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能力培养:“学”“会”“用”的投机取“巧”

2019-03-20 12:28方丽
教师·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鸦片战争实践能力

方丽

摘 要:“学”是了解教学的知识体系和关键内容,能做到深入和灵活;“会”是指融会贯通,能学到新技能并发展新技能;“用”是指知识的运用,能抓住不同的情境,整合知识和技能,解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如何才能使三者达到有机融合,使“学”“会”“用”三者融为一体?关键在于“巧”设教学机缘。文章以《鸦片战争》为例,提出巧设“新”“趣”“辅”“精”四个教学要点,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和实践运用的巧妙融合,不着痕迹地培养学生学科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鸦片战争;实践能力

笔者曾经观摩了两堂《鸦片战争》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运用希沃同屏技术,引用了大量的课外知识,引入精心剪辑的视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设计了导学案和课内学习任务单……

课堂任务充足,似乎学生已经成为课堂的主人了?

但仔细考量这两堂课,又让我们听课的教师产生了以下的疑问:①课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真的符合学情?②学生真的获得了相应的学习技能并且能夠灵活运用了吗?③如此多的活动加问题的串联,学生真正思考过相应的内容吗?④各种现代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吗?⑤如此多的各种形式的练习,真的能够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目的吗?

浓缩为一个教学问题:短短的一堂课,如何让学生在经历“学习—学会—运用”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习的被动者向主动者转化,从而提升实践能力?

笔者认为,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要真正做到“学”“会”“用”的巧妙融合,以培养学生学科实践能力;应着手“巧”字,从“新”“趣”“辅”“精”四个层面出发,处理好“学”“会”“用”三者关系。

一、“学”“会”“用”“巧”的含义与关系

“学”是指系统听课,了解教学的知识体系和关键内容,通常应清楚“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等基本问题和要求,借以明了学习目标和核心知识。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本课的学习,要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对中国近代的巨大影响,帮助他们把握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线索。

“会”是层层深入的结合。本研究取其动词的三个含义:懂得,体力和智能上能做什么,领悟、领会。结合研究的内容阐述,即学生懂得《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并能够结合材料运用分析、综合等能力解决理解性的或辨析的问题,同时能够深入领会“鸦片战争”对于中国近代史的重大意义,能够从广义上的联系上来深入理解其意义。

“用”是多方法的聚会。本研究取三种含义:使用、可施行,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行事、行动。结合研究的内容阐述,即学生能够使用现有的学习方法,去获得《鸦片战争》教学所需要传授的知识或者能力,能够结合《鸦片战争》习得的东西,运用于解决新的问题,最终能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能策划新的学习行动,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

“巧”不是偶然,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看待“巧”:①巧是一种高明的技艺;②巧是极灵活运用的心思;③巧是美丽和精妙的艺术结合。结合研究内容阐述,即师生双方运用高明的方法来一步步解构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智慧,从而达到教与学精妙结合的境界。

二、课堂取“巧”与“学”“会”“用”的策略

(一)要巧设“新”意,以新促学,新中学会

巧设“新”意,一方面通过“新”让学生有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新”让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如何做到“推陈出新”“破旧立新”“别出心裁”呢?结合案例一《鸦片战争》教学来进行研究。

案例一:《鸦片战争》(起因)

教师:请同学们看图片中的花和果实,你能说一说对它的印象吗?

学生:一种美丽的花儿,红白相间,还有黄色花蕊……

教师:但就是这样的一种花,引发了一场改变中国百年历史的战争,为什么它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呢?

学生1:因为这种花的果实提炼的就是毒品,外国人要把毒品卖给中国人,中国人不让他们卖,于是就打仗了。

教师:这位同学说得很直白,那么我们来更深层次地探讨花所引起的战争。请同学们参照老师出示的视频,读课文的相应内容,并讨论完成表格。

教师出示表格一:鸦片的危害、英国输入鸦片的原因、林则徐禁烟的原因,让学生讨论填写并交流。

教学实录中以下方面体现出了新巧:

以对比导入的方法来推陈出新,讨论英国输入鸦片的罪恶。通过图片对比、视频展示,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激发起来了,然后教师顺势提出了花引发战争的原因探究,并且用表格的形式,将复杂的原因变得有条理。

丰富资料表格对比来旧识新教。引入英国在鸦片输入前后在我国的贸易数据、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出鸦片逐年增长的数据、那些年中鸦片吸食人数和清政府白银流失量的对比数据,以及鸦片的巨大危害和禁烟的必要性。所选择的资料都是紧扣教学内容,通过一些已知的旧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从而让学生获得新感悟。

直接以学生探究来开展导入环节,属于别出心裁。这堂课,开始就进入材料分析,因为许多学生都比较熟悉中国近代史,所以教师按部就班地上下去,学生反而厌烦。教师直接让学生掌握材料进行探究,得出更深层的结论,反而能让学生一开始就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二)要巧获“趣”味,以趣入学,会而能用

如何巧设趣味,让学生们通过有趣的技巧,来深化技能学习呢?现结合案例二《鸦片战争》过程篇,进行简要分析。

案例二《鸦片战争》(过程)

师:鸦片战争的过程内容比较庞杂,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浏览,然后请大家在小组中以说故事的形式,来说一说鸦片战争的过程。

学生纷纷在小组中说鸦片战争。

师:现在我们进行鸦片战争过程宣讲活动,请一、二大组推出一位宣讲员,三、四两组的也推出一位宣讲员,看哪一位宣讲员说得更生动而全面。

生1和生2分别代表所在小组进行宣讲。

师:请相关的同学评价,你认为哪位同学讲得更好?为什么?

同学们纷纷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对于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学生们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

在案例二中,采用的就是讲故事的方式,把比较单调的鸦片战争的过程,用学生上台讲故事的形式展示出来,而且请下面的同学进行评价,这样就把故事中漏掉的、讲错的内容在评价过程中纠正过来。而学生通过这样的语言思维的参与,对鸦片战争的过程就有了立体化的认识。

因此,教师引进多种教学的技巧来展示历史内容,就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化被动的知识掌握为主动的知识改编和传输,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从而爱上历史与社会的学习。

(三)要巧设“辅”线,以辅带路,活中会用

教学的辅助手段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辅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更具整体性,使文字、图片、实物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能够立体化地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辅助手段,能够更直观生动地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并运用到进一步的学习中去。以案例三为例,进行分析。

案例三:《鸦片战争》(结局)

教师:中英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是守护正义、抵抗侵略者的中华民族失败,野蛮侵略、残暴劫掠者获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结局呢?

学生组内讨论,但并不深刻。

教师出具相关的视频,请学生们从英国和清政府的对比出发,进行分析。

学生填写表格“鸦片战争的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教师用希沃同屏技术进行直播,并进行相应的修改。

在本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并未得出深刻原因的情况下,教师出示了英国和清政府的相关视频,根据视频上的内容,请学生们再次分析主客观原因。同时在学生回答时,又进行了同屏直播,这样学生对于原因探究,就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在实例的基础上,经过个人思考、合作探究、大班展示的过程,进一步深化而得。

(四)要巧構“精”细,简而达精,精简结合

熟读课程标准,了解最新的学习需要,是教师的基础素养。但具体到了每一堂课,则要求结合实际内容进行精简。

案例四:《鸦片战争》(影响和启示)

教师: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近代史的开端?

学生小组讨论,但没有明确结果。

教师:老师出示四大填写题,请同学们按自己理解填写。

然后教师出示了中国社会的四大变化的填空题,请学生自主填写。

学生填写完了以后,教师请学生用同屏技术展示,并对四大变化的答案进行了讨论和统一,最后得出了四大变化的原因。

如何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地理解鸦片战争对于近代史的影响?这是一个难题。案例四中,如何把四大变化呈现给学生呢?教师采用的是填写的方式,但给了学生自主权,学生可以自主填写,而教师利用同屏技术进行分析纠正。学生通过自己答案和教师答案的对比及相应的分析,可以既简又精地掌握四大变化的关键词。教师将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用精简的语言简单化,用对比的方式明确化,从而起到化繁为简、明快通达的效果。

教师要勇于探索学生的学法,努力运用各种方法设“巧”来铺设学习道路,让历史与社会课堂抓“新”、有“趣”、用“辅”、“精”细,尝试多角度探究当前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通过观察、体验、感悟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逐步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逐步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洪松.初中历史教学方式方法试析[J].数码设计(下旬刊),2018(11):64.

[2]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与社会鸦片战争实践能力
THE DRUG WAR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基于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有效性教学方法浅析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及其对国防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