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特征、价值与保护

2019-03-17 21:31黄国勤
古今农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崇义梯田江西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45)

当前,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已成为全国各地工作的热点与重点之一,方兴未艾,成效显著[1-2]。江西是我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历史悠久、价值珍贵的特点,“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Chongyi Hakka Terrace System in Jiangxi Province)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农业文化遗产之一[3]。

“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于2014年5月被农业部批准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of China,China-NIAHS)名录[4],2018年4月作为“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Rice Terrace systems in Southern Mountainous and Hilly Areas in China,由福建尤溪联合梯田系统、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湖南新化紫鹊梯田系统和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系统组成)的组成部分之一,被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批准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项目[5]。

那么,到底什么是“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有何特征与价值?为什么要保护“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以及如何保护“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新时代江西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概况

“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位于江西省崇义县。崇义县于1517年建县,是王阳明以“崇尚礼义”之意取其名[6]。该县地处江西省西南边陲,章江源头,隶属赣州市;介于东径113°55′~114°38′,北纬25°24′~25°55′之间;东与南康区接壤,南与大余县和广东省仁化县相交,西与湖南省汝城县、桂东县毗邻,北与上犹县交界。全县东西长约73 km,南北宽约59 km,总面积2 206.27 km2,2017年户籍总人口215 997人。

崇义客家梯田坐落在海拔2 061.3m的赣南第一高峰齐云山山脉之中。崇义客家梯田共有3 000 hm2,大多是陡坡梯田。规模性连片区位于上堡、思顺和丰州3个乡镇,涉26个行政村,面积2 044 hm2;核心区位于上堡乡,涉及10个村,共有梯田1 491.13 hm2。梯田最高海拔1 260m,最低280 m,垂直落差近千米,最高达62梯层,且大多数为只能种一、二行禾的“带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块田”的碎田块、小田块、袖珍田块。与广西龙胜梯田、云南元阳梯田并列为中国三大梯田,是“中国三大梯田奇观之‘秀丽天梯’”[7]。

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不仅包括其核心“硬件”部分——梯田,还包含其重要“软件”部分——民俗传统文化,如“舞春牛”、“田埂文化”、“猎酒文化”、“饮食文化”、“农耕谚语”等——充分体现和反映了客家人热情好客、勤劳朴实以及重义轻利的纯朴品性与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以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农业景观和多样化的民俗传统文化,通过FAO评审,于2018年4月19日在第五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International Forum on GIAHS)上,获得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正式授牌——作为“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5]。

二、特征

作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具有以下10个明显特征[8]。

(一)悠久性。根据有关文献记载,江西崇义客家梯田始建于元朝,盛建于明末,完工于清初,距今已有800 多年的历史。崇义客家梯田的历史起源与演变,伴随着客家先民的迁徙和与当地土著居民的人文融合。

(二)立体性。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主体位于齐云山南部,其中山地占47.7%、高丘占45.1%,梯田最高海拔1 260 m,最低280 m,立体垂直落差980 m。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立体分布。其主要梯田群位于南流、良和、赤水三带,梯层最高达百层,立体壮观。

(三)多样性。一是物种多样性。从种植业来说,崇义客家梯田常年种植的作物有水稻、薯、玉米、粟子、高梁、麦、豆类等;种植的蔬菜更是多样,如白菜类、根菜类、茄果类、豆菜类和水生蔬菜等多种;梯田种植的药用类植物较多,主要有56种,如生地、白术、夏天无、苡米、党参、金银鸡血藤、小活血、天麻、杜仲、牛七、茯苓、十大功劳、半夏、黄连、土茯苓、苦参、元胡、七页莲等。从养殖业来看,客家梯田系统养殖的畜禽有猪、牛、羊、禽、狗、猫、兔,还放养蜜蜂,水产养殖以鲤科为主,还有鳅科、鲶科等,爬行类、甲壳类、贝壳类也有一定程度的养殖。二是自然资源类型的多样性,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具有梯田景观、水景观、森林景观、冰川遗迹地质地貌景观、气候天象景观、生物景观等多种类型。三是文化多样性。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有农耕文化、客家文化、历史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水文化,等等,人文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四是农业技术措施的多样性。由于物种多样性、自然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由此必然形成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措施(详见后述)。

(四)季节性。崇义客家梯田就其景观和农事操作而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上堡梯田一年四季景观各异。春来江满田畴,如串串银链山间挂;夏至佳禾吐翠,似排排绿浪从天泻;金秋稻穗沉甸,像座座金塔立玉宇;隆冬雪兆丰年,若环环白玉砌云端。若从梯田作物生长和农事操作来看,春季栽插早稻、播种田埂豆(亦称田塍豆)等;夏季收割早稻、栽插晚稻;秋季,是全年丰收季节,所有作物收获,颗粒归仓;冬季,不忘养地,种植紫云英、油菜、蚕豆等,既“用”了地,来年有一定的收成,更“养”了田,尤其是紫云英作为豆科绿肥,对于恢复、培养、提高梯田肥力具有重要作用,有所谓“绿肥长一寸,犹如上层粪(指猪粪、牛粪等有机肥)”之说。

(五)活态性。活态性是多数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共有特征,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也不例外。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是“活”的,而不是“死”的,这可从以下3个方面理解:首先,组成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生物”——包括植物(农作物、药用植物、果树、花卉、苗木、森林等)、动物(畜禽、昆虫、野兽等)、微生物(食用菌和各种农田土壤微生物等)等都是“活”的,有其生长发育和生、老、病、死的基本规律;其次,对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管理的各种技术和措施是“活”的,是随着生物种类和时间(年份、季节)的不同而进行变化和调整,不是一成不变的、“死”的;第三,对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进行全方位管理和调控的“人”——生产者、经营者,更是活生生的,这就不用多说了。

(六)动态性。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不仅具有活态性,还具有动态性、波动性。如果说,活态性是指系统的“内部特性”,则动态性、波动性更多的是强调其“外部性”、“外在特征”。一般而言,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动态性、波动性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系统外面的环境变化造成的。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之外的光、热、水、气,以及各种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变化”必然对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内部的各种组成要素和系统结构等造成影响,从而引发系统功能的“变化”和“波动”;二是系统内部的各种生物和环境因子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和“波动”;三是人为管理措施和政策调整(包括农产品价格政策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从而造成系统的“动荡”和“不稳定”。

(七)有序性。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是一个非常“严密”、“精致”、“有序”的生态—经济—技术—社会复合大系统。从组成来看,该系统是由“森林、竹林、村庄、梯田、水流”为主体组成的山地农业体系,且各组成成分之间,彼此之间相系联系、相互促进,互为整体、良性循环。如森林和竹林为村庄、梯田涵养水源;在不同等高线上修筑的大大小小的梯田(水田),通过山顶种植树木和竹林截留、储存天然的降水,形成泉水密布的高山湿地,湿地的水以溪流、山泉的形式流入村庄、梯田,而大面积的水田和河流水汽蒸发后在空中形成云雾又以雨水的形式回灌山地与河谷,形成了一个优良的水利灌溉循环系统,有效减少了洪涝、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的影响,有利于实现农业稳产增收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八)独特性。江西崇义客家梯田虽然与广西龙胜梯田、云南元阳梯田并列为“中国三大梯田”,但与广西龙胜梯田、云南元阳梯田相比,江西崇义客家梯田有其独特性。首先,所处位置不同。江西崇义客家梯田地处中亚热带,而广西龙胜梯田、云南元阳梯田则处于热带或南亚热带;其次,“创建人”不同。江西崇义客家梯田是由客家先人在逃避战乱时,为了繁衍生存,开凿山林,历经800余年千辛万苦建造的;而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是壮、侗、苗、瑶等民族共同创造的,云南元阳梯田是哈尼族创建的。第三,蕴涵的“文化”和“精神”不同。崇义客家居民在长期耕作过程中,逐渐摸索出农耕技术、宗教习俗、乡规民约、民居建筑、节日庆典、服饰歌舞、文学等不同于其他农区的文化习俗,无不以梯田为核心,处处渗透出梯田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实质,如: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敬畏自然,爱护生态的精神;脚踏实地、勤勉劳作的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所独有的。第四,从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整体景观来看,还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这是其他“梯田系统”不可比拟的。

(九)濒危性。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由此带来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已对全球农业文化遗产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在这一“大背景”,江西省最具代表性的农业文化遗产——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同样面临“空前”威胁,或者说,“濒危性”既是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更是当前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面临的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与挑战,亟待采取坚决而有效的措施(详见后述)。

(十)珍贵性。作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价值十分珍贵。其不仅与广西龙胜梯田、云南元阳梯田并列为中国三大梯田,且是“中国三大梯田奇观之‘秀丽天梯’”[9];2012年被崇义客家梯田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认证为“最大的客家梯田”;2013年崇义客家梯田的上堡乡水南村入选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2014年,崇义客家梯田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美丽田园”。江西崇义客家梯田已是公认的“国内可进入性最好的梯田”,同时也是“全球十大最美梯田”之一[10]。这些充分说明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价值的珍贵性和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

三、价值

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10个方面。

(一)经济价值。客家先民之所以创建崇义客家梯田,首先看重的就是其经济功能、经济价值。在梯田上耕种、劳作,必有经济收成,可以解决当地居民(农民)的生计问题。近些年来,随着全国、全省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崇义客家梯田的经济价值、经济效益也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充分开发客家梯田的“旅游功能”,极大地带动了整个乡村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价值。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不仅有经济价值,更有社会功能与价值。其社会功能、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解决当地居民(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民耕种梯田,可获得日常生活所必须的粮食、蔬菜、水果、中药材等植物性产品,用梯田生产出来的饲料和农副产品饲养畜禽,发展畜牧业,可获得肉、蛋、奶等动物性产品,从而满足当地农民生活需求;二是解决就业问题。有了梯田,农民就有事可做(种田)、有饭可吃。近年来,当地农民坚持走绿色发展路线,采取农民土地资源流转及劳动力入股合作方式,积极推动高山梯田有机大米产业发展,建立高山有机米示范基地6个,直接带动200多户原住居民致富增收,大大拓宽了农民“就业”、“发家”的门路[11]。三是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现在,当地农民有“事”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井井有条,乡村更加和谐、稳定。

(三)生态价值。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具有重要的环境功能和生态价值。(1)气体调节功能。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实际上是一个由生物与环境组成的人工、半人工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进行“固碳释氧”,净化了空气;(2)水资源调节功能。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形成的“森林-竹林-村庄-梯田-水流”山地农业体系,具体很强的水资源调节功能。雨季(下雨)森林和竹林能最大限度地接纳、蓄积水分,旱季(干旱)则能够源源不断地供应水分,从而确保农田(梯田)作物稳产高产;(3)土壤保持功能。由于崇义客家梯田采用的是“等高耕作”方式修建,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推行少耕、免耕、秸秆(或树枝、杂草、草皮)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有效地保持了梯田土壤,减少了水土流失;(4)病虫草害控制。为有效控制和减轻梯田作物的病、虫、杂草危害,当地农民常常采用合理的农作物间、混、套作和轮作,稻田养鱼、养鸭,菜地放养鸡、鸭、鹅,以及通过农田土壤冬耕晒垡和灯火灭虫等各种“土”办法、“土”措施,且可做到不打或少打农药,这样既节省的生产成本,又保护了生态环境;(5)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由于采用上述“轻简”、“绿色”的技术和措施,有效地保护了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上述生态功能折算成服务价值为49 968万元[7]。

(四)技术价值。如前所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不仅包括梯田及其周边森林、竹林,以及农作物和畜禽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实体”,还包括一些“看不见、摸不着”,但实际又存在且必不可少的“软件”、“虚体”,如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在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演化和发展过程中,“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其价值是很重要的。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技术”、“技术群”、“技术体系”,至少由以下5种(类)技术构成:(1)种植技术,包括作物栽培技术、品种改良技术、间混套作技术、轮作休耕技术、土壤增肥技术、用地养地结合技术等;(2)养殖技术,包括养猪技术、养牛技术、养鸡技术、养鸭技术等;(3)种养结合技术,包括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农牧结合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等;(4)产后加工、贮藏、保鲜技术,如稻谷酿酒技术、大豆加工技术、水果保鲜技术等;(5)“种—养—加”结合、“产—供—销”一条龙技术,等等。上述技术(技术群或技术体系)的不断演化和改进,推动着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向前发展。

(五)文化价值。作为农业文化遗产,“文化”在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之所以要挖掘、传承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其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要挖掘、传承和保护其蕴涵的“文化”和“精神”。如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中的“春牛文化”——包括“舞春牛”、“牛葬”等环节或方式,反映了当地群众对“牛”的特殊情感以及对“牛”勤勉劳作精神的充分肯定,以此“方式”、“仪式”来教育、鞭策“后辈”,要发扬“老黄牛精神”——默默无闻,吃苦不叫苦;只管埋头耕田,不计较任何得失。这不正是我们今天要传承、弘扬的“文化”和时代精神嘛!

(六)教育价值。如上所述,崇义客家居民在长期耕作过程中,逐渐摸索出农耕技术、宗教习俗、乡规民约、民居建筑、节日庆典、服饰歌舞、文学等不同于其他农区的文化习俗,无不以梯田为核心,处处渗透出梯田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实质,就是: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敬畏自然、爱护生态的精神;脚踏实地、勤勉劳作的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其中,最突出、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老黄牛精神”,这不正是教育广大小学生、中学生、研究生,甚至全体干部、群众的“好教材”、“活教材”嘛!

(七)科普价值。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就是普及科学知识。任何参观过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学生或普通群众,无不惊叹“客家先民”——“丘陵山地上的民族”的志气和智慧。他们能在800多年前,在当时极其艰苦甚至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在丘陵上、山地上建立起了“自己的梯田”和“自己的家园”,是何等的不容易!他们运用传统农学知识、生态学知识、生态经济学知识和系统工程学原理(尽管当时并没有建立这种“学科”,也没有这种“提法”),建立起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客家梯田系统。这就是我们科学普及应该学习的、总结的和感悟的。

(八)科研价值。一方面,农业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无尽的科学“秘密”,期待我们去探索、去挖掘。同样,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是客家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里面有许多科研课题和科学“秘密”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发掘。另一方面,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科技人员,科研要“接地气”,要主动从实践中、从现实农业文化遗产中寻找科研课题,向祖先学习、向实践学习,把其中的科学“秘密”、科学“道理”、科学“规律”——“挖”出来、“找”出来。这就是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科研价值之所在。

(九)旅游价值。2018年3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发布[12],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业更是快速推进。崇义县依托客家梯田系统这一“国家级”、“世界级”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按照“旅游+文化”、“旅游+文化遗产”、“旅游+农业文化遗产”等模式,积极推动全县旅游业的大发展。2012年,该县成功举办“中国崇义生态旅游文化节”,全年接待游客76.32万人,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2亿元[13]。又据报道[14],崇义客家梯田景区内现已发展农家乐、民宿点50余家,种植有机大米133.33多hm2(2 000余亩)、有机高山茶200多hm2(3 000余亩),并有2 000多名村民进入到旅游产业链条当中,大批的原住农民洗脚上岸、返乡创业,旅游从业人员人均实现年增收5 000余元。近年来,崇义客家梯田景区接待游客年均增长30%以上,当地原生态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加200多万元,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十)示范价值。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之所以能成功入选“国家级”、“世界级”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其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许多“独到之处”,对当今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示范”意义和“标杆”作用。如能将其成功的“秘诀”推广应用于当代,必将促进区域乃至全球的农业发展、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这正是其示范价值之体现。

四、问题

当前,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这也是其之所以具有“濒危性”特征的重要原因所在。这些问题与挑战是:

(一)生态破坏。首先是山体破坏。崇义是江西赣南一个典型的山区县,有“九分山半分田,半分道路、水面和庄园”之说。由于采石、挖矿、修路(如建高速公路)等,造成崇义县山体破坏,轻则引起水土流失,重则造成山体滑坡,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危害;二是森林破坏。乱砍滥伐、炼山造林、毁林开荒(种果、栽菜等)等,使崇义县森林资源遭受破坏;三是水体破坏。山体破坏、森林破坏,必然危及水体,造成崇义县水体破坏,所谓“穷山恶水”,说得就是“山(山体、森林)——水”之间的恶性循环;四是耕地破坏。山、林、水破坏了,田(耕地)还好得了嘛?——田必遭殃!崇义县耕地本来就面积少、田块小,且多为梯田,极易受到山体破坏、森林破坏、水体破坏的不良影响,而造成耕地破坏、农田破碎。

(二)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必然造成水土流失,尤其是崇义客家梯田,土松坡陡,更易产生水土流失。据报道[15],在崇义县修建“赣崇高速公路”(指厦门至成都的国家高速公路,穿过崇义县,从赣州至崇义这一段称之为“赣崇高速公路”),全长88 km。据了解,赣崇高速公路崇义段路基土石方挖方2013万m3,弃方652万m3,全线有桥梁69座,隧道12个,平均每1.25 km就有一座桥梁,每隔7.29 km就有一座隧道,桥隧比达到39%。如此多的工程弃方,如此高的桥隧比率,施工时对废弃的砂、石、土是如何处理的?根据施工现场了解,大量弃土被随意堆放在路边,土堆上清晰地留下了雨水冲刷的痕迹。特别是一些桥梁和隧道两旁,高高的山体在剥去外土层后裸露着,大片植被被压在厚厚的黄土之下,甚至沿河工程未见任何防护措施,大量弃土顺着斜坡直接滑入河中,砂、石、土大量流失并堆积于河道,使河道变得十分狭窄,且影响其“河流”的功能。

(三)环境污染。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的问题。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中划定的14个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重点省区和138个重点防治区域,崇义县属于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区域之一,而小江流域则是崇义县重金属污染防控区的主要区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于2014年对崇义县小江流域水体、河道表层沉积物、农田土壤和农作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16]:崇义县小江流域水体中主要污染物为As和Pb;河道表层沉积物中主要污染物为As 和Cd;农田土壤中主要污染物为Ni、Cu、Zn、As和Cd;农作物中Cr、As、Cd和Pb含量较高;沉积物中各重金属生态风险大小依次为As>Cd>Cu>Zn>Cr,重金属总体生态风险程度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具有大于“强”的生态风险程度。农田土壤中各重金属生态风险大小依次为Cd>As>Cu>Zn>Cr,整体生态风险除一个采样点为“中等”外,其他采样点均为“强”及以上。总体而言,小江流域As污染极为严重。

造成崇义县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是农田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其直接对大气、水体、土壤、农作物(包括农产品)、畜禽,以及人体健康等造成污染;二是生活垃圾、厕所粪污等没有及时进行“利用”和有效处理,对环境、生物及人体等造成污染和危害;三是矿山开采及炼矿,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崇义县矿藏资源丰富,有铁、铜、铅、钨、锡、钼、铋、铍、金、银、锂、铷、钽、稀土、铀等金属矿,有水晶、冰州石、萤石、瓷土、磷、大理石、花岗石、硅石、石灰岩、白云岩等非金属矿,有燃料矿——煤。已开发利用的有铅、锌、钨、锡、钼、铍、金、铀、荧石、大理石、石灰岩、煤,其中钨锡为尤盛。如不采取坚决而有效的措施,其造成的环境污染还将进一步加剧。

(四)自然灾害。崇义县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对“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这一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崇义县自然灾害有以下特点:一是种类多。该县常见气象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雹灾、霜灾、雷击等;生物灾害有作物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兽害等;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等;生态环境灾害有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二是分布广。如根据对崇义县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研究与评价,得出:县域内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面积较大,分别占全县面积的16.60%、19.87%。三是危害重。2008年年初崇义县雨雪冰冻灾害调查结果显示[17],森林受灾面积为117 597hm2,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67.51%;活立木损失蓄积量为293.203 8万m3,占全县活立木蓄积总量的25.07%;竹林受灾面积为36 532 hm2,占全县森林受灾总面积的31.07%;活立竹损失株数为4 552.163 8万株,占全县活立竹总株数的62.32%,竹林成片爆裂甚至翻蔸,受灾极为严重。2009年7月3日晨,江西省崇义县聂都乡境内楼梯石沟暴发泥石流灾害,堆积方量约5.14万m3,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万元[18]。

(五)组分衰减。组成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已经或正在出现衰减。1.生物物种减少。从梯田种植的作物种类来看,据《崇义县志》记载[6],在上世纪60~70年代,崇义县梯田种植的粮食作物有水稻(包括高秆和矮秆品种)、甘薯(红薯)、玉米、高粱、粟(小米)、大豆等,经济作物如棉花、花生、甘蔗、油菜、瓜类(包括西瓜、马兰瓜、北京瓜、日本佛手瓜、梨瓜、香瓜)、麻类(黄麻、苎麻)、中药材(生地、元胡、白术、天麻、夏天无、薄荷、菊花、杜仲、苡米、厚朴、枳壳、黄连、党参、茯苓、金银花、黄柏、土砂仁、牛七),还有晒烟、荸荠、席草、莲藕、蓖麻、向日葵等,共有40余种,加上各种蔬菜(50余种),梯田作物种类可达近100种。然而,根据近年调查和统计,目前梯田中只剩下约1/3的作物和蔬菜在田间种植,这意味着,有近2/3的作物种类(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渐渐消失了,农田生物多样性大大减少。如从农家养殖的畜禽来看,同样有约2/3的家畜、家禽不见了、消失了。2.传统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正在逐渐消亡。由于当前农业生产正在向机械化方向发展,传统“多耕多耙”的农田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正“闲置”、“消亡”,还有一些传统“手艺”也正在“失传”。3.乡村风俗文化等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正在被淡忘、被丢弃。根据调查统计[19],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中有关的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共有12类共352件,其中已经或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81件,占总件数的51.42%。这不能不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六)劳力减少。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正越来越少。据作者近年初步调查和粗略统计,长年生活在乡村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大约只有总人口的1/3,这其中主要是“38619900部队”——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季节性返乡的劳动力,约占总人口的1/3,这部分人员“闲时”生活的城镇(或外地),且有一份“工作”(如打工、自己开店、创业),有一定的“工资”收入,“农忙”时返回乡村“老家”从事农业生产(如耕田、插秧、收割稻子等);还有一部分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长年生活在“外地”(城镇),家里的农田(梯田)通过“流转”租出去了,或者“不要了”,任其闲置、撂荒。这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减少,不仅在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中存在,在江西、在全国乡村已上相当普遍了。

(七)耕地撂荒。崇义客家梯田撂荒非常严重。一是季节性撂荒。即原先种植三季作物的,现在种两季;原先种植两季的,现在种一季。从全年来看,田没有撂荒,但从某个季节看,梯田存在闲置、撂荒的问题,梯田熟制缩减、复种指数降低,利用率明显下降。二是全年撂荒。一年到头,农田荒芜,杂草丛生,这是对耕地资源极大的浪费。三是长期长年撂荒。即梯田长年闲置、撂荒,短则2~3年或3~5年无人种、无人管,任其荒芜;长则8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没人种、没人管,长期闲置、撂荒。根据粗略估算,在撂荒的梯田中,季节性撂荒约占总撂荒面积的70%,全年撂荒占总撂荒面积的20%,长期长年撂荒约占10%左右。

(八)农田退化。根据作者近些年的实地调查,崇义客家梯田存在退化问题。首先是耕作层变浅、土层变薄。由于梯田地处丘陵、山地,坡陡,极易产生土壤侵蚀,引发水土流失,从而造成农田耕作层变浅、土层变薄。目前,客家梯田的耕作层比10~20年前正常情况下普遍变浅了2~3cm,有的达3~5cm,甚至更大。其次是土壤性状变差、变劣。由于有部分梯田长期施用化肥,不注重种植绿肥和增施有机肥,以及“撂荒”、不耕种,致使农田土壤变硬、变“板”(板结),耕性变差,不利作物根系生长。第三是土壤肥力降低,土壤变“瘦”,营养元素缺乏,营养不良。第四是土壤污染。由于长期“不合理”施用化肥和“过量”喷施农药,造成土壤面源污染,甚至部分农田存在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由于上述原因,部分梯田土壤质量出现退化问题,且梯田土壤质量总体不容乐观。

(九)投入不足。由于投入不足,尤其是资金缺乏,造成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基本建设和应有保护得不到满足。梯田系统的基础设施脆弱,农田排灌设施“老化”得不到及时“修复”、“更新”;梯田“道路”(田埂)小而窄,雨天行走十分困难,亟待“改造”;客家梯田系统的“绿化”(植树造林、扩大绿色面积),因为资金问题而得不到“扩大”和加强,等等。其根本原因在于:崇义县地处赣南原中央苏区范围,遗产所在地上堡乡是省定贫困乡,经济发展落后,虽然县政府可以给予更多的宽松政策,但县级财政也属“吃饭财政”,财力有限,没有富余的经费投入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建设、发展与保护;农户自己只够“温饱”,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

(十)效益下降。农田经济效益下降,已是普遍现象,崇义客家梯田也不例外。其原因在于:一是梯田熟制减少、作物种植面积缩减,自然收成就减少;二是作物种植结构“单打一”,尤其是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少、质量低”,不符合市场需求,经济效益肯定“上不去”;三是农业生产大多存在“三少”——用工少、投入少、产出少,这种“粗放型”经营方式,必然导致农田经济效益低;四是当前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对种植业生产要素(土地、用工、资金投入等)形成“拉动”作用,致使种植业乃至整个农业出现“萎缩”、“不景气”。以上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其结果必然是崇义客家梯田效益下降。

显然,上述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已对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威胁。如不及时采取坚决而有效的保护对策和措施,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未来发展必然是“不可持续”的。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认识。

五、保护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实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积极而有效的保护措施。

(一)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农业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是大学问、大智慧的“载体”。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是客家先人留给后辈的“传家宝”,研究好、学习好、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全国”、“全球”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于促进全县(崇义县)、全省,乃至全国类似地区的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搞好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搞好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保护规划,做到“科学规划、规划先行”,对于推动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保护十分必要。要根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理和要求,结合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具体实际,明确保护的重要意义、遵循原则,制定保护的具体目标、主要任务、工作步骤,以及采取的关键技术和措施等。

(三)环境整治。要对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内部”及“外部”的环境进行全面整治。从“内部”来说,就是要对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本身”存在的问题,如系统组成组分“单一化”、部分结构缺失、功能衰退,管理措施不科学、不规范,甚至“混乱”等进行“清理”、“整顿”;从“外部”来看,要清除一切“妨碍”、“阻碍”及“有损”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做法、设施(如污染型养殖场等)和相关“制度”、“规定”等,真正营造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氛围。

(四)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保护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就是要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一是要植树造林,让山上的树林、竹林越来越多、越来越密、越来越绿;二是要农田林网化,不仅要让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内”的梯田四周种植好林木(果树、花卉、苗木等),还要让“系统外”的全县其他农田(水田、旱地)都种上“绿色植物”,让“绿色”越来越多;三是村庄内外、房屋四周都要搞好“绿化”,甚至还要实行“屋顶绿化”(指平顶的水泥房屋)、“墙壁绿化”,等等。一句话,千方百计“增绿”、“扩绿”,提高绿色覆盖率,这样,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保护才大有希望。

(五)用养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既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是中国农业之“精华”所在。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行梯田的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必不可少且势在必行。一是要建立用养结合的种植制度。要在梯田多种植一些养地作物,如冬季可种植绿肥(紫云英)、蚕豆、豌豆、油菜等,夏、秋季可种植大豆、绿豆、豇豆、花生等,具有良好的养地作用;梯田年间宜实行复种轮作,包括禾豆轮作、水旱轮作、粮菜轮作等。二是建立农田保护性耕作体系。如实行作物秸秆还田,土壤少耕、免耕,等高耕作,以及田间覆盖保水保土等。三是实行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在化肥减施的前提下,尽量多地积制和施用有机肥,并实行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如多施用沼肥(沼液、沼渣)、猪牛栏粪、鸡鸭鹅屎,等等。

(六)加深研究。之所以要加强对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这一珍贵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让其“烂”下去、“坏”下去、“旧”下去,其原因和理由是多方面的,但为了研究,为了挖掘其潜在价值,是加强对其保护的重要原因之一。假如这一农业文化遗产都“烂”了、“坏”了,甚至“不存在”了,那还能研究吗?那客家先人的“智慧”还能学习得到吗?因此,在保护好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基础上,加强对其研究至关重要。当前应重点深入研究:(1)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2)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生态经济合理性及内在机理;(3)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学机制;(4)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未来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5)实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措施体系构建,等等。

(七)开展合作。要真正把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保护好、研究好,必须开展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崇义县、赣州市、江西省从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管理的人员要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全国,乃至全世界从事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请他们来江西、来赣州、来崇义考察和指导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保护与研究工作,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必将大大推动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保护与研究,并使保护与研究水平上档次、上水平、上台阶。

(八)增加投入。如上所述,资金不足、投入不到位,是当前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保护与发展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要想方设法“挤出”一些必要资金用于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二是企业和民间有识之士,要主动“解囊”、出力,捐献一定的资金助力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的保护与发展;三是农户自己,尤其是外出“打工”挣钱较多的农民,也应主动为家乡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分担”。四是对于确为保护和建设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作出贡献的人员和单位,政府和部门要给予“公布”和“表彰”,给予必要鼓励和奖励。

(九)完善法规。虽然我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历史久、种类多、分布广,但由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性立法,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均较缺乏,难以适应当前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大保护、大发展的需要。因此,为加强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另一方面,为有效保护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这一“世界级”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崇义县、赣州市和江西省有关部门可出台一些“土政策”、“土规定”以规范集体和个人行为,从而起到保护这一农业文化遗产的作用。

(十)加强监管。一般而言,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继承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直接决定着农业文化遗产的“未来”和“走向”。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要保护好、传承好,当地农民正确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至关重要。一是要教育农民,如何做到在生产中、经营中保护好客家梯田系统;二是要对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必要的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在当地选拔和培养“能人”、“土专家”、“乡秀才”,通过他们来带领、帮助当地农建设好客家梯田系统、保护好客家梯田系统、传承好客家梯田系统,真正让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系统千秋万代、代代相传。[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合作横向课题“‘江西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农业生态保护与传统农耕技术研究”(9131205436)]

[致谢:该项研究得到李文华院士、闵庆文研究员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谨致谢意!]

猜你喜欢
崇义梯田江西
江西银行
康养产业助力崇义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樊崇义
《山区修梯田》
我爱江西奶奶
秀美梯田
梯田之恋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从江加榜梯田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