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图纂》中的农学知识及其价值

2019-03-17 21:31杜新豪
古今农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类书农学便民

杜新豪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便民图纂》是在明代民间广泛流传的一部庶民日用生活指导手册,该书以记载农业生产知识为主,兼及祈禳涓吉、阴阳占卜、医药调摄与饮食器用等各门类的实用技术知识,虽然四库馆臣因该书内容冗琐复杂且不名一家,将其列入杂家类,但因为农业生产知识约占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篇幅,且该书是邝璠在吴县任知县时劝农的产物,因而农业生产知识是全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正因如此,《明史·艺文志》和《四库存目丛书》均将此书列入农家类。万历年间于永清为该书所撰写的序中,提及书中的农学知识,于氏总结道:“矱轨是书,饬三经而勤四体,然后谷亩数盆,一岁而再获;然后瓜桃枣李果核,一本数以盆鼓;然后荤莱百蔬以泽量;然后六畜禽兽,一切而剸车;然后麻葛茧丝之属不可胜衣……”[1],这段话基本点明了《便民图纂》中农业知识的类型及其排列顺序,即该书中的农学知识主要分为大田作物栽培知识、园艺作物栽培知识、畜牧兽医知识和纤维作物栽培知识这几种类型,对应着书中的“耕获类”、“树艺类”和“牧养类”,此外,书中涉及农学的部分还有“农务女红图”和“桑蚕类”。

前辈学者郑振铎、万国鼎、石声汉、王毓瑚、天野元之助、肖克之等都曾围绕着《便民图纂》的撰者、刻印过程、版本流传等诸多问题进行过研究①,但对于该书占最重要地位的农学知识,却鲜有学者关注,他们认为这些农学知识大多摘自其它农书,并无很大价值,如石声汉先生在谈到该书农业生产技术时说:“其余各方面的材料,小部分是根据元代的《农桑辑要》和《王祯农书》间接征引,大部分仍是引自《种树书》与《多能鄙事》这两部书”[2]。笔者在翻阅此书和与其他文献比对的过程中,对此说法产生了怀疑,在本文中,笔者以其中的“耕获类”(大田作物栽培知识)和“树艺类”(园艺作物栽培技术)为例,来分析下《便民图纂》中农学知识与先前文献的关系,重点关注这些知识的原创性及其在农学史上的价值。

一、以水稻为中心的大田作物栽培知识

作物栽培知识集中在本书卷二“耕获类”中,分别是开垦荒田法、耕田法、治秧田、壅田、收稻种、浸稻种、插秧、摥稻、耘稻、收稻、收麦、藏麦、种荞麦、种大豆、种黑豆、种绿豆、种碗豆、种蚕豆、种豇豆、种赤豆、种白扁豆、种芝麻、种黄麻、种络麻、种苧麻、种棉花、种红花、种靛、种席草、种灯草、种杞柳,共计31个条目,都属于大田作物栽培学的范畴。

水稻是江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明代全国粮食作物中已占据首要的位置,宋应星曾说“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十七”[3],稻作在江南地区重要如斯,以至于在撰写《太湖地区农业史稿》时撰者们将“以水稻为核心的粮食生产的发展”作为单独的一章,并认为唐代以后太湖地区欣欣向荣的经济,都是与水稻生产的发展相联系的,[4]成书于太湖流域吴县的《便民图纂》中自然也烙上了稻作农业的印记。该篇首先介绍了开垦荒田和耕田的方法,巧妙地利用先锋作物芝麻的种植来防治杂草和害虫。耕治完毕后就要整治秧田,秧田须在前一年提前开垦,这样冬天土地被冰冻过以后,春天田土就会变得酥软,这种方法陈旉已经提及,“于秋冬即再三深耕之,俾霜雪冻冱,土壤苏碎”[5];此外,做秧田的另一技术要点就是要平整,平整后才能保证撒种时“种不□土中易出”。在稻田施肥技术上,书中施肥条目放在治秧田之后,极可能是给秧田施底肥,在施加的肥料中,提到了河泥、灰粪、麻饼与豆饼,前三种肥料都由来已久了,但用豆饼来施肥却是首次在农书中被提及,体现了明代江南施肥技术的进步。选择稻种的方法仍如《齐民要术》中的方法类似,利用精选法来选择良种,选好的种子用稻草包裹放在房梁上,防止被老鼠偷窃。然后是浸种,将稻谷放到河水里来催芽,如果还未生芽,就用草覆盖继续生芽。生芽后就准备撒种,撒完过两三日后在上面再撒上稻草灰,这与之前农书中提到的下种后立刻撒灰的方法有所不同。等秧苗长成之后,即分科来插秧移栽,插秧后稻田中如若生草就用耘荡除去,除草完毕后,再用灰粪或麻饼、豆饼给稻田施一次追肥,以便在底肥耗尽后可以继续支持水稻的生长和分蘖,这是明代稻田施肥技术的又一个重大突破,之后便放水犒稻,待到土裂之后要再灌溉,谓之“还水”,嗣后就等待收获,早稻一般在寒露之前收割,而晚稻则在霜降前后收割。

除水稻外,书中还记载了麦、大豆、黑豆、绿豆、豌豆、蚕豆、豇豆、赤豆、白扁豆和芝麻等杂粮作物的种植,麦的种植方法是于“早稻收割毕,将田锄成行垅,令四畔沟洫通水,下种,以灰粪盖之”,首先强调要与早稻进行连作,如若晚稻收割后再种麦,时间上就来不及;其次是要将收刈后的稻田整治成沟、垄相间的样式,在垄上种麦,以防止降水过多涝死麦苗,这些技术措施体现了明代太湖流域稻麦二熟制的成熟和完善。我国东南地区受季风气候控制,夏季雨量充沛,而麦子正好在此时成熟,所以收麦时要尽快抢占时间,避免被雨水淋湿而导致麦粒腐烂,《便民图纂》的撰者呼吁农民在麦子熟时,要趁天晴赶紧收割,并宣称“收麦如救火”,以此来突出它的紧迫性。种植大豆的方法也是“锄成行垅,舂穴下种”,即将田地锄成沟垄相间,在垄上点播播种,因为大豆不耐涝,这也是南方低洼地种旱地作物的特殊方法,在北方种在平地中即可。另外,在白扁豆条目,撰者写道,白扁豆“一名沿篱豆。清明日下种,以灰盖之,不宜土覆。芽长分栽,搭棚引上。”该条目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沿篱豆这个别称,正是当地的土语,如嘉靖年间《常熟县志》就说“白扁豆,吴人名为沿篱豆,有数种”[6],崇祯年间的《吴县志》也说“白扁豆,俗名沿篱豆”[7]卷29.3a,证明《便民图纂》中的知识确实是结合了吴地的农业实践,其知识具有原创性;第二点是其种植方法中的分栽法(即移栽法)和搭棚引秧法(之前处理藤蔓类作物的方法都是沿着杆子、篱笆等物体在面上攀爬,而搭棚法使得藤条可以沿着一个立方体来攀爬,节省空间)是在农书中最早被记载的。

同时书中还记载了几种纤维作物和染料作物的种植方法以及其他一些用于小商品编制的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种黄麻条先引用了元代《农桑衣食撮要》中的谚语“十耕萝卜九耕麻”[8],来强调多耕、勤耕对黄麻生长的益处,在整地过程中,要将地锄成垅,将种撒在垄上,且农人不能站立在垄上,因为这样就会将土踏的太结实而影响作物生长。络麻是制麻袋、麻布、造纸、绳索的主要原料,在中国古代也被广泛种植,四月到六月间皆可种植,另外还有苎麻的种植方法,不同于以上两种麻通过种子来繁殖,苎麻是多年生长的、用根来繁殖的,收割后应该将根留住,以便来年正月时来移根分栽,这些麻类对肥料的需求都极大,皆要在肥熟的土地生长,黄麻“布叶后以水粪浇灌”,络麻须“地宜肥湿”,而苎麻在砍完植株后也须“以灰粪壅之”。棉花大约在十三世纪中叶被从印度等地引入到长江流域[9],以后便迅速扩展,元代至元年间政府就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并开始向民间征收棉税,成书元代的《农桑辑要》第一次将棉花的种植方法撰写在书中,即所谓的“新添栽木棉法”[10],明代棉花种植业愈发兴盛,棉花要在谷雨前浸种拌灰,打算植棉的田地要预先用粪作基肥,然后挖穴播种,每穴五到七粒种子,出苗后间苗,每处只留两三株,生长过程中要随时锄草和掐尖,八月份即可收棉花。之后是染料作物的种植,红花需要在田垅上来穴种,靛下种前需要先浸种,它们都需要很多肥料,如靛“待放叶,浇水粪。长二寸许,分栽成行,仍用水粪浇活。至五、六月,烈日内将粪水泼叶上,约五六次”,随着当时丝织业和棉纺业的发展,染造行业很是兴盛,农民从中获利较多,所以对它们的施肥就显得更加用心。除此之外,还有编制席子的蓆草、制作灯芯或雨簑的灯草和制作柳编制品的杞柳的种植方法,这是明代中后期苏南地区草编、制烛等日用百货制作产业发达的一个真实写照。[11]

《便民图纂》中大田作物的栽培方法对前代文献承袭较少,绝大多数都是撰者邝璠根据自身心得和对当时农业状况的调查所整理,“垄种”和“厚壅”这两种农法在本节经常出现即可说明这点。虽然其中亦有一小部分知识是来自于前代的《陈旉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但所占比例甚少,对它们的完全照搬更是鲜见,即使在引用古书时撰者也对原书中的知识进行简化处理,以便能更好地服务于吴县的农民,如对《陈旉农书》中的“今夫种谷,必先修治秧田。于秋冬即再三深耕之,俾霜雪冻冱,土壤苏碎。”[5]撰者进行了简化性改写,改为“须残年开垦,待冰冻过,则土酥”,使得文字更加简洁与通俗。此部分颇有意思的是对稻床这种江南农具的记载,在牵砻条目中,撰者记述了当地在稻登场后,要先用稻床这种农具来打下稻的芒头,这个记载在农学史上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曾雄生对此总结说:“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稻作农业基本上仍是沿用宋代以来的技术,但在一些细小的方面也有进步,稻床便是其中之一。稻床是稻谷脱粒工具,元代以前稻谷脱粒采用掼稻箪,到了明代便采用了稻床。《便民图纂》首先作了记载。”[12]这点不但可以彰显《便民图纂》具有很高的原创性,而且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日用类书中的农学知识可以补充传统农书的不逮之处。

二、园艺作物栽培技术

园艺作物的栽培体现在本书的“树艺类”中,书中“树艺类”共分两卷,卷上是“种诸果花木”,并附修、治、斫、伐果树的诸法。果树类有梅、桃、杏、李、杨梅、橘、梨、花红、栗、枣、柿、金橘、银杏、枇杷等,花卉类有牡丹、芍药、木犀、海棠、山茶、栀子、瑞香、百合、罂粟、芙蓉等;另有藕、菱、鸡头、荸荠、茨菰、西瓜、椒、茶、棕榈、冬青、槐、杨柳、松杉桧栢、榆和竹,此外还附着一些种植果树、花卉的常用方法与技巧。卷下是“种诸色蔬菜”,包括姜、芋、萝卜、胡萝卜、油菜、藏菜、芥菜、乌菘菜、夏菘菜、菠菜、甜菜、白菜、苋菜、豆芽菜、生菜、苦蕒、莴苣、莴笋、冬瓜、酱瓜、生瓜、丝瓜、葫芦、瓠、茭白、胡荽、葱、蒜、韭、刀豆、茄、天茄、甘露子、薄荷、紫苏和山药等蔬菜的种植方法。

中国是世界上果树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先民对果树的驯化可能比栽培谷物的时间还要早,果树结的果实具有“熟则可食,干则可脯,丰歉皆可充饥”[13]156的优点,所以古人常把果树称作“木奴”,在传统农业中占据重要的补充地位。吴县拥有发达的果树种植业,明代的县志里称该地“湖中诸山大□以橘、柚等果品为生,多至千树,贫家亦无不种”[7]卷10.2a。梅是蔷薇科杏属植物,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种果树,其果实可做果脯,或者佐料及染料,用途甚广[14]220-232,它有两种栽种方法:一是用种子来种植,即春天将梅核埋在施过肥料的土地里,等到长到两三尺高的时候再进行移栽;另一种种植方法是移栽大棵的梅树,这样在操作的时候要遵从“去其枝梢,大其根盘,沃以沟泥”的原则,据称移栽后的成活率极高。桃也是用核来育苗,但要注意桃核在泥土中的放置朝向,须“蒂子向上,尖头向下”,不然就会导致不长芽。而李树则是取树上发起的小条来进行移栽,梨、花红(即林檎)、枣等果树也是如此;杨梅在种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处理,方法是“取粪池中浸过核”,橘要在冬天播种,所以“须搭棚以蔽霜雪,至春和撤去”。除了种植方法外,还有关于果树嫁接的知识,一种方法是同一种果树内部的嫁接,如栗树要于二、三月间“取别树生子大者,接之”,枣树也需要在二月时“以生子树贴接之”,书中对梨树的劈接法技术描述的甚为详细,经过嫁接的梨树比通过梨核来繁殖的树苗结果要快很多,即所谓的“插者弥疾”[13]270,可以更迅速获得收益。另一种方法是把一种果树的枝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如桃树可以通过嫁接杏树和李树培育出品质更优良的果实,“接杏最大,接李红甘”,同样的还有柿树,“接及三次则全无核,接桃枝则成金桃”。此外,书中还记载了一种将枣树和葡萄嫁接的有趣知识,在枣树上钻个窟窿,将葡萄枝牵引从窟窿中穿过,待到葡萄枝条长到塞满窟窿,即可砍去葡萄的根,用枣树根来当作葡萄的根,这样做可使得结出的葡萄“其实如枣”,可见当时果树嫁接技术的高超。此外,颇有意思的是关于虫害的防治,橘树和林檎如若生虫,要等到摘了果实后,凿开生虫的地方,用铁线将虫子勾出。梨树结果后,要用箬来包裹住果实,不然恐怕被象鼻虫所伤,这类似于现在的水果套袋技术。栽果树是一种极其赚钱的方法,如吴县“凡栽橘,可一树值千钱或两三千,甚者至万钱”[7]卷10.2a-2b,所以在种植的时候要注意不同品种的口味和存放时间,书中记载“橘之种不一,惟匾橘、蜜橘味佳,湘橘耐久”。

除果树外,本章还载有一些水生植物和用材木的种植方法,江南水乡河湖众多,水生植物分布广泛,其中的莲藕、菱角、鸡头、荸荠和茨菰因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而被本书记载。莲藕、芡和菱早在王祯的《农书》中就已被提及,但邝璠在王祯的基础上提出很多全新的内容,倡导种藕要施肥,“或粪或豆饼壅之则盛”,鸡头的种植方法是“秋间熟时,收取老子,以蒲包包之,浸水中。三月间,撒浅水内,待叶浮水面,移栽深水。每科离五尺许。先以麻饼或豆饼拌匀河泥。种时,以芦插记根处。十余日后,每科用河泥三四碗壅之”。不同于王祯《农书》中对菱的“散在池中,自生”[13]226的简单种法,《便民图纂》采取催芽后种植的方法,然后使用竹制器具来将已发芽的菱苗插入泥中,还可以使用打通节的竹管来进行浇粪施肥。本书还是最早记载茨菰栽培技术的书,其法为“腊月间,折取嫩芽,插于水田。来年四、五月,如插秧法种之,每科离尺四、五许。田最宜肥”,根据罗桂环的研究,现在南方栽培茨菰的方法大致还是如此。[14]165此外,还有茶、棕榈、冬青、槐树、杨柳、榆树、松柏和竹等树木的种植方法,这部分的知识基本上是引自《王祯农书》、《种树树》等农书,并进行了筛选和删减,只把最基本的技术操作保留下来,当然也有一些新增的条目,如种植棕榈的方法:“二月间撒种,长尺许移栽成行,至四尺余始可剥,每年四季剥之,半年一剥亦可”。

明代中后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镇的兴起,文人墨客多以莳花为乐,江南地区的花卉种植业异军突起,这使得花卉种植成为了一门专门知识,大量的花卉种植书籍出现,如《学圃杂疏》《汝南圃史》《群芳谱》《花史》《花傭月令》等,时人甚至觉得花卉书籍“当与农书、种树书并传”[15]。苏州一带是园艺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作为成书于该地区的农书,其中也包含着诸多花卉栽培知识。本书详述牡丹、芍药、海棠、百合等多种花卉的栽培方法,主要涉及嫁接、杀虫和施肥技术,首先是嫁接,花卉的嫁接宋代就已有记载,通过与优质品种的嫁接,可提升花的品质,例如将单叶的山茶与千叶山茶嫁接,可以使得“其花盛,其树久”;以芍药根来接牡丹,则牡丹容易发;黄、白菊花披去一边皮,用麻皮扎合,那么开的花就会半黄半白;用苦楝树来嫁接梅花,开花时颜色如墨一般,煞是好看。其次是要注意防虫害,牡丹如果枝上叶如针孔,就是害虫的藏身处,花工称作“气疮”,用花针点硫磺末插进孔内,虫就会死亡。菊花经常会被黄泥虫咬伤嫩芽,被咬的嫩芽要掐去三、两分,这样便不会蛀。此外,古人也将土里的蚯蚓视作一种害虫,他们认为用小便或洗衣服的灰水来浇花,就能杀死土里的蚯蚓。种植花卉需要大量的肥料,如芍药需要用粪浇两三次,瑞香需要用梳头的垢坭来壅根,因为“凡壅花以头垢不生莠虫”[16],菊花要用挦鹅毛浸水或粪水来浇灌。此外,为了赏愉或售卖之需,书中还记载了催花和养花的方法,催花法是用马粪这种热性肥料掺水来浇花,这样原本三四日之后才能盛开的花,当日便可绽放;养花法是将牡丹或芍药插在花瓶中,事先将它们的断枝处用火烧后以蜡封存,那么将它浸在水瓶里可保持数日不枯萎。

卷下是“种诸色蔬菜”,古人认为凡草之可食者就叫做蔬菜。蔬菜“平时可以助食,俭岁可以救饥”[13]156,故而在我国古代有“菜不熟曰馑”的说法,可见其重要性。该部分有姜、芋、萝卜、胡萝卜、油菜、冬瓜、韭菜、茄子等36种蔬菜的种植技术,蔬菜的种植历来比粮食作物要精细,王祯曾说“凡种蔬菜,必先燥曝其子。地不厌良,薄即粪之;锄不厌频,旱即灌之。用力既多,收利必倍”[13]60,笔者挑选其中所载的几种蔬菜来简单分析下其种植技术。油菜是一种具有良好耐寒性的作物,元代已降,江南农民往往将其与水稻搭配复种,这使得它的种植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吴县种植甚广,邑人徐应雷诗曰:“一溪流水镜光绿,四野菜花云锦香”[7]卷29.3b,《便民图纂》里提及油菜八月下种,九月或十月份来分栽、压土和施肥,冬天不用管,待来年春天二月份再施肥,这和《沈氏农书》里十月至次年二月都有“浇菜”的任务甚为相似,但不同的是沈氏所描述的是浙江归安,气候稍暖可在冬季浇粪,而邝璠所描述的是江苏吴县的农事状况,纬度高而气候稍冷,所以邝璠警告“若水冻不可浇”。白菜古时称为菘,到宋代才被叫做白菜,《便民图纂》“白菜”条中记载了它的种植方法:“八月下种,九月治畦分栽,粪水频浇”,此外,书中还记载了其他两种白菜—乌菘菜和夏菘菜,乌菘菜即乌塌菜,这种白菜比普通白菜更耐寒,能延长冬季蔬菜的供应期,所以在南方颇为常见;夏菘菜就是夏天种植的白菜,五月上旬撒种,能够应对夏季蔬菜供应的淡季,即所谓的“园枯”时期。冬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且具有诸多其他蔬菜所无法比拟的优点,王祯曾夸赞它:“蔬果中,瓜之谓种至夥也,独此瓜耐久,经霜乃熟,又可藏之弥年不坏。今人亦用为蜜煎,其犀用为果茶,则兼果蔬之用矣”[13]203,《便民图纂》蔬菜部分也以它的种植方法记述的最为详尽,先要用稻草灰和细泥做成行垄,二月撒种后需要勤浇粪水,待到生芽,就将灰揭下后壅在根部,三月下旬移栽到地里,每穴栽种四棵苗。甜瓜在古代也被视作一种蔬果兼用的作物,“供果为果瓜,供菜为菜瓜”,王祯将其列作《百谷谱·蓏属》中的首位,而把黄瓜仅仅当做附在甜瓜词条后面的一个补充,但在《便民图纂》中,黄瓜被单列出来,且位置在甜瓜之前,而甜瓜条被削减成一句话,其种植方法也被略而不谈,仅云“种法与冬瓜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明代人们多将甜瓜视作水果而并非蔬菜,而黄瓜在饮食中开始变得重要起来。此外,宋代已降,豆芽成为了一种蔬菜,该书记载其制作方法为“□绿豆,水浸二宿,候涨,以新水淘,控干。用芦席撒湿,亲地,掺豆于上,以湿草荐覆之,其芽自长”,这比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的“扫净地,铺纸一重。匀撒豆,用盆器覆,一日洒水两次”的制作方法更加合理,可以上下两层都加湿,以增加豆芽的生长速度,而不用洒水如此频繁。本部分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便民图纂》中约有一半多的蔬菜是通过育苗移栽的方法来培植的,而之前农书中只有芥菜、茄子等寥寥几种使用移栽方法,这显示了蔬菜移栽技术在明代江南已经得到了普及,是彼时江南土地利用率提高的一种侧面表现。二是姜的种植技术被放在本卷卷首的最重要位置,不但讲述了其种植和遮阴方法,还首次提出窖藏法,即“九、十月宜掘深窖,以糠秕合埋暖处,免致冻损,以为来年之种”,这种技术或许为后来传入美洲作物番薯的过冬储藏提供了启发性经验。为何姜的种植技术不见载于前代农书《农桑辑要》和《王祯农书》的蔬菜部分,而该章却将其列在卷首?原因是姜在吴县及周边地区被广泛种植和使用,在本书其后的占验和涓吉的章节中,作者对宜种姜的日期和何时植姜能获得丰收都有所提及,而本书卷十四涉及到的脆姜、糟姜、醋姜等食物制作方法中也显示姜在当地民生日用中所占的位置。

《便民图纂》中园艺作物栽培技术绝大部分为撰者根据吴县的实地情况而撰写的,体现了该书很强的原创性,如对水生作物的种植方法和施肥技术的描述即为本篇最具原创性的章节,它甚至在整个中国农学史上也应占据重要的地位;且这些园艺栽培技术真实地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江南的农业发展水平,如作者提及的洞庭山用竹制器皿来套住梨果来防虫、当时花卉的广泛种植、棕榈的种植和其取皮技术等,都是吴县农业技术的真实写照。但作为一本劝农性质的技术手册,撰者难免会援引先前的文献来为自己的写作服务,在此部分,作者主要引用了《农桑辑要》、《农桑衣食撮要》、《王祯农书》、《种树书》等历代农书和《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多能鄙事》等元明时期的日用类书,但该书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抄袭它们,而是对其中的知识重新编排与整理,在某些情况下还融入撰者的一些独特见解。

三、《便民图纂》中农学知识的价值与影响

遍检其农学部分可发现,《便民图纂》中的农学知识除了来自宋、元和明代前期的《陈旉农书》、《农桑辑要》、《农桑衣食撮要》、《王祯农书》《种树书》等代表性农书之外,还有一个来自日用类书的传统,其农学知识的条目化和通俗化得益于《事林广记》、《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和《多能鄙事》等民间日用类书,除此之外,撰者邝璠还将很多先前没被记载的新知识纳入其中,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在水生植物的栽培方面。以传统农书或日用类书的视角来看,该书都有诸多创新之处,作为一本农书,它的知识涵盖范围广,其引用的知识大都是宋元以来新增的知识,且撰者对这些知识进行简化和分类,以条目为纲,将每条技术的操作方法讲的明晰且简要浅显。作为一本日用类书,该书更加关注技术的操作性,而不像先前的日用类书多附有一些介绍植物名实考证、文人所题诗词等虚的东西,在知识的务实性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且之前的日用类书多是试图涵盖全国范围内的总体情况,其农学知识繁多而杂乱,而《便民图纂》作为一本成书于江南吴县的文献,其中涉及到的农业情况均属于江南地区的地方知识,在内容上就会有的放矢得多。

《便民图纂》中的农业知识也指导了后世许多农书的编纂。该书关于耕获和树艺的许多知识被《树艺篇》和《汝南圃史》等农书所引用,其中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树艺篇》中明确标明来自《便民图纂》“耕获类”的有开垦荒田法、耕田法、治秧田、壅田、浸稻种、插稻秧、摥稻、耘稻、收种、牵砻、舂米、藏米、收麦、大豆等20余条;引自《便民图纂》“树艺类”的有梅、桃、杏、李、杨梅、橘、梨、花红、栗、银杏、枇杷等果树条目和乌菘菜、夏菘菜、油菜、芥菜、芋等蔬菜条目。明代周文华所撰的《汝南圃史》中的李、梨、枇杷、杨梅、柰、枣、栗等果树,荷、芰、芡、葧荠、茨菰等水生植物和海棠、栀子、芙蓉、蔷薇、水仙等花卉的种植方法都明确注明是从《便民图纂》中摘抄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便民图纂》对《农政全书》的编纂产生了超级深远的影响,据简单统计:“《农政全书》共引用四十七则,其中‘树艺’三十则,‘牧养’十四则;‘耕获’三则;而没有说明出自何书,则转引自《便民图纂》共七十八则,另外两则存疑,其中耕获、树艺、牧养等类,都是叙述农事的。”[17]以“树艺类”为例,《农政全书》卷之二十七《树艺·蓏部》、卷之二十八《蔬部》、卷之二十九和三十《果部》引用《便民图纂》中的条目有:冬瓜、茄、芋、莲、菱、乌芋(即荸荠)、慈姑(茨菰)、菰、蒜、葱、韭、油菜、菠菜、苋、甜菜、桃、李、梅、杏、梨、栗、柰、林檎、安石榴、樱桃、葡萄、银杏、枇杷、橘和金橘等30余条,在蓏部作物中,《农政全书》中的所有水生植物的种法全系引自《便民图纂》,这正是《便民图纂》原创性最强的部分之一,对如何给水生作物施肥、利用何种器具、如何进行移栽等进行了深入的技术阐述,但徐光启或误将其写成引自《王祯农书·农桑通诀》,或者没注明出处,从而使得后人严重低估了《便民图纂》对《农政全书》成书的影响。《农政全书》中蔬菜和水果的种植方法很多也是来自于《便民图纂》,徐光启对半数以上转引《便民图纂》的条目都标明了出处,但有些是间接转引的,有些前面仅加上“又曰”或直接不作任何说明,甚至有些条目被误写作“王祯曰”,此外还有原本是《便民图纂》中的条目,被徐光启抄录后,继而被整理其手稿的门生们冠以“玄扈先生曰”的名目,被后人视作为徐光启的原创,如:

【蓆草】玄扈先生曰:小暑后,斫起以备织蓆。留老根在田,壅培发苗。至九月间锄起,擘去老根,将苗去梢分栽,如插稻法,用河泥与粪培壅。清明谷雨时,复用粪或豆饼壅之,即耘草。立梅后,不可壅。若灰壅之,则生虫退色。

——《农政全书》卷之四十《种植·杂种下》

【种蓆草】小暑后,斫起晒干以备织蓆。留老根在田,壅培发苗。至九月间锄起,擘去老根,将苗去梢分栽,如插稻法,用河泥与粪培壅。清明谷雨时,复用粪或豆饼壅之,即耘草。立梅后,不可壅。若灰壅之,则生虫退色。

——《便民图纂》卷二《耕获类》

《农政全书》中同样类似的词条还有【灯草】。这样,《便民图纂》中关于蔬菜育秧移栽等新知识直接或间接地被汇入到《农政全书》中,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在牧养知识方面,徐光启也借鉴了《便民图纂》中的多处记载,在该部分,他将《便民图纂》简称为《便民图》,引用了其中的看马捷法、相马毛旋歌诀、相母牛法、栈羊法以及关于马、羊、狗、猫、鹅、鸭、鱼等牲畜和水产的论述,看马捷法就是“头欲高峻。面欲瘦而少肉。眼下无肉多咬人。胸堂欲阔。肋骨过十二条者良。三山骨欲平,则易肥。四蹄欲注实,则能负重。腹下两边生逆毛到膁者良”[18],这条注明来自《便民图纂》,实则是邝璠抄自元代日用类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的【王良看马捷法】,而据徐氏标注来自《便民图纂》的【相马毛旋歌诀】实则是载于南宋日用类书《事林广记》中的【相毛旋歌】,这说明通过对《便民图纂》的引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间接吸收了很多不载于传统农书中的知识,而将日用类书中的农业知识引入到其中来,而徐光启将《农政全书》关于牲畜养殖的章节称作“牧养”,正是日用类书传统渗入农书的一个直观体现。②最后来看农业占候知识,《便民图纂》中占候知识系邝璠在元代以降流行于吴地的《田家五行》的基础上删减而成的,删除了其中的许多无效信息,变得更加简练,而《农政全书》中的月占类是徐光启在《便民图纂》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炼化的产物,并对其中的若干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如【正月】先是将《田家五行》卷下“气候类”中的“春寒多雨水”摘出作为正月部分的总论,然后叙述了上元日等特定日期的占候方法。将占候知识纳入农学范畴,也是日用类书的一个显著创新,《便民图纂》将《田家五行》整合在其中是占候进入农书的一次创新性尝试,而《农政全书》中的占候知识正是对此传统的继承。总之,《便民图纂》是徐光启在撰写《农政全书》草稿时参考、利用最多的明代农书,其中蕴含的经过邝璠创造的农学新知识及新体例都被徐光启所继承,它对《农政全书》的贡献几乎可与《齐民要术》和《王祯农书》并驾齐驱。所以可以说《便民图纂》上接宋元两代的传统农书和日用类书,下启《农政全书》,在中国古代农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理应在农学史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重大突破项目“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

注释:

①管见所及,目前关于《便民图纂》较重要的成果有:郑振铎的《邝璠:〈便民图纂〉》,石声汉《介绍“便民图纂”》,万国鼎《邝璠〈便民图纂〉》,陈麦青《关于〈便民纂〉》,肖克之《〈便民图纂〉版本说》以及王毓瑚在《中国农学书录》与天野元之助在《中国古农书考》中对其的研究。

②日用类书将其中畜牧养殖的章节称作“牧养”“牧养门”或“牧养类”,从第一本日用类书《事林广记》中就如此,是日用类书的一个传统;而传统农书则不这么称呼,如《齐民要术》直接称为养羊、养猪等,《王祯农书》称为“畜养篇”,《农桑辑要》叫做“孶畜”,显然《农政全书》的称呼明显受到日用类书的影响。

猜你喜欢
类书农学便民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便民公告栏
家富隋珠 人怀荆玉
——论唐代类书编纂的特点与价值
西夏类书《圣立义海》故事新考三则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
琼岛道班的便民点
类书编纂与类书文化(上)
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