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了解、理解到化解

2019-03-20 12:28张彦媛
教师·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教育目的了解理解

张彦媛

摘 要:高中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阶段。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尤其对班主任来说,其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力量,如果学生问题得不到实效性的解决,将会对整个班级的建设造成影响,增加德育工作的难度。文章从案例分析入手,分析学生问题的本质,从容提出班主任必须合理通过沟通手段从本质上解决学生问题,有的放矢,从而提升德育的质量,促进构建和谐集体。

关键词:案例;沟通;理解;了解;教育目的

在高中德育工作中,教师要想切实提高工作实效性,就应将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结合,有的放矢,不以偏概全。对每个学生都要有很全面的了解,从而进一步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求,提升学生对高中德育的认同感,顺利解决学生问题,强化德育质量。本文将用案例分析法阐述解决学生问题的实效方法。

一、案例的提出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又称个案研究法,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逐渐发展为今天的案例分析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对单一对象进行分析,得出事物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的方法。

案例一:近阶段,班级总有一些学生以讨论问题为借口,在晚自修期间讲话,班级晚自修纪律不佳,讲话的人较多。因此班委以及班主任协商修改并制定了班级规章制度:晚自修期间严禁讲话。班主任将晚自修制度和处罚的方式及时通知了各位家长和学生。班主任多次强调,并安排了班干部值班管理,每天记录下讲话名单,达到次数之后实行通校处理。一个月下来,晚自修纪律有了明显好转。但小王同学讲话次数较多,按照规章制度需要通校处理。周二早上班主任趁着早自修期间通知小王,想和小王聊聊最近的表现情况,小王言辞激烈,大声吼叫,对班主任态度恶劣。班主任见其情绪激烈,让小王先到班主任办公室冷静后再谈,到了办公室以后小王依旧态度恶劣,大声吼叫。班主任只能告知家长小王的表现,说明事情原委,告知通校处理的决定,希望家长配合。但是家長拒绝配合,不愿意小王通校,指责班主任对小王有意见。班主任对家长该解释的都解释了,但是毫无作用。面对这种现象,班主任该怎么处理?

案例二:高二下学期,班级学生小李屡次以锻炼身体为由,缺席文化课和美术课,作为班主任,我向他明确了旷课对于学生的影响,并将此事件告知家长。经过教育之后,小李在一段时间之内有所改进,上课旷课现象大大减少,但是上课迟到现象总是出现,而且屡教不改,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大影响了课堂的纪律和学习效率。作为班主任,我该怎么办?

案例三:近期,班级中有四位学生经常迟到,班主任已经提醒过多次但收效甚微。某日,这四位学生又迟到了,班主任罚他们打扫教室卫生一个月。第二天,三位学生都拿起工具开始干活,而有一位就是不动,班主任几次催促仍然无动于衷,场面十分尴尬。请问班主任该怎么办?

三则案例有共通之处,可以一并讨论。

二、案例分析

(一)写在案例分析前

首先,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已在原文中画线标注。在解决所有的案例之前,有三点是每个班主任都应该努力去做到的。第一,班主任不是一个班级的控制者,不能认为班主任就可以在班级随意发号施令,制定任何满足自己意愿的规章制度。班主任跟学生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亦师亦友。班主任是一个帮助学生成长的导师,不仅在学业上,更要在学生的心智上、思想上有引领和启迪的作用。尤其是高中的学生,发号施令对其完全没有作用,班主任要做的是让学生心服口服,“得人心”是最重要的。第二,班主任要本着对学生的爱做一个有心人。爱指的是对学生的关爱,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仔细观察学生的行为,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学业成绩及习惯、性格、喜好。这并不是通过当面叫过来一问一答能解决的,而是在平时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观察、思考、总结得出。所以班主任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从细节中去发现学生的优缺点。第三,要站在一个师长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不要针锋相对。学生大都是未成年人,教师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并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发现错误、反省错误、纠正错误,这才是一个班主任的能力所在。

(二)性质分析

基于以上三点不难发现这几个案例的性质很难一概而论。在第一则案例中,小王对老师大喊大叫,在办公室也是非常嚣张。这个性质从表面看完全可以说是目无尊长,毫无教养。家长也对班规不配合。如果按照这样的定性,学校完全可以从重从严处罚,以示权威,让班级的学生也知道目无尊长、不守班规的后果。但是,是否问题就这样得到解决了?是否小王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心服口服?以后的日子是否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是否家长就明白了班主任的苦心,认同处理?是否班级的其他学生都认可了这样的处理?如果不是,那么这个德育的工作从表面看是完胜,但实质却是完全的失败。第二则中的小李也是目无规矩。对于老师的指责教育是虚心接受,屡教不改。第三则的一位学生死活不服从管理,场面尴尬。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风吹沙子的比喻来阐述教育的目的:风吹过沙漠的沙,沙子的位置就改变,这里是结果,是影响,而不是终结。(杜威,1990)惩罚一直以来都是手段,不是目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呢?我们可以认真思考这三则案例背后隐藏的真实原因,从本质上研究问题。

(三)根本原因分析及对策

三则案例最本质的原因是这个班主任对学生非常不了解,导致沟通不到位。班主任处理学生问题,其实是在处理人的问题。人是什么?人是具有不同思想、不同理念、不同观念的。那么高中学生是什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而少年、青年初期尊重的需要日益明显。青少年是一群正在形成自己“三观”、极度需要得到认可的存在叛逆的人群。如果用僵硬的条条框框去解决所有的问题,最终肯定是惨淡收场。因此,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才能避免很多问题的发生。

这三则案例在真实生活中,完全可以在问题的初级阶段就得以疏导处理。首先小王这个学生,从案例看是一个性格十分暴躁的人,对于硬性管理绝不屈服。从事情发展后期看,家长也是不轻易“屈服”的人,说明小王整个家庭的教育观就是硬碰硬,不轻易服从,不讲道理,就看气势。对于这样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应该以柔克刚,找他谈话沟通,可以进行几轮的沟通,循序渐进。第二则案例中的小李,不温不火,却屡教不改。生活中应该是个滑头,爱找各种理由,可能非常擅长撒谎。就算被班主任逮到,也是嬉皮笑脸搪塞过去。对这样的学生要板起脸来立规矩,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第三位学生是一名很要面子的学生。自班主任在全班下达处罚令后,他碍于脸面,觉得这样认输太丢脸,所以决定反抗,让班主任下不来台,在班级同学面前也好长长威风。对于这样的学生,班主任要放低身段,给他面子,然后私下再认真沟通。当他在众人面前发现教师给他面子后,他就会放松戒备心理。这时教师的话他就比较容易听进去。而在其他同学眼里,班主任更加是个讲道理、明事理的人,不会因为小事跟学生过不去,很有气量和涵养,这会让班主任更得人心。

三、案例的延伸

首先,在案例对策中,反复强调“沟通”两个字。但沟通不是聊天,班主任跟学生的沟通,第一步,要建立在对学生的了解上,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交流,是要讲求方法的。高中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偏差表现,比如案例里学生表现出来的敌视、逆反情绪。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班主任一定要运用倾听的技术让学生有充分表述、宣泄的机会,然后再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去辨别对错,而是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第二步,在引导过程中,跟学生的沟通要“共情”。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也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体会他的心情、他的想法,并对他的做法表示理解。比如在第三则案例中尝试沟通:“我知道你对老师的处罚不认可,觉得我做得不对,是吗?我自己也认为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处理办法,万不得已。但你们就是要迟到,你换作我,你会怎么样呢?”该学生这下一定会把对抗的心放下来,接下去就可以开始沟通了。第三步,在沟通问题的时候忌讳用“对错”去衡量。世界上很多事情根本没有对错。只用对错去说事是非常简单粗暴、不得人心的。

其次,班主任在解决问题时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处罚是手段,永远不是目的。教育才是我们的目的。此外,就算处罚,其手段也是要有梯度的。从批评、沟通,到跟家长联系、沟通,再沟通,最后才是处罚具体实施。前期没有沟通好直接处罚易导致事态升级。

最后,从班主任这个角度来讲,要尽量避免很多学生冲突或者问题的产生,做到正确合理沟通,也要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对自己严格要求。万事不要总去想学生怎么糟糕,多想想自己怎么去改进教育方法。同时多体会,多观察,多反思,多总结,在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談吐、道德修养。唯有以德服人,无形中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才有助于班级和谐、学生融洽、师生和乐。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一定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心愿,也是核心素养的基本需求。

四、结语

班主任工作非常细碎但也非常重要,他们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导师,是启迪者,是引导人,是德育的核心力量,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推动力。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而只有当这种爱是发自内心、无私的爱时,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希望班主任都能够由了解、理解学生做起,合理沟通,顺利解决学生问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提升德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孙义农.高中生心理辅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1.

[3]韩传信,段多梅.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实践方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5(2):88-91.

[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教育目的了解理解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浅谈如何与中职学生做朋友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好老师就该关爱学生
以家访提升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