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尚春
摘 要:基于活动的古代诗歌群诗阅读教学,是全新的教学实践活动,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教学中,教师须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使学习真正发生,须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并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还须具有课程意识。
关键词:诗歌教学;群诗教学;李清照词
在一次主题为“古代诗歌群诗阅读教学”的教研活动中,我校宋晓英老师以“半瓣花上说人情”为题上了一堂研讨课。在教学中,宋老师以李清照不同时期的六首词(《点绛唇·蹴罢秋千》《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减字花木兰·卖花担上》《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为教学内容,以“以花喻人”的手法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并开展一系列活动。这节课宋老师主要设计了如下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火眼金睛来排序”。宋老师把六首词全部打乱,让学生根据词的内容判断它们分别写于李清照的什么时期,再按时间先后排序。这个过程因为学生课前已经做好了预学,所以难度不大,且能说出相应的依据。
第二个活动是“以花喻人别样多”。宋老师先以《点绛唇》为例,指出这首词中“以花喻人”的具体方法是比拟(用“花瘦”比拟“纤弱的女子”),并和学生一起找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又以《一剪梅》为示范,指出“以花喻人”的具体方法是象征,并通过朗读感受这种方法的形象之处。接着,让学生讨论,试着说说其余四首词“以花喻人”的具体方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学生因为老师的示范,较为容易地指出“以花喻人”的方法还有托物言志、对比等,个别难以指出的,宋老师通过适当引导也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最后,宋老师对“以花喻人”的方法作了小结。
第三个活动是“牛刀小试花喻人”。宋老师让学生运用“以花喻人”的方法,在不严格要求格律的情况下,选取一种花仿写出李清照晚年生活情境。因为有了前面的活动热身,学生思维已经打开,学生写作还算顺利。学生成果丰富,其中一学生是这样写的:花谢花飞满天/红消香断谁怜/堪折一支归/堆积落红一地/无雨/无语/凭栏倚窗独思。
从整个课堂达成的效果看,活动设计是成功的,这堂群诗阅读教学课是高效的,并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基于“活动”的“群诗阅读教学”,须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使学习真正发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主要表现在课外和课内。“群诗阅读教学”因为在數量上比单篇阅读量大,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外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预学。这个预学的过程是学生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自主阅读的过程,更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活动占据了课堂较多的时间,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思考的地方。浙江省特级教师彭玉华认为:好的课堂活动应立足语文,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着眼活动,活动充分展开的过程就是教学不断深入的过程。[1]宋老师的教学,整节课循序渐进,并让学生依据李清照词的特点诵读理解,在活动中使课堂不断深入。宋老师在课前布置了任务,学生有充分的属于自己的时间进行预学,为课堂教学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教学中,三个活动既活跃了气氛,也不断推进了教学进程,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学习、思考,有了真实的收获。
启示二:基于“活动”的“群诗阅读教学”,须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并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篇诗歌教学方式,不适合大容量课堂,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群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要给予学生阅读、思考、分享、交流、研讨、辩论的时间,使学生从单维单向的“传递一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多维多向互动交往的“聚合一辐射”式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设置18个任务群,以期改变单篇教学的模式,改变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少的现状。“古代诗歌群诗阅读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没有现成的模式。教师必须通过设计一些高效的问题、提供一些问题支架,为学生提供学习帮助。《课标》在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教学提示中指出:“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为主”,“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如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在学习活动中相机进行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等”。宋老师在教学中改变了过去对每首词一一解释的教法,对李清照词“以花喻人”方法运用的鉴赏也只示范了两首,其余由学生讨论得出。学生活动时,教师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要提供支架,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在这节课中,宋老师提供了每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学者苏涵对李清照词中的“花”的解析等,便于学生深读理解。这样的“群诗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样式,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了。
启示三:基于“活动”的“群诗阅读教学”,须有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主要包括学生意识、资源意识、生成意识和过程意识等。基于课程意识的“群诗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考虑“教什么”“为什么而教”,要想到什么样的议题或主题最值得探究等。为此,教师要在课前搜集一些课程资源,再依据“教什么”去挑选、重组这些资源,即要“聚篇为类”。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学生需要什么,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基础。在探究过程中,预设少了,生成的教学内容就多了。在上述这堂课中,宋老师的课程意识强,她明确自己要教“以花喻人”的手法并学以致用,所以将清照少女时候的活泼羞赧、少妇时的幸福自信、再嫁婚变后的相思孤苦、老年时的孤苦凄凉,与诗句及诗句中的“花”的意象紧紧结合,将李清照写花的词按照她生活的不同时期聚合成课程资源,再设计三个活动达成教学目标。良好的课堂效果基于教师的课程意识。
总之,基于“活动”的古代诗歌“群诗阅读教学”,是全新的教学实践活动,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它改变的不仅是学生阅读的方式,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教师从不同的维度对广博的诗歌文本进行整合,是群诗阅读教学的关键。除此之外,群诗阅读教学要始终把学生的理解放在第一位,教师的理解不能代替学生的理解,教师要通过设计合理的活动,提供阅读的策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掌握相关知识。首都师范大学蔡可教授指出,课程标准不是静态的规定,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知识学习与过程的关联,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主动运用技能的动态活动过程。他认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针对学科重要知识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这样才能防止学生最终获得的知识不系统、无法迁移现象的产生。简单的线性知识连接或碎片化应用并不能生成能力,也很难让学生具备真正的素养”[2]这里,蔡可教授同样强调了“动态活动”“创设情境”等“活动”的重要性,其目的就是防止学生获得的知识碎片化或简单线性化。
参考文献:
[1]彭玉华.智慧语文课堂[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75.
[2]蔡可.课程观察[OE/BL].(2018-02-07)[2018-12-31].http://www.jyb.cn/zgjsb/201802/t20180207_970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