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红生
【摘 要】本文分析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边缘化、教學模式单一、实践性薄弱等问题,提出合理安排学科结构、优化课程设计、实施分层次教学、多元化课后练习以及强化实训等对策,以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B-0015-02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集系统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高中课程设置的重要构成单元。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加上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将信息技术课程置于边缘化地位,将重心倾向于应试科目,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无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优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完善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课题。
一、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凸显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边缘化地位明显。目前大部分地区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并未纳入高考范围,学校和教师相对重视高考的主要科目,将信息技术课程视为“副科”,安排的信息技术课课时和上机操作时间较少,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处于边缘化地位。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积极性,课堂授课仅当完成教学任务,违背了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初衷,难以发挥其原有的教学意义。除此之外,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繁重,学习时间较为紧迫,都将目光聚焦于高考科目中,无暇顾及信息技术课程,对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由此可见,在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下,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并未从根本上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只是应付式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制约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完善和进步。
(二)教学方式单一,创新不足。在新课改的影响下,高中教育信息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日趋丰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和刻板,创新程度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灌输式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只关注考试知识点,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只重视知识灌输,形成了单向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较低,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二是课堂同质化严重,教师在长期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框架结构,长期沿用和照搬以往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据现实需求来变换和更新教学设计,导致教学方式守旧和同质化,缺乏创新元素;三是任务式课堂教学,受课堂时长的制约,部分教师为及时完成教学任务和讲解更多的教学内容,而尽可能多地讲解知识内容,忽视了教学的实际效果,课堂相对枯燥沉闷。
(三)重理论轻实践,操作能力薄弱。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需要通过上机实践操作才能理解信息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而部分学校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列为重点,主要进行理论授课和知识讲解,实践操作教学时间相对较少,学生往往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理论知识,上机操作实践能力较低,理论和实际相脱节。在实际应用中,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生对其了解程度较低,且教师对学生上机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学仅停留于理论层面,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为薄弱,在上机操作环节无法实现自主学习,最终不但学生对实践课程产生抵触情绪、无法在上机课堂中投入主要精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教学资源。
二、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重视度,合理安排学科结构。高中课程安排相对紧凑,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学校和教师需要从根本上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优化信息技术与高考科目的课程安排,合理分配各科的教学时间。对于学校而言,在课程设置上应进行科学的课时安排,确保每周至少一节信息技术课,为保质保量完成教学计划提供保障;对于教师而言,应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合理调整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优化教学内容设计,认真备课,善于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扩大知识共享范围,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方式。此外,由于高中教师和学生面临着较重的升学压力,在课程安排上应充分考虑各学科的时间搭配,既要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时长,又要尽量不占用其他学科的课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学,优化课程设计。新课程改革赋予了信息技术教学新的内涵,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模式,针对高中学生的具体学情,适当进行课堂设计,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具体来说:第一,改变灌输式教学传统,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建立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二,坚持与时俱进,适当引入新的教学元素,丰富课堂教学方法,适当变换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第三,教学生活化,将生活中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拓展教学资源,避免教学与生活相脱节。
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解生活中常用的电子设备案例,以手机通话为例,学生虽然常用手机进行通话,但大部分不了解手机的工作原理,教师可对手机系统进行分析:手机是通过 ETACS 系统、GSM 系统信道发射和接收信号,通过基站进行信号中转,连接至对方的手机,并进行语音转换,使得不同空间的双方可以进行语音通话。通过实例讲解的方式,突破单一化教学方式的限制,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性,使学生能够了解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常识,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三)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教师可以在开课之前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分析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根据基础能力的高低对学生进行分组,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归入同一个组内,把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划入另一个组,针对计算机基础不同的学生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对计算机操作接触较少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教学指导,强化其信息技术基础能力,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班级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例如教学“Flash 动画制作”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全体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了解 Flash 动画的具体制作方法,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制作主题动画,以小影片的形式进行课堂展示,供全班学生欣赏,使其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能够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动画制作知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多加引导,使其掌握 Flash 的基本功能、了解基本的动画制作方式,并布置简易的动画设计作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克服能力差异带来的自卑心理,进而提升信息技术水平。通过分层教学方式,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进行课堂设计,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建立合作式的教学模式,缩小班级内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推动班级学生共同进步。
(四)多元化课后练习,强化学习动力。现阶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重视度不足,教材和课后练习的关联度较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进一步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取教学效果反馈,教师可在课后布置相应的作业,即设置多元化的作业结构,除了布置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常规题型之外,还要适当布置部分实操类题目。例如,教师选取适合的题材,要求学生运用 Excel 表格对全班的考试成绩进行排序和计算班级平均分,并运用分组汇总或者数据透视图的方式直观地展示数据、运用百分比饼状图分析及格人数所占比重、利用折线图分析变化趋势、使用计算机进行个人名片设计等,最后通过 PPT 进行汇报展示并选出优秀的作品。通过将实际问题与计算机实践知识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强化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思考,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一边动手一边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探究精神,奠定其信息技术学习基础。除此之外,学校和教师可以适当开展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比赛,融入趣味性、竞争性教学元素,提供信息技术应用实践平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掘新内容,拓展信息技术的维度。
(五)实践教学,提高操作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课程的实用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操能力,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检验和巩固理论知识,深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促使其掌握基础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理论进行计算机实际操练,比如运用绘聲绘影软件制作微视频、运用 Excel 进行基本的数据处理、指导学生编写简单的代码等,在实践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并使其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求知欲;又如,教师可以选取部分科技发明成果,向学生展示和讲解其原理和使用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想象力进行科技创造,发明简单实用或者趣味性的事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虽然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程度逐渐提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面临一定的困境。教师需要提高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度,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优化课程设计,强化教学的实践性,在增强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学综合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 燕.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优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
[2]梁 宏.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J].科技资讯,2018(33)
[3]金 娉.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7(5)
[4]王海军.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3)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