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雪连
乡宁县东街小学 山西临汾 042100
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倡数学生活化,经常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作为执行新课标、适合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注意结合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注重其生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努力提供数学生活化的场景和机会,从而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以适应未来生存的需要。
英国科学家波普尔说:“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所以,教师首先创设问题的情境,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化成生活内容,把学生引入到迫切希望探个究竟的情境。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我首先出示盛着水的圆柱玻璃杯,让学生求里边水的体积,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说:“把水倒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中,按照长方体或是正方体的求积方法就可以求出圆柱里的水有多少。”我接着问:“如果这是一个橡皮泥圆柱怎么求出它的体积?”有的同学回答:“那就把它捏成一个长方体,再量出他的长、宽、高来计算。”接着我又问:“如果求一座大厅中圆柱体水泥柱的体积应该怎么办?”这时同学们自然想到圆柱体体积公式,猜想这个公式可以从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关系中寻找。于是得出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这种教学方式比起直接用教具演示给学生的思维空间较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懂得,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又如在探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首先问:“谁愿意把你的年龄告诉大家?”生都愿意回答,一个同学回答自己12岁,我又问?“和他一样年龄的请举手,有没有比他大的同学?也请举手。”生回答自己13岁。我又问:“你们想知道老师今年多少岁了吗?猜猜看,猜错了也不要紧的。”同学们在下面小声嘀咕着,有的想说又不好意思说。这时我接着说:“老师给你们提供一点信息,先请12岁和13岁的同学听好:老师的年龄比同学甲的年龄的3倍少3岁;比同学乙的年龄的2倍多7岁,甲、乙两个同学不是同岁。请你们猜猜、算算老师的年龄。”学生根据数量关系算出老师的年龄是33岁。根据:1.老师的年龄比甲的年龄3倍少3岁。2.比乙年龄的2倍多7岁。3.老师今年33岁。这三条信息选两条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使你能求出甲、乙同学的年龄。反馈后:老师今年33岁,比甲的年龄3倍少3岁,甲今年几岁了?另一种是:老师今年33岁,比乙年龄2倍多7岁,乙今年几岁了?这样结合实际设问题,让例题贴近学生生活,从师生年龄出发,问题的呈现有现实背景依托,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同时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果我们能把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人的生命的历程的一部分,那么,数学学习中的体验就变得尤其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感性认识比数学知识本身有更重要的人生意义。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例如:我们学会计算长方形面积后,让学生量出本班教室黑板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计算出它的面积。再让学生想出办法计算出自己教室的面积。我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想出办法计算出操场的面积,学生很感兴趣。在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之上,我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想、去算:“我们学校共有790名学生,操场面积生均大约多少平?”这个问题虽说是没学到的问题,但他们都想去试一试。因为这个问题是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对于学生个体来说,用自己想出来的办法并有亲身体验才是最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我体会到,在数学教学中,处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教学中进一步体验生活,课堂就会显得真实、精彩。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的科学钥匙。课程标准和教材遵循“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教学结构,实际问题的取材接近学生,这样,由于学生对所选教材有充分的感性认识,从而便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题材接近生活,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必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取材接近生活。一是所选的实际问题是学生身边的问题。面对一年级的学生,可以以本班的小组学生数或家中人口数为题材进行,求“整体”或求“部分”实际问题的数学。如:“我们一组有男生5人,女生4人,一组共有多少学生?”面对二年级的学生,可以以本班学生数为题材进行。如:“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如:“我们班有36名学生,平均分成6个小组学习,每组多少人?”低年级应用题的取材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问题,中高年级同样可以这样做。二是取材于学生接触过的。如运动会、郊游、购物等,给实际问题注入生活信息,激发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三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易接触到的生活实际作为材料。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都是在生活中都能找到的原形。让我们共同努力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