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纹》主旨和文体新探

2019-03-20 01:37姚振娟
关键词:斑纹文本解读文体

姚振娟

摘   要:《斑纹》的主旨是:自然界的有形的无形的万物,以斑纹的形式,按照自然的规律、自然的秩序存在,不管是美还是丑、善还是恶、强还是弱、爱还是恨,抑或是生还是死,这种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就是美的。《斑纹》的重点不是介绍斑纹的特点和斑纹的作用,也不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而是在于通过斑纹来抒发作者对自然的思考和感悟,所以,它是一篇散文,而非教材所说的“文艺性说明文”。

关键词:《斑纹》;文本解读;文体

《斑纹》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单元主题为“奇异的自然”,是一篇节选的文章。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情,笔者以自己任教的两个班级为调查对象,让学生提前预习《斑纹》,要求每人熟读课文并提两三个问题。学生在学习《斑纹》之前已经学习了《〈物种起源〉绪论》《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和《南州六月荔枝丹》,对该单元的文章有一定的认知。他们提出的问题主要包括语言、主旨和文体三个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很多富有哲理的语言没读懂。例如:“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斑纹无处不在,将两极秘密地衔接,像族徽,凝聚着世袭的生和死,荣与辱。”“甚至大地都是有斑纹的。”“我们甚至彼此并不知晓,在死之前,每个人如何终身隐秘地镌刻着各自记忆的斑纹,爱与悔恨的斑纹。”“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没读懂的语句几乎涉及《斑纹》的每一个段落)

2.“斑纹”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到底想传达什么?

3.《斑纹》究竟是说明文还是散文?

总的来说,《斑纹》的理解难度是比较大的,如果不能理解语言背后的内涵,就不能理解斑纹的内涵和文章的主旨,也不能准确判断文章的文体。笔者尝试通过赏析部分有代表性的富有哲理的语句来探究《斑纹》的主旨和文体。

一、初探语言

就《斑纹》而言,语言理解的障碍是学生最大的障碍:认识每一个字,但是不能理解语言背后的内涵。笔者从学生比较感兴趣又存有疑惑的语段中挑选四段来赏析《斑纹》的语言。这四段文字比较有代表性,分别涉及动物的斑纹、大地的斑纹和人类内心情感世界的斑纹。

【语段一】一头鹿的衰老是幸福的,意味无数次的成功脱逃,意味着无数次另一头鹿作为替身去死──深水晶的柔顺的眼睛逐渐闭合,缀满梅花图案的工艺的身体被自己的鲜血浸透。当梅花鹿群走过,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园;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冈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暫不征用的几枚小钱。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

在这个语段中,老虎捕食梅花鹿的场景是血腥的、暴力的,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美的、诗化的语言来描写呢?因为在作者看来,蕴含着鲜血和死亡的自然也是美的,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自然规律。生命是如此绚烂多彩、摇曳多姿,任何一个生命个体都是美的,不管是强的还是弱的,哪怕是濒临死亡的生命个体也是美的。“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这句话指出道德和尊严保证不了生存,它在自然法则面前是不堪一击的,强权从来就是无视道德和尊严的,不仅仅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也一样。

【语段二】斑纹,对称设计。老虎,斑马。草地上黑白花斑的奶牛,酝酿哺育我们的乳汁;振动短小透明的翅,毒蜂随身佩带醒目的条纹和足以将我们致死的螫针……斑纹无处不在,将两极秘密地衔接,像族徽,凝聚着世袭的生和死,荣与辱。

如何理解“斑纹无处不在,将两极秘密地衔接,像族徽,凝聚着世袭的生和死,荣与辱”?“两极”指生死、美丑、善恶、荣辱等;“族徽”是西周、春秋时期象征本家族的特殊标志,后人称其为族徽,族徽也就是族名或者国名。从哺育我们的乳汁到将我们致死的螫针、妖娆和蛊惑,再到踩住灵魂的后脚跟、孕育和新生,最后到罪孽的恐怖条痕,生命中到处充满了强弱、生死、美丑、善恶等,这构成生命最本真的底色。

【语段三】甚至大地都是有斑纹的。翻耕的犁铧激起一行行土浪,上升到地表的土壤形成整齐而粗大的线条,这些斑纹,是即将受孕的标记……河流冻结,主干和支系组成丰富的叶脉,覆盖在如一片深厚落叶的大地上。然后是等待。冰雪融化,春天的斑纹将再次浮现,象征秩序,以及新的循环。

如何理解“甚至大地都是有斑纹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四季在轮回中留下不同的斑纹,记录着自然的变化,同时也记录着人的生活,这些春夏秋冬的斑纹如土浪、线条、禾苗、根茬、爪痕、脚印、叶脉周而复始地循环变化,暗示着自然规律。至此,“斑纹”的内涵由动物皮毛的图案扩展到自然的事物。

【语段四】我们甚至彼此并不知晓,在死之前,每个人如何终身隐秘地镌刻着各自记忆的斑纹,爱与悔恨的斑纹。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记忆的斑纹指爱、荣耀、感激、温暖、宽容、憎恶、痛苦、悔恨等不同的生命体验在内心世界所留下的情感烙印,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而这些生命体验在各自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不同的情感烙印。我们将这些情感烙印珍藏在自己的内心。不同的斑纹、不同的情感烙印同时也在提醒我们:生活并不都是美好的,也并不都是完整的,这才是真实的自我,也是真实的生活。至此,“斑纹”的外延进一步扩大,由自然的斑纹扩展到人类内心情感世界的斑纹,由形象的斑纹扩展到抽象的斑纹。

“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把“神”理解为大自然,当然可以。可否理解为宗教中的“神”呢?也可以。周晓枫说过:“我本人并未皈依,成为某个具体教派的信徒,但我怀有宗教式的情感,我想无论是不是从事写作,人都应该怀有敬畏之心。”[1]291人类也只不过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我们的一切也都符合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生命渺小,众生平等,人类需要与自然和平相处,和谐共存。

二、再探主旨

查阅资料会发现,大家大多把斑纹的主旨理解为“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众生平等,和谐共处”等。这样的解读更多的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由于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得出的结论。那么,除了这一句,我们是否可以放大视角,通过研读文本,解读出更多的内容、更深层次的内容或者不一样的内容?周晓枫在《斑纹》自序中有一段话:“我想起散文作家苇岸,那个朴素的、执拗的、话语迟缓的高个子兄长,想起他温暖而高贵的抒写。我选择动物题材可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他的影响……愿他从《斑纹》里得知我的问候和谢意。”[2]除此之外,还有一段话:“嗜肉本性使人类难以变成素食主义者,包括我自己。但仅从自私的角度出发,我们也会发现,对于动物,仅仅欣赏它们的歌声或动态远比侵犯它们的肉体更能带来愉悦。”[2]从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推测出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告慰常写“自然本身的丰富蕴含”的苇岸的在天之灵;二是告诉人们要善于欣赏自然的美。因此,对《斑纹》的解读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基于此,我们可以把“斑纹”理解为动物的图案、山川地貌、人内心世界的情感烙印,也就是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泛指一切存在。它们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富有哲学意味。自然界的有形的无形的万物,以斑纹的形式,按照自然的规律、自然的秩序存在,不管是美还是丑、善还是恶、强还是弱、爱还是恨,抑或是生还是死,这种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就是美的。为什么是有意义的、美的?因为作者跳出了人的视角,摒弃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站在神的高度以“神眼”(天眼)来俯瞰世界,所以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都是有价值的、有意義的,这就是“奇异的自然”。

正如冯牧文学奖的颁奖评语所言,作者将沉静深微的个体生命体验融于广博浩瀚的自然万物的宏大视角下,在自然、人性和精神的融会贯通中发现生态智慧。那么,我们是否能够从文化上找到它的渊源呢?或者说,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是否在跳出人的视角、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以神的视角来俯瞰大地万物的人物?两千多年前的庄子便是这样一位人物。正如周晓枫所说:“中国古人中多端庄造型,庄子殊异其趣,是我在精神上最愿意认同和亲近的形象。”[1]283

三、三探文体

《斑纹》是说明文还是散文呢?编者在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写作指导”中有关于《斑纹》是文艺性说明文的定性,但是我们可以直觉地感觉这篇文章同我们学过的说明文是不一样的。即使定位在文艺性说明文,也觉得这一篇与前一篇同为文艺性说明文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不一样:《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文艺性更多地通过引用古诗词来体现,去掉这些古诗词对文章影响不大;而《斑纹》的文艺性是深入文章骨髓的,是不可剥离的。那么疑惑就产生了,《斑纹》到底是说明文还是散文呢?

为什么要探讨这个问题呢?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文体概念是模糊的,而正因为不清晰,有时候会写出四不像的文章。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探讨《斑纹》的文体使学生对文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笔者不太认同教材关于《斑纹》是文艺性说明文的说法。通过探究语言和主旨,我们会发现,《斑纹》的重点不是介绍斑纹的特点和斑纹的作用,也不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其重点在于通过斑纹来抒发作者对自然的思考和感悟,更加符合散文的特点。所以,《斑纹》应该是一篇散文。

参考文献:

[1]周晓枫.与姜广平先生对话(代跋)[G].周晓枫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

[2]周晓枫.斑纹——兽皮上的地图[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自序.

猜你喜欢
斑纹文本解读文体
老守卫斑纹蜂
斑纹游戏的最优解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绕远的斑纹鹿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