水平—分组或未分组)是组间因素,时间(两个水平—实验前和试验后)是组内因素,而因变量是学习动机量表的评分。研究者预期,在实验组前后测得的学习动机量表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控制组实验前后测得的学习动机量表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研究工具
采用谭亚莉编制的学习动机量表(Study Motivation Scale,以下简称SMS)。该量表将学习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个维度。共20个项目,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由“完全不正确”到“完全正确”。
由于本实验是测量学生对于心理课的内部动机,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量表中的题目进行了改编,使之针对心理课的测量。量表结构如下表所示。
(四)实验过程
第一阶段(前测):2016年9月,使用学习动机量表对六年级四个班學生的心理课学习动机进行前测。
第二阶段: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在实验班与控制班分别使用合作学习小组的教学方式与不分组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阶段(后测):2017年6月,使用学习动机量表对六年级四个班学生的心理课学习动机进行后测。
(五)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全部使用SPSS19.0进行录入、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方差分析
对学生心理课的学习动机进行了2×2的组间组内方差分析,以是否进行分组合作学习作为组间因素,以测试时间(前测、后测)作为组内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分组有显著的主效应,F(1,98)=42.50,p<0.05;时间也有主效应,F(1,98)=109.99,p<0.05。对于分组来说,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班级学生测得的学习动机值显著高于没有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班级。也有一个显著的分组×时间的交互效应,F(1,98)=42.50,p<0.05。
(二)简单效应分析
在测试时间的每个水平上对分组进行了简单效应分析,相依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没有进行分组的班级在实验之前和实验之后的学习动机值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t(49)=-4.531,p<0.05;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班级在实验开始之前和实验之后的学习动机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49)=-9.563,p<0.05。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在实验开始之前,测得的几个班级之间的学习动机值没有显著的差异,t(98)=-0.294,p>0.05;在实验结束之后,几个班级之间的学习动机值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t(98)=-4.531,p<0.05。表2中显示了没有分组合作学习的班级、分组合作学习的班级在实验前与实验后学习动机值的平均值与标准差。
四、讨论
(一)根据数据分析得到的结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心理课上使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根据图1我们可以看到,在分组合作学习一个学年之后,学生的学习动机明显高于分组合作学习之前的学习动机。
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分组和时间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因此在测试时间的每个水平上又进一步对分组进行了简单效应分析。t检验的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心理课的学习动机都明显高于学年之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实验开始之前,各班的学习动机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经过分组合作学习的设置之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动机明显高于控制班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本次实验中,未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班级与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班级一样,在学年末测得的对于心理课的学习动机都明显高于学年之初,这可以理解为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对于心理课的兴趣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不过经过进一步的t检验,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不同于学年之初,在学年末测得的实验班的学习动机值是明显高于控制班的,因此,这个结果足以说明使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心理课的学习动机。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在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班级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更加高效,他们在一个学年的学习过程中,互相交流彼此的看法,在不知不觉中就对某个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且也提升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好感,学生表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他们感觉越来越安全,因此也越来越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对于那些存在一定分歧的问题,他们表现得更加宽容、友善,也更加能够接受不同的观点,尊重不同意见的存在。其次,分组合作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自然而然就对自己的小组产生了一种归属感,并且将自己的进步与小组的荣誉联系起来,他们有了更多的责任意识,这也促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集思广益,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精力以及既有知识水平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本次实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本实验采用的测量方法是比较单一的,只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如果在后续的实验中加入访谈法,可能会得到更多有价值的结果。
2.本实验只测量了学年初和学年末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在今后的实验中如果在中间加入几次测量,可能会有更多的发现。
3.本实验采用的分组方式是学生自由组合,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强强联合组,或者有个别学生开始没有找到自己的小组的情况,因此如何合理分组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三)研究前景
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而言,需要考虑的因素确实有很多,鉴于以往实验的研究结果和本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建议以后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选用多种测量方法,比如可以同时使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并且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先选取几个时间节点,对学生进行多次测量。
2.本实验在文献查询的基础上,最终选用了谭亚莉编制的学习动机量表,本量表的项目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个部分,不过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没有将这两部分项目分开计算,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分别研究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或者也可以挑选更加适合中学生的量表使用。
3.本实验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分组的过程中采用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有些小组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这可能也会对最终的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也可以尝试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让小组之间的分布更加均衡。
五、结论
本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心理课上使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心理课的学习动机。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明显发现对于需要讨论的问题,有固定学习小组的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思维碰撞,并且也更加乐意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他们对于自己的小组有更多的归属感,并且也乐意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采用这样的分组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峰,王辞晓.五种不同模式下学习者在线学习动机测量比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1):78-84.
[2]李艳.如何激发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J].青少年日记,2016(1):76.
[3]陈琦.教育心理学与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几个问题[J].教师视窗,1999(3):44-47.
[4]吴峰,王辞晓,李杰.非约束条件下成人在线学习动机量表编制[J].学习时空,2015,4(7):60-65.
[5]佐斌,谭亚莉.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应用心理学,2002,4(8):24-27.
[6]刘占克,黄成毅.初中生亲子关系与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J].科教文汇,2012,5(2):56-57.
[7]譚亚莉.受教师奖惩经历、对奖惩的归因倾向与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及学习成绩间关系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8]张麒.“项目学习”视野下基于对话理论的“合作学习”研究——以“DX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9]詹瑾.高中数学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19):10.
[10]刘江梅.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分组合作学习的探究[J].学周刊,2016,5(15):87-88.
[11]胡超.分组合作学习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综合教育观点,2016,2(5):256-257.
[12]李浩源.初中心理课学生学习动机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4,11(2):71-72.
[13]季丹枫.台湾地区学校推进“分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实践的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16,5(10):6-7.
[14]葛绍飞.合作学习热的冷思考[J].课程教学研究,2014(5):17-22.
[15]陈小梅.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J].语文学刊,2013(9):171-172.
[16]韩欢.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教研园地,2014(2):26-28.
[17]葛绍飞.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研究——以S校11位教师的教学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作者单位:上海市宛平中学,上海,20003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