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农村学校的困境与突围①

2019-03-18 16:54杨朝晖
中小学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行动研究农村教育农村学校

杨朝晖

摘要当前农村学校正遭遇多重发展压力,如肩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双重任务,面临难以逾越的价值冲突与生存困顿,承担“控辍保学”“扶贫攻坚”等多种社会重任等。在此背景下,农村学校需重新思考自身责任与定位,走自救自强发展之路,走多元扬长发展之路,走绿色生态大教育之路。建议农村学校聚焦学校发展内生力建设、学校课程建设、学生校园生活建设三大关键领域开展行动研究,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撤点并校;“控辍保学”;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02-0009-03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村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变迁。进入21世纪以来,在城镇化浪潮的推动下,伴随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撤点并校,“乡弱”“村空”以及农村学生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等一系列问题陆续出现,农村学校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农村学校如何重新思考自身责任与定位,主动探索出适应中国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新模式、新路径,在振兴乡村事业中发挥自身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笔者结合近几年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能为改进农村学校现状提供启发和借鉴。

一、观察:农村学校面临多重压力下的生存困境

笔者曾于2016~2018年连续三年担任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项目主持人,以及2017~2019年北京市教委专项“北京市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研究项目”(简称“春雨计划”)主持人,得以有更多机会到很多农村学校深入走访调研。就笔者所见所闻,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学校在发展中至少面临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

其一,肩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双重任务。我国“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后,多数农村中心学校成为寄宿制学校,相较于一般学校,这些学校要在营造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以及看护学生、分担家庭教育压力方面付出更多精力。然而面对这些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国家政策支持、经费投入和人员编制等方面,并没有得到更多关照和倾斜,导致其日常管理不堪重负。

其二,面临难以逾越的价值冲突与生存困顿。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导向的教育,所选用的教材及课程设置都缺少对农村具体情境和特殊需求的关照。在这样的价值导向中,无论是地方管理部门,还是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將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标准,校长、教师们以“能把孩子送出大山”为使命,家长则以孩子“能否走出去”作为衡量其上学成败的标准。因此,农村学校在知识资源上是输入型的,在人才产出上则是输出型的。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农村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和家长,他们常常处于无望和矛盾之中,自尊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挫伤,自我效能感很低。

其三,承担“控辍保学”“扶贫攻坚”等多种社会重任。当前,农村社会阶梯式的人口流动不仅加重了农村家庭教育负担,而且助推了一些农村家庭的贫困化问题,导致学生辍学现象加剧,“控辍保学”成为很多农村学校难为又必为的一项艰巨工作。此外,在“振兴乡村”的背景下,很多校长和教师作为公职人员被分配有“精准扶贫”的任务,需要定期走村串户完成“扶贫攻坚”工作,自身不堪重负。面对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很多农村校长出现了严重的职业倦怠问题。笔者曾连续三年对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培训班学员进行调查,发现在自我意象的描画中,农村校长的消极意象远高于积极意象,整体职业状态充满苦闷与困顿。

二、思悟:农村学校应找准定位,寻求突破和发展路径

今天,中国的城镇化已经迈入乡村与城市二元共生、有机互补的生态文明发展新阶段,中国农村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农村学校该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寻求突破和发展之路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 主体承责,走自救自强发展之路

振兴乡村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组织、学校、家长乃至学生都具有不同的身份主体和角色。这其中,农村学校无疑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和责任。为此,农村学校尤其是中心学校,需要自觉地进行自身功能与角色的拓展,担负起自我改造与建设乡村社会的责任,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

关于对学校功能的认识,教育界形成了不同的观点。美国教育学家古德莱德认为,如果让非教育功能过多地渗透进学校,只会减少学校花在教育上的时间和精力,势必会降低学校的教育层次。在倡导“精准扶贫”,学校被外界强加太多繁重社会负担的今天,这种简化论的观点值得借鉴。[1]但是,面对“人去村空”的乡村社会图景和“振兴乡村”的特殊国情要求,农村学校作为乡村社会的守护者和文化高地,除了要承担国民教育的基本职能外,还需要同时担负起村民教育的重任来,通过参与社区学校建设、开设家长学校等,使学校成为农村文化教育的中心和乡村社会家园的象征与载体。这方面,农村中心学校因其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有必要也有责任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以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小湾东镇中学为例,由于受当地经济和某些不良文化氛围的影响,在校生教育面临很多问题。为此,该校确立了以“正心”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思路,引领学生定好人生目标,端正学习目的。同时,学校借助国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契机,带领师生自己动手改造校园,三年来完成万元以上工程50个,在每个项目的争取、征地、招标、施工等环节中都投入了大量心血。学校还自觉传承当地文化,将传统的“打歌跳菜”引入校园,并因此被评为彝族“打歌跳菜”文化传承基地。

2. 守本务实,走多元扬长发展之路

在走向新时代的今天,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一样,都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与此同时,也要立足农村,改变当前以升学为唯一取向的目标定位,自觉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人才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主体。农民要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接受现代教育,包括公民教育、文化卫生、科学技术、地方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等,成为具有现代意识觉悟与知识的现代农民。[2]因此,农村学校不应照搬城市教育,而应根据自身特点,树立多元的人才质量观,培养既有乡土情怀又有开放视野的新一代农村人才。

与城里孩子相比,农村孩子有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有受到更加丰富的地域文化滋养的机会,有更多与农村社会及宗族祖先联结的可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乡村教育的这些特点与优势更彰显出其独特意义和价值。因此,农村学校应该发挥“天、地、人”的整体育人优势,在学校课程整体构建、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等可为空间内扬长发展,体现出自身的特色与担当。

以坐落于密云水库附近的北京市密云区溪翁庄镇中心小学为例。该校于2018年抓住密云水库建库60周年的历史机遇,主动与当地镇政府联系,举办了首届水库文化节暨“知水库、爱水库,做新时代水库人”主题活动。活动通过“忆水库”“话水库”“咏水库”的内容设计,让学生参与人物寻访、物证采集等多种活动,从而对建库历程、水库功能、水库精神等进行了全方位了解。活动最后,学校向全体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发出倡议,号召大家争做爱护环境、保护水库的新时代水库人!溪翁庄镇中心小学组织的“水库节”活动,是学校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主动发挥先进文化引领示范作用的积极行动,也是自觉承担铸就“乡魂”重任、构建未来新农村教育的有益探索,值得称道。

3. 三教融合,走绿色生态大教育之路

未来,农村教育需要构建学校教育与社区发展、经济民生的新关系,实现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三教结合,有效发挥其文化中心的功能,同时与新农村建设实现良性互动。[3]为此,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心学校要树立绿色生态大教育的理念,站在未来与社会整体发展的高度来思考自身发展路径与模式,通过整体建构自身的课程框架与开放的办学模式,将三教有机整合,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村学校的功能和优势。

在此过程中,农村学校的发展必须和本土文化的重建、环境保护与非遗传承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知家乡、爱家乡”教育,使本土文化传统和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在年轻一代中传承和发扬下去。由此,深挖本土资源与文化基因,有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整体构建将一般育人与农村地方特色育人相结合的课程框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农村师资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如何编写乡土教材,开设校本课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也成为农村学校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中心小学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作为一所百年老校,该校依托当地特有的物产和人文资源,以编写《知家乡,爱家乡》校本教材为切入点,探索学校特色发展之路。在中心校的带领下,六所完小通过行动研究,开发出1~6年级以“传统民间游戏”“剪纸艺术”“我爱家乡的大樱桃”“丰收的季节”“走进风车世界”“家乡的榜样”等为主题的校本教材,不仅让“培养知家乡,爱家乡,具有家国情怀的西集少年”的育人目标有效落地,还实现了中心校与完小的共同发展。

三、建言:开展行动研究,促进农村学校自主可持续发展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近几十年来欧美教育界广为接受的一种研究范式,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培养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开展群体性的行动研究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实践问题,而且可以让学校办学更加理性。对于今天的农村学校而言,可通过聚焦以下关键领域开展行动研究,并通过“发现问题-制定策略-自主行动-研究反思-再发现问题-再行动”的研究模式,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反思性文化与机制,促进学校的自主可持续发展。

其一,学校发展内生力建设领域。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域包括:如何形成逻辑自恰的办学理念表达系统,并使之落地生根;如何建立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与自主发展机制;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干部、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如何立足校本,开展教师团队建设;如何有效利用家长、社区资源进行开放办学等。以北京市顺义区张镇小学为例。该校是一所边远农村校,师生具有朴实、厚道、重情义等特点,但也缺少发展活力。为此,学校确立了“扬长发展”的理念并开展行动研究,聚焦“心态”“能力”“团队”“价值”等关键词,通过开展校园星级师生评选、组建教师社团、实施节日主题课程等手段,为师生搭建展示平台,最终实现“以长育长,以长促全”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二,学校课程建设领域。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域包括:如何制定科学合理又体现农村和本校特色的课程方案;如何立足地方资源,开发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有效落地;如何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等。在这一领域,上文中提到的北京市密云区溪翁庄镇中心小学和北京市通州區西集镇中心小学的做法及经验都值得借鉴。

其三,学生校园生活建设领域。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域包括:如何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文化与校园生活;如何遵循学生发展需求与规律特点,立足农村现有条件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如何立足学生日常生活变化进行寄宿制管理与改进;如何对农村特殊群体孩子进行教育与培养等。以北京市延庆区千家店学校为例,该校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其学生全部来自深山区,其中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为了让大山里的孩子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学校通过重构学生一日生活流程、搭建多样化活动平台、建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等,丰富学生在校生活内容、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空间、促进学生自主成长。通过这样的行动研究与微改进,学校各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也给予了学生切实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 赵杰.城镇化与农村中心学校出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杨璐璐.乡村振兴战略视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3]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向何处去—对农村撤点并校政策的评价与反思[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注释:

① 本文为北京市社科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首都高校支持学校改进20年发展历程与实践创新案例研究 ”(课题编号:18JYB017 )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行动研究农村教育农村学校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古代社学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
浅谈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