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应用比较法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提出提炼地理教学比较因素、创新地理教学比较方法、关注地理教学比较问题等措施,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深化旧知收获新知,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培养地理意识,构建更为完善的地理知识框架体系。
【关键词】高中地理 比较法 高效课堂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B-0117-0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地理课程新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众多地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导和引领。而随着教师的不断探索,比较法因其简便、直观、高效、框架性强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比较法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在深化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收获新的知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培养自身的地理意识,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框架体系。本文从以下方面探索应用比较法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
一、提炼地理教学比较因素
(一)比较概念,理解内涵本质。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概念需要学生去理解和识记,而传统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填鸭式”地向学生进行灌输,学生机械地进行死记硬背,这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比较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掘概念的本质内涵,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知识沉淀。
例如,高中地理教材涉及一部分天体知识,其中恒星和行星的概念是学生十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没有让学生反复地记忆概念,而是引导学生对这一组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异同。在对比中,学生逐渐归纳出恒星的特点是发光发热,太阳就是很典型的一颗恒星,像地球这样围绕恒星运动的星体就是行星,行星本身不会释放热能,但是会进行公转和自转运动。在两者的联系上,学生发现,行星自转的方向与公转的方向是一致的。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两个概念中的核心点,并在挖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和理解,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进度。
通过概念比较,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的“点”,形成对概念的解剖和重组,并在脑海中架构出相应的知识体系,让相关联的概念之间真正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推动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比较图形,发展抽象思维。会看图是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地理课程有大量的信息,都是通过图片或者图形的方式进行传递和表达,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图片内容,对具象的图片进行抽象转化,培养自身的地理思维。
例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工业的区位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节内容,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没有直接对区位因素进行分析,而是先给学生看辽宁鞍山钢铁厂和上海宝山钢铁厂所在地的地理图片,让学生分析这两个钢铁厂图片的异同。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发现,两个钢铁厂的位置都距离水源较近,有丰富的水资源可以利用;有的学生发现这两个钢铁厂都有主干道路通过或相连,交通十分发达,便于钢铁这种大宗货物的运输。在对比观察的过程中,学生自觉地就把地理图像转化为“交通”“水资源”等抽象的区位因素,不但提升了概括能力,也培养了抽象思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还没有正式接触区位因素时,就对区位因素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等教师开始教学课堂内容以后,就更容易理解课堂内容并活学活用所学知识。
显然,对地理图形进行比较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找到图形所潜藏的抽象信息,从而将其提炼、转化和归纳为对应的地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养成地理的思维习惯,培养了对地理图形的解读能力,提升了课堂效率。
二、创新地理教学比较方法
(一)专题式比较,系统化。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多较为细碎,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以能够游刃有余地转化和应用地理知识,达到地理教学的真正目的。在实际教学中,专题比较法就是一种很好的知识拼接手段。
例如,“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和“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两个章节在内容上有许多的相似点,在完成两个章节的教学后,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系统化地总结知识,笔者让学生对这两个章节进行专题式的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列举了农业和工业的主要地域类型,在对比图中,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为主的地域类型”“畜牧业为主的地域类型”等,工业地域类型主要包括“市场导向型”“原料导向型”“动力导向型”等,在分析成因的对比中,学生发现对地域类型的影响上,“气候”“交通”“能源”等都是两者共同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这些因素的不同,就导致了地域类型的不同。显然,经过专题式的比较,学生对这两个章节知识的构成有了很好的掌握,在对比中也对这两个地域的形成有了深刻的理解。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比较法进行有机创新,除了对具体知识点进行一对一的横向对比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对比,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垂直的知识框架体系,促进学生深化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应用型比较,实践化。中国传统教育讲究“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在地理这样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中,教师更要注重知识的应用性,让学生在融会贯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性地采取应用型比较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比较知识。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工业区位因素”的相关教学中,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间的联系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模块,如果学生只是单纯掌握了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却不知道如何把知识与工业地域环境相联系,那教学就变成了纸上谈兵。因此,在教学过程完成后,笔者让学生探究两个案例——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和我国的东北工业基地,对它们的区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中,学生发现,两者都是传统的工业区,主要生产钢铁,因此工业区地理位置的选择,主要都是以靠近原料和能源产区为主。而两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落,很大原因是因为技术的升级换代对老工业基地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两个工业基地的环境污染严重,在技术升级中又没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因此逐渐衰落。在这样的一个以知识应用为基础的因素比较中,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深化了对各个因素的理解,而在对比中又逐步构建起了相应的知识网络,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显然,通过应用比较法,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实践层面的梳理和整合,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在日后实际需要应用知识时,就能以模块化的形式从已建立的知识框架中进行抽取,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地理教学比较问题
(一)整合归纳,内化认知。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这不单单体现在知识的理解上,更体现在知识的梳理和归纳上,教师如果能够在实际教学中穿插比较法对知识进行整合,必然能够帮助学生深化认知,加强理解。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北美洲温带气候环境”时,学生对于这一板块不是特别熟悉,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时无法上手。这时,考虑到北美洲和亚洲的温带气候环境比较一致,笔者就先从回顾“亚洲的气候环境”开始,进行课堂引入,让学生描述亚洲的气候环境,并找出成因,以之与北美洲的气候环境进行对比,最终推论出北美洲的气候环境特征。在经过讨论后,学生从“海陆位置”“洋流”“大气流”等多个角度开展了两个大洲的分析,认识到亚洲和北美洲温带基本处在同一个纬度范围内,所以整体上表现出相似的气候特征,但由于海陆位置的分布不同,两者气候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不但掌握了“北美洲温带气候环境”的具体特征,还和亚洲温带气候形成了整合对比,归纳了两者的异同,深化了自身对温带气候的认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比较法这一手段外,更要对比较的“问题”保持足够的关注和反思,只有“问题”能够切实帮助学生归纳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法的教学优势。
(二)综合推进,升华意识。比较的核心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把不同的教学内容相互串联钩稽,形成教学上的综合推进,必然能够升华学生的知识意识,打造更高效的地理课堂。
例如,在高中地理中“气压带和风带”是比较基础的教学章节,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重要的是讓学生能够把气压带和风带之间的关联建立起来。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气压带和风带各有几个?”“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学生在拿到问题后,马上根据问题的指引对课本开始学习和探究,并把两者间的不同一一进行比较,对高低气压带季节性移动所导致的风带变化,形成了较好的理解与掌握。通过这样的比较过程,学生把气压带和风带综合起来进行理解,形成了更加系统的地理知识系统,进一步升华了知识点。
显然,在实际教学中把比较的内容看成综合的整体而非独立的个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整合理解知识,这对于地理中许多相互关联的因素来说有着十分显著的教学意义。
高中地理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既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创新组合教学资源,最终打造更加高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唐志欣.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
[2]徐文莉.无与伦“比”一“较”高下——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24)
[3]李居涛.巧用对比,拨开地理迷雾——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灵活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4)
[4]薛美云,朱雪梅,李鑫林.课堂教学中地理比较法的应用策略——以“认识区域”为课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9)
【作者简介】林世润(1981— ),男,北流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