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国乡村教育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①

2019-03-18 16:54高书国马莜薇
中小学管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战略转型乡村振兴

高书国 马莜薇

摘要振兴乡村要从振兴乡村教育开始。乡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始终处于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当前乡村教育正在进入“小众化”时代,乡村教育现代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和现实可能。要把握新时代乡村教育的自然性、本土性、开放性、融合性和自治性等典型特征,发展有品质、有质量的乡村教育,实现乡村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本土化发展、差异化发展、精准化发展、优质化发展。

关键词新乡村教育;乡村振兴;小众化;战略转型;本土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02-0005-04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擘画了宏伟蓝图。农村是人类生存、生产和发展的重要区域,乡村文化是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一种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教育模式。“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首先是要扎根中国乡村办教育”,教育兴则乡村兴,教育衰则乡村衰。振兴乡村,从振兴乡村教育开始—只有留得住人,才能留住乡情、乡愁,才能留住未来乡村的建设者。当前,在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背景下,乡村教育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未来,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乡村教育进行重新思考。

一、明晰振兴乡村教育的内在逻辑

1. 振兴乡村教育的历史逻辑: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

乡村教育是一种具有独特属性的教育活动,具有特定的地理空间、特定的文化场域、特定的教育功能和特定的培养目标。中华民族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乡村发展的历史。1949年解放初期,农村人口接近90.0%;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7年,农村中小学校在校生占全国比例仍高达88.7%以上,乡村教育所体现的一般意义上的所谓“大众化”特点十分突出。乡村教育的发展关乎人口素质提高,关乎乡村的整体发展,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始终处于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连续17年出台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措施,将提升农民素质作为广大农村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前提。2017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構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更加重视农民的专业化发展,提出要“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2003~2018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中,均有关于农村教育的政策要求和具体措施,为农村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更是明确提出,“要为农村、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的孩子提供更多帮助,让人人通过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 振兴乡村教育的未来逻辑:以优质教育留住未来人才

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为乡村教育的振兴和发展带来了机遇。习近平总书记2013 年7月在湖北考察时曾说过,“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强调“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可见,城市化并非要消灭乡村,发展城市教育更不是为了取消乡村教育。我们认为,中国的乡村教育同时具有四种功能:服务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经济和促进民生,即通过教育实现制度变革,通过教育提升农村人的发展能力,通过教育提升全体国民的人口素质。

教育要面向未来,乡村教育更要面向乡村发展的未来。作为新时代历史交汇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必须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先手棋,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明确提出,“科学布局农村学校,办好寄宿制学校,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要“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对困难群体精准帮扶,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加公平的教育”。我们要通过发展优质乡村教育,把人留下,把乡村的未来留下。

二、推进乡村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城镇化率50.00%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城市时代。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我国2017年城镇化率达到58.52%。《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分析认为:目前中国教育城镇化率达到76.48%,即教育非城镇化率仅为23.52%—乡村教育的“小众化”特点更加明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定位乡村教育的发展特点、发展目标和战略措施。

1. 振兴乡村教育必须要做好理论准备

乡村教育是农耕文化、乡村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和传播地,乡村教育特别是现代乡村教育,应具有自然性、本土性、开放性、融合性和自治性等城市教育所不具备和不可替代的文化特质。振兴乡村教育必须要做好理论准备,要明确什么是好的乡村教育。

好的乡村教育应是一个动态的价值体系。一方面,好的乡村教育需要尊重文化传统,这一传统不仅包括我国悠久灿烂的传统优秀教育文化,也包括我国自1949年以来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光荣传统。同时,好的乡村教育在接续传统的同时,更需要面向中国乡村发展的未来。“好的乡村”立足于现代社会,“好的乡村教育”亦应如此。总体上讲,乡村教育发展必须符合整个社会发展与文明进程的需要,不仅可以代表先进的过去,同样可以创造和代表先进的未来。

好的乡村教育应该具有自身的独特属性。首先,它是贴近自然的教育,能够在引导孩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同时,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发展。其次,它是有文化品质的教育,在教孩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更能够使孩子“读得懂乡情、记得住乡愁、想得起乡亲”。再次,它是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仅能够给予农村孩子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更能够立德树人,实现“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目标。最后,它是让人民群众有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教育。

2. 振兴乡村教育必须明确其发展方向与目标

(1)总体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不仅确定了未来一个时期乡村振兴的目标路径,也为我们确定了乡村教育振兴的总体方向及战略重点。简而言之,未来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公平与效率并举,统筹规划布局与资源均衡配置,应对“城乡教育落差”;二是发展农村的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职业教育,让教育更全面深入地服务于农村社会发展;三是推进“互联网+教育”,重视新时代的师资培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2)总体要求

我们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总体布局,加快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我们要做有根有魂的乡村教育,让乡村学校成为读书人心里的“梦想田园”。农村教育要培养能够静下来读书、静下来思考、静下来生活、具有独立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现代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与农村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具体目标

乡村教育振兴的具体目标包括以下五方面。一是将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同时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努力实现城市教育与乡村教育健康发展、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和特色发展。二是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教育办学条件、硬件设施现代化,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乡村教育文化、教育制度、治理模式和发展理论。三是建设一支有理想、有尊严、有知识、有能力的现代化乡村教师队伍,全面提高乡村教师地位和生活待遇,持续提升乡村教育整体素质。四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重点乡镇建设一大批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成规模的乡村中小学,使其成为中国乡村教育的重要标志和引领。五是严格制定标准,有选择地在民族文化、区域文化重点地区建设20000所“小而美”的乡村学校,使其成为保留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根脉。

三、探索振兴乡村教育的政策措施

教育兴则乡村兴。乡村振兴为乡村教育设定了一个以“乡村”为主体的发展框架,带来了新的乡村发展人才需求视野和生态,为乡村教育设定了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在乡村振兴的框架内,乡村教育的议程设置将产生结构性的变化。

1. 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路径

推进乡村城镇化进程,发展有品质、有质量的乡村教育,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1)一体化发展

一体化不是统一化或者同质化。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城市教育优先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模式,创造一种城乡教育合作发展、协同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城乡教育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2)本土化发展

相较于城市教育,乡村教育在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文化甚至教学方式等方面,均有其自身特点,是一种“异质化”教育。我们要充分发挥乡村学校作为地区教育中心和文化中心的作用,努力改变乡村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

(3)差异化发展

一方面,我们要树立具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的现代教育观,通过采取倾斜政策,在战略、政策、资源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面补齐乡村教育的发展短板;另一方面,要鼓励乡村学校自主发展、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队伍建设等方面,要给予乡村学校更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要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农村学校管理体系和发展模式。

(4)精准化发展

乡村教育“小众化”时代的到来,为乡村学校的精准化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要及时制定适应乡村教育需要的现代化中小学、幼儿园标准;重点解决最贫困农村地区学龄儿童入园、入学问题,不断提升这些地区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5)优质化发展

新时代要实现乡村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实现由“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战略转变。一方面,要在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成長的基础上,重点提升乡村教师的师德水平、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乡村学校结合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探索未来学校模式,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优”,真正为农村孩子提供具有本土特色的有质量的教育。

2. 乡村教育振兴的政策建议

振兴乡村教育,未来一个时期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加强乡村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投入

一方面,我们要从发展战略、政策支撑和资金投入方面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为乡村教育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和政策条件;另一方面,要树立投资教师就是投资乡村教育的新观念,将乡村教育的投入重点转向教育人才培养与开发上来。

(2)扩大农村教育公共服务标准和范围

具体措施包括以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好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发展一批乡村小镇“特色学校”,全面提升“特色小镇”的公共教育服务能力,服务特色经济发展;在义务教育免费的基础上,以区域为单位逐步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教育公共服务范围,对于农村特别贫困人群实行免费学前教育。

(3)实现学校布局与乡村振兴战略一体化发展

一方面,我们要全面提升乡村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放弃以升学和应试为导向的乡村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以城市教育为依据的乡村教育水平和质量的评价标准。

(4)全面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要通过学习和推广各地先进经验,建立乡村教师增资机制,整体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得住、教得好”的问题。

(5)重视乡土教材开发,保留乡土文化

我们要鼓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开发本土教材,让乡村孩子听得见乡音、看得到乡愁、读得懂乡情。中小学、幼儿园可以充分发挥地域文化和资源优势,开发特色课程,面向乡村开展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乡村、走向生活,建立本土文化认同和生活认同,学习未来生活、生存和生产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6)重点发展乡村家庭教育

我们要动员教育、妇联以及其他社会机构,将家庭教育作为乡村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整体提高乡村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同时,可实施开放入学办法,鼓励品德优秀、学业有成的农村青少年进入大学和职业院校继续学习。

参考文献:

[1] 高书国.重估乡村教育价值,走出中国特色现代乡村教育之路[J].人民教育,2018,(17).

[2] 杨海燕,高书国.农村教育的价值、特征与发展模式[J].教育研究,2017,(6).

[3] 李培林,陈光金,张翼.社会蓝皮书:201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4] 邬志辉,秦玉友.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注释:

①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力资源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号:13BRK02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战略转型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论新经济背景下外贸企业的战略转型
高速公路企业战略转型初探
对我国零售行业O2O模式的分析研究
抓住政策利好,加速战略转型
新媒体语境下广播电视的战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