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落实“资助育人”工程路径探索

2019-03-20 05:18王亚杰
西部论丛 2019年9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路径探索贫困生

王亚杰

摘 要:高校落实“资助育人”工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措施,本文探索了我国高校资助育人的概况、贫困生的个体特征和落实高校资助育人工程的重要意义,从多角度分析了落实资助育人的路径,希望能够对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能实施有效教育和有效资助,从整体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 资助 育人 路径探索 贫困生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1]。高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深入落实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资助育人一直是我国备受重视的国民工程,也是惠及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家庭的有效措施,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的平等性,这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还是传播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有效载体。随着国家对教育程度的重视不断提高,相继出台一系列的资新政策,资助标准逐渐提高,领域也不断扩大,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资助大学生要体现:以资助为载体,以育人目的,以教育为导向,充分体现育人功能,帮助更多大学生健康成长,努力成才,这样才能实现“资助育人”功能的最大价值。

一、当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的概况

我国在资助育人这项工程上的发展历史较长,历经多年的探索与调整,当前已经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为确保贫困家庭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高育人效果提供了有效的社会保障。从建国初期的“免费高等教育加人民助学金”的资助模式,到现在确立国家各种助学金、奖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新的资助政策,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大学生参与教育的压力。然而,从调查相关数据反映,不论是从资助总金额方面还是资助总人数方面都在逐年递增,与此同时,高校的资助教育工作也在不断增加,当前,高校如何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是更多的大学生享受到最基本的、有尊严的生活水平,并能够最大限度的在学期间得到发展,这是高校当前资助育人工程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高校贫困生的个体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正在呈现一种新的变化[2]。当代贫困大学生喜欢创新思维,张扬自我个性,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表现欲望,他们渴望受到关注和认可,敢于使用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另外,贫困大学生由于长期经手生活的磨练,承受生活的艰辛,从小便养成了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生活有序,对学习一丝不苟,做事脚踏实地,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纪律,不给自己找借口,该做的事用于承担,不该做的事绝不做,所以贫困大学生的自制力,相对于非贫困生来说比较强。然而,他们在价值观念上更容易被外界所诱惑,尤其是互联网文化的冲击下,其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即使大多数贫困生坚持积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也存在个别极端的特例。虽然贫困生从经济上得到了帮助,但是与其他大学生比,他们的生活水平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不少贫困生在日常交往中比较被动,尤其是自身贫困身份不被认可,对生活、学习与就业产生负面影响时,部分学生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总之,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品质问题与错误观念等问题的提出,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文明、平等、爱国、诚信、友善等内容的缺失,因此,“资助育人”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将育人功能放在首位,培养更多的贫困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践行者。

三、高校落实“资助育人”工程的意义分析

高校的“资助育人”工程离不开国家、社会、家庭与个人的共同努力,这既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关系社会稳定、学校发展、家庭和谐与个人成长的有效措施。1. 从国家角度看,资助育人是落实和深化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形式。2.从社会角度看,资助育人是公平教育的表现,对营造和谐、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意义重大。3. 从家庭方面看,资助育人可以让更多家庭困难通过培养大学生改善生活环境,有利于家庭的稳定。4. 从大学生个人看,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准确定位,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对他们今后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高校落实“资助育人”工程的路径分析

1. 从思想上要坚持“以人文本”的育人理念。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学生的利益为主。资助育人工程中,资助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最终目标,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积极发挥高校育人的重要优势[3],在保证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有用人,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2. 从多层次来完善资助育人制度体系。在学生资助政策中需要考虑到扶贫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在资助中育人,在育人中还要完善资助,关注贫困生实际情况的同时还要塑造与培养学生的品质,使得單纯的经济资助向育人成才性过渡,既要保证好学生的物质生活,还要健全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的持续发展,在物质基础之上要更大程度的彰显出精神物质的价值。另外,在资助学生方面,主要分为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等有偿方式,还有伙食补贴、减免学费和奖学金等无偿方式,不同的机制要采用不用的引导方式,从贫困生的心理角度来看,有偿资助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而无偿资助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学校要适时引导,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活动,搭建受助人与受助者之间的沟通平台,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要怀着感恩之心去回报社会,帮助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3. 建立个性化的资助育人手段。学校应该以从小细节开始入手,关注资助育人工程的教师队伍建设、贫困生的思想动态追踪、奖学金项目管理等内容,以小带大,快速推广。利用多媒体信息扩展微信公众号来提供资助服务信息,还可以利用学校社团建立贫困生的学生组织,从个别励志的贫困生事迹到处巡演,从资助项目静态管理向绩效管理转变等等,从点滴推荐,层层发展,进而发展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张悦.试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路径[J].智富时代,2016(01).

[2] 蔡颖,许志敏,钟慧娜,赵楚洪.互联网思维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现机制与路径选择[J].煤炭高等教育,2016(01).

[3] 曹瑛,李萍.新资助政策背景下资助育人实践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路径探索贫困生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