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梁飞
摘 要:群诗教学首先应该是诗词教学,旨在学习古诗词语言,重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言语的理解、感悟、鉴赏和评析能力。所以群诗教学应树立文体教学意识、语文实践意识。同时,群诗教学又不只是诗词教学,还应树立“群”训练意识和“群”思维意识。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群诗教学;柳永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通过18类“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语文课程结构,彰显了“群”学习的学科理念。笔者曾在浙江省高中语文郭吉成网络名师工作室的一次线下活动中开设了一节群诗教学研讨课——“柳永词鉴赏”,现对教学实践作一点总结。
一、教学设想
柳永是北宋专职写词第一人,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对宋词发展影响深远。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共选用了四首词,其中第三首便是柳永的《雨霖鈴》。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感受慢词婉约之韵,学习点染铺陈、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学生对《雨霖铃》的艺术个性可能会有较多领会,但如果采用群诗教学,让学生跳出单个作品的局限,在“群”诗中品味语言、鉴赏词韵,不仅能对柳词共性有更深体会,还能受到“群”言语训练。
(一)选定“群”教材
笔者选了《雨霖铃》《甘草子》《蝶恋花》三首词,选取理由如下:
群诗的选材总是在“求同”中探究作家的艺术共性,总是在“求异”中凸显作品的艺术个性。但不管如何,作家独特的言语个性是选材的主要依据。对于柳永来说,以赋为词是其主要的婉约艺术,这是其一。其二,适当兼顾课内已选篇目,确定《雨霖铃》一词。其三,适当考虑情感内容,《雨霖铃》重在离别之情,《甘草子》重在闺中怀人之愁,《蝶恋花》重在羁旅怀人之苦。最后,适当考虑文体类别。按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说法,词大致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而《雨霖铃》102字,属长调,《甘草子》47字,属小令,《蝶恋花》60字,属中调,各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确定“群”内容
语言学习是语文课的核心内容,体裁、作家、文本等文体特征是选择与确定语文课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前者是学科方向,后者是课堂操作,两个层面,上下一体。群诗教学立足于语料更丰富的古诗词语境,当然要以学习古诗词语言为核心教学内容。而且,古诗词具有音律节奏美、精练含蓄美、艺术特色美和情怀意境美等特点,而柳永词“以平铺见长”(清·周济),虽然在内容上多通俗直白,但描写景物层层铺写,叙写情事曲笔婉转,呈现出通俗与典雅结合的婉约艺术。据此,笔者确定了如下教学内容:
(1)感受柳词音律婉约美。
(2)体会柳词铺叙婉曲美。
(3)感悟柳词浪子心怀。
(三)明确“群”教法
群诗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言语学习的空间与语境,需设计一系列语言活动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独特的言语艺术。语言活动不仅要富有古诗词的本色,还要紧紧抓住群诗独有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几首作品中求同求异。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主要设计了如下四个语言活动:
(1)诵读知韵,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柳词婉约音律。
(2)想象入境,在理解想象中体会柳词的市井情韵。
(3)讨论探究,在探究中领会柳词的铺叙婉曲艺术。
(4)个性赏读,在赏读中品味每首词的情感特色,领悟词人的浪子心怀。
(四)布置“群”预习
本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已学过《沁园春·长沙》《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词,对词体有大体了解,特别是对豪放词的学习,有助于理解婉约词。但考虑到教学容量较大,笔者提前布置了预习题:
任务一:熟读三首词,用“/”标出朗读节奏,用“○”圈出韵脚(句末押韵的字),并指出每首词押什么韵。
任务二:在三首词中分别画出描写自然景物与叙写人物活动的语词。
任务三:任选一首词写200字左右的赏评文字。
任务一是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注意柳词的节奏与韵脚;任务二是要引导学生注意景物、场景的铺写;任务三是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赏评。
二、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因声求气:感受柳词的音律婉约美
诗歌与音乐同源,讲究平仄押韵,富有节奏韵律美。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古诗词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吟咏诵读中具体感知诗歌的音乐美。而且,词又名“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歌词,“填词”一定要配合着曲调填写,曲调不同,词牌名也不同,词的字数、句数、押韵、平仄也不同,节奏韵律也就不同。因此,学习宋词更离不开因声求气。
教学的第一个语言活动环节便是吟咏诵读,让学生通过对词句语速、语调、节奏、押韵的揣摩与体验直观地感受柳词的婉约之风。
1.教师范读
范读《雨霖铃》,要求学生注意停顿与韵脚处,读后提问: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怎样?
“雨霖铃”这个词牌,据说是唐玄宗悼念杨贵妃而创作,词调悲凉哀婉。有些教师喜欢播放录音,但教师用本色的嗓音诵读,特别具有示范效果和感染力,易于学生感受柳永词的婉约音韵。
2.学生试读
读前提问:我们该如何读出柳永词的婉约之风?(让学生把握缓慢、低沉的语速语调,注意韵脚处拖音、顿音的读法。)
先请个别学生诵读《雨霖铃》,其他学生略作点评。再让学生推荐同学任选一首词诵读,感受柳永词的音律婉约之美。
(二)想象入境:领略柳词的市井情韵美
古诗词的语言简练含蓄,千种情意往往凝固在一个意象,万般思虑往往凝缩为一个字词。读懂古诗词首先要调动丰富的语言想象能力,进入古诗词中那人那事、那景那物的美妙诗境之中。柳永的词背后总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公子或女子),总有一段缠绵的故事,总在一定的时节徜徉于特定的自然景物间,画面感较强,生活味较浓。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词境,既有助于领会其中哀婉悱恻的意蕴,也有助于理解柳永词的铺叙艺术。
教学的第二个语言活动环节是想象并描述诗境。
1.引入柳词时空
提问:请结合诗句内容完成下列填空,并具体描述每首词背后的故事。
填空:描绘了一个 人物(公子或女子);描绘了一个 时节;描绘了 事情。
《雨霖铃》:一个失意的公子要离开京都到南方闯荡,在清秋长亭与爱人难舍难分。《甘草子》:一个闺中女子在秋暮时候思念远方爱人。《蝶恋花》:一个羁旅在外的游子在初春时节对家人的思念。
2.感受柳词俗韵
提问:柳永的词倾向于写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明确柳词较多写男女恋情、男女相思离别,倾向于描绘市民生活、世俗生活中的男女情感,具有市井情韵美。当代学者袁行霈说:“在宋代,柳永是真正走到市民中去的一位词人。”柳永的词比较接地气,受老百姓喜爱。
(三)讨论探究:体会柳词的铺叙婉曲美
柳永首创以赋写词,铺叙事件、场景从多方面铺展,描写景物、意象也从多层面展开。而且,柳词铺叙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曲笔铺叙,意象景物层层渲染,情感层层递进,事件场景跌宕起伏,情感含蓄深沉,表现出独特的婉约艺术。
教学的第三个语言活动环节是讨论探究,体会柳词独特的铺叙婉曲美。
1.了解铺叙笔法
引用清代词评论家周济的话“柳词总以平铺见长”,告诉学生“平铺”即铺叙,它原是《诗经》笔法:围绕一个中心,既可以是连续几个景物意象的铺写,也可以是连着几个事件场景的铺写。
2.讨论铺叙艺术
小组讨论:有人说,柳词平铺直叙、平淡直白;有人说,柳词委婉曲折、精妙隽秀。你赞同哪一看法?请结合诗句从写景、叙事两个方面具体评析。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与文本、同学、老师对话,让不同的看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进而深入理解柳词的铺叙艺术。
柳词铺写景物意象层层渲染,情感层层加深递进,将离别之情表现得无比深切浓烈;铺写事件场景,曲笔婉转,跌宕起伏,情感含蓄深沉,将离别之情表现得无比曲折委婉。清代评论家宋翔凤说:“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袁行霈说:“柳词的俚俗是一种精妙隽秀。”可见,柳词既有通俗、接地气的一面,又有典雅、隽秀的一面。
(四)个性赏读:体悟柳词浪子心怀
柳词的艺术共性非常清楚,音韵婉约,意境哀婉,铺叙婉曲,但是,每首词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作品,其文本表达有自己独特的抒情个性,学生作为读者也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的第四个语言活动环节是比较中进行个性化赏读,体悟柳词的情感意蕴。
1.求异比较鉴赏
引导学生比较三首词在思想情感方面的独特个性。提问:三首词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最打动你的是哪一首词、哪一句词?为什么?
问题一要求学生揣摩三首词细微的情感个性。《雨霖铃》是离别相思之愁,是清秋伤别愁;《甘草子》是闺中怀人之愁,是暮秋孤寂愁;《蝶恋花》是羁旅怀人之愁,是初春感伤愁,但愁得坚贞、执着。
问题二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根据已有的知识与体验,对同一首词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从另一角度体悟每首词独到的抒情艺术。
2.求同比较鉴赏
引导学生比较三首词在思想情感方面的共性特征。提问:如何理解“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一现象?
柳永词表现了平民百姓平平常常的情感,相思离恨、离愁别绪,表现了四处流浪的人们羁旅天涯的浪子心怀。
柳永的一生一直到50岁才释褐为官,50岁以前一直在浪迹天涯、四处漂泊,混迹于世俗生活中。市民生活、世人人情的真切体验,让他铸就了“低徊婉转、雅俗共赏”的婉约艺术。
三、教学反刍
群诗教学首先应该是诗词教学,旨在学习古诗词语言,重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言语的理解、感悟、鉴赏和评析能力。教学时,我们应该树立文体教学意识,根据体裁特征、作家个性和文本特性等文体倾向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同时,应该树立语文实践意识,通过设计具有古诗词特色的语言活动组织课堂教学,体现古诗词的音律节奏美、精练含蓄美、艺术特色美、情怀意境美等艺术特色。
这在上述教学设想与过程设计中已经作了具体阐述,但是,群诗教学又不只是古诗词教学,还应树立两个“群”意识。
(一)树立“群”训练的意识
以前一堂课只教学一首诗词,而现在一堂课要教学一群诗词,从篇到群,既是诗词数量在增加,也是训练密度在增强。在“群”中进行语言训练,用“群”来进行语言训练,是群教学的基本特征。
要明确“群”训练的对象。群诗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受到“群”训练,学生是“群”训练的主体,而教师是“群”训练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意义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群”训练。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只停留于对群诗的介绍,只注重展现教师才华,“群”训练的对象主客颠倒,是与群诗教学的理念相背离的。
要引导学生进入“群”训练。古诗词异彩纷呈,但学生如果不得其门而入,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要通过一定的环节引导学生进入“群”训练。比如要让学生想象柳词意境,学生的形象思维并非教师一说就会有序展开的,学生的语言想象能力也并非教师一说就能顺利调动起来的,这就需要教师铺设想象的路径,让学生从主人公、时节、景物、活动等方面展开想象的翅膀。只有这样,学生进入语言想象的“群”训练才会比较顺利。
(二)树立“群”思维的意识
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提升的过程。对于群诗教学来说,“群”训练的过程,就是“群”思维发展的过程。群诗往往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每首诗词都有其独特的文本个性,几首诗词又具有某些共性特征。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品味共性、鉴赏个性,在品味共性中发展求同思维,在鉴赏个性中发展求异思维。
要培养求同概括思维。要引导学生能够在几首诗词中探究共性,或者领会作家的艺术特征,或者体悟深刻的思想意蕴。从具体言语材料中抽象出共性特征,是归纳与概括的逻辑思维过程。比如上述“因声求气”“讨论探究”两个语言活动,一个在几首词的吟咏诵读中体会婉约音韵美,一个在几首词的比较探究中体会铺叙艺术,有利于培养求同概括思维。
要培养求异分析思维。要引导学生能够在同一作家、同一主题的作品中比较领会不同文本的言语个性,感受不同的思想情感,领会不同的艺术特色,体现学生对不同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与感悟。从具体言语材料中分析出个性特征,是分析与演绎的思维过程。比如上述“比较赏读”语言活动,要求学生评析三首婉约词不同的思想情感倾向,让学生体悟《雨霖铃》的离别清秋愁、《甘草子》的暮秋孤寂愁以及《蝶戀花》的初春坚贞愁,体会不同的婉约韵味,并选择最打动人心的一首词、一句词进行个性化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