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丽 汤雪平
摘要:稚学课堂是在深度推进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基于学校“养根竢实”的百年文化,立足“儿童”这一独特视角,聚焦儿童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回归,探究具有儿童特质学习的课堂实践样态。构建稚学课堂需要兼顾年级与性别,重视态度与效果,关注需求与方式;同时立足学科特点,研究儿童稚学课堂的学科独特表达,让儿童稚学课堂真正体现出学科特性,形成“稚学理念”的学科理解。
关键词:稚学课堂;儿童视角;学习方式;学科特性;课堂样态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A-0061-04
教育已迈入以质量为核心的新时代,学科素养与关键能力成为教学改革的主导方向,课堂成为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无锡市连元街小学尝试以“稚学课堂”撬动教学改革,从学习者的外部条件转向学习者本身,充分突出“儿童”这一独特生命体的主体地位,根据儿童的内在逻辑和行为方式,采用喜爱并擅长的方式促进其自由地学习,构建起基于儿童、回归儿童、实现儿童的新型教学秩序和教学文化。
一、稚学课堂的理论背景
1.基于“养根竢实”百年育人文化的核心价值
无锡市连元街小学原名“竢实学堂”,“竢实”出典于韩愈《答李翊书》中的哲言——“养其根而竢其实”,意为打好基础以等待果实成熟。“养根竢实”,既是文化传统,也是时代精神,指向育人方向。“养根”重在培养儿童的生命潜力,唤醒儿童学习的本性,让儿童用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体现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如动手学、体验学、游戏学、合作学等,满足儿童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内在需求,发挥儿童成长的潜能;“竢实”意指教育是等待的艺术,教师对待儿童的学习要放慢脚步,应该采取搁置、尊重、保护、欣赏、帮助的态度,使儿童天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儿童权利得到尽可能的回归,儿童学习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
“竢实学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学堂,也是教师成长的学堂;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建构教师的实践智慧,就是“养”学校发展之“根”,就是“竢”学校品牌之“实”。连元街小学在教育之路上风雨百年,历久弥新,实现了古朴与现代的和谐相融,传承与创新的互动发展。
2.建构儿童稚学课堂的理论体系
“养根竢实”文化引领下的“稚学课堂”应该是建构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型课堂,是儿童获得生命成长的课堂,它充分突出“儿童”这一独特生命体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呈现的不仅仅是一种启蒙式学习,还是一个指向由课堂中的人和资源、物品积极互动构成的心理场域,更是一场可跨学科之界、地域之界的时空之旅。
(1)回归儿童:实现意义学习。稚学课堂根据儿童的需求,外显的形态是趣味学习、自由学习和沉浸式学习,但同时也是“有意义的学习”。这个“意义”不是“成人意义”,而是“儿童意义”,它是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的,基于“自我为中心”向外拓展的,最终的目标是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由此可知,稚学课堂不同于传统语文课堂的“满堂灌”,也不是数学课堂的“机械操练”。我们追求的稚学课堂可概括为学生学习的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主评价。
(2)重构关系:营造童心文化。在稚学课堂中,教师作为儿童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必须认识到稚学课堂的属性:合规律、有趣味、慢节奏、可伸展。在稚学课堂中,教师应踩准每位儿童真实的起点,珍视每一个生命体的独特感受,将各自的差异转化成教育资源,在交互的活动中自由地表达,面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反复性,形成更为广泛的文化理解和文化宽容,积极贯彻稚学课堂的核心要素:无游戏不稚学、无情感不稚学、无伙伴不稚学。
(3)开放时空:打造课程跨界。稚学课堂致力于打造自由开放、突破学科界限的学习空间,实现学习从有限延伸转化为无限扩展。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带来合理的场地设计,创意的空间布局,可视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便捷的学习资源,创造了更自由、更丰富、更具有想象力的空间,实现人和机器、技术和技术、技术和环境的交互,使得儿童的学习进入一种跨界状态,他们将学习的触角向校外延伸,向无限拓展,让获取信息和自由表达更加畅通高效。
二、遵循稚学课堂的建构原则
以往的课堂多是停留在“颈部以上”的认知式学习,忽略了儿童特有的心理方式和外显形式。“稚学课堂”的宗旨是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他们本来的样子,从“我想学”变为“我会学”,在儿童和学习之间建立意义关联,关注过程,关注个性,关注儿童的自我实现。因此,在建构学科稚学课堂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兼顾年级与性别,让“稚学课堂”与个性适合
学校应该成为儿童自由呼吸、自然生长的地方,课堂更应遵循儿童个性,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方面的选择上都要兼顾到学生的年级与性别,这样的“稚学课堂”才是真正有生命活力的。在低中高年级,教师要踩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深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思维组织教学。如低年级重形象思维,则可以进行绘本学习,于生动形象中增长见识。再如,教学中应关注到男生更偏向需要理性思维的领域:军事、机械、物理、化学等,而女生偏向具有审美意义和感性思维的领域:旅游、设计、手工、园艺等。只有对儿童进行深度解读,以儿童的眼光看待教学,以儿童的视野解读现象,才能切实地去研究儿童“稚学课堂”的独特表达,进而积累多样化的生态案例。
2.重视态度与效果,让“稚学课堂”与儿童融合
儿童的行为时常会表现出幼态的特征,如生理化的本能冲动、感性化的言行方式与情绪表现,这些是学习重要的因素——兴趣。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儿童的天性,引导他们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来学习,利用工具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将“活”的知识纳入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那么这样的学习才是基于“人”的学习,才是真正关注生命体成长的学习。正如康德所说:“人是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但有无限的可能性。”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他们具有无限潜能,能够在成长路上发生惊喜,但也会出现问题。“稚学课堂”就是充分尊重儿童的这种生长规律,关注其学习态度,在学习的“拐角处”“徘徊处”“坡度处”给予更加科学合理的引领;同样,在学习的“顺心处”“辉煌期”“愉悦处”给予更高的平臺,从而使“可能性”成为发展起来的“潜能”,表现为儿童成长中较为稳定的外显特征,并为儿童的成长奠基。
3.关注需求与方式,让“稚学课堂”与课程契合
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多样化的,也是多角度的,他们有着自由的思维,不羁的创想,他们钟情于海洋、动物、宇宙科技,喜欢窗花、诗词、游戏编程,也会沉浸于四季的撒欢与童心的飞扬里,更会“亲其师而爱其道”。作为教师,更多的是要蹲下身来、静下心来地倾听需求,把握住可贵的“好奇心”,引导其增强学习力,进而认真研究“稚学课堂”的表现形式,提取其核心要素,进行分析、提炼,为儿童的全面发展而教。
三、提炼具有学科特色的稚学课堂样态
1.语文学科的“三环四步”教学样态
“三环”,即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分别是:学习驱动、探究共生、拓展延伸;“四步”,即教学设计的四个步骤,分别是:自学、共学、辅学、延学。“三环四步”相互穿插,相辅相成。如何将这样的教学样态落到实处,语文老师将教学设计聚焦在了核心问题的设计上。
(1)问题的价值取向。要做到核心问题设计具有思维张力,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确立教学目标,把握主攻方向,才能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才能从高处着眼。语文备课组运用减法思维,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内容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核心知识”。这个“核心知识”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核心问题的设计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课文的深度阅读,蕴含着核心教学价值。
(2)问题的思维张力。想要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需要一定的路径,它包括教师教的路径和学生学的路径,其外显的方式就是设计有思维力度的、思维张力的核心问题,并由该核心问题衍生出几个问题,形成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链。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不再是对文本的零敲碎打,不再纠结于文章的细枝末节,而是形成了对文本内容的前后勾连,建构了整体观。
2.数学学科“双主线,四环节”教学样态
数学课堂的样态为“双主线,四环节”。一条思维主线:情境引入、活动探究、交流评议、强化训练;一条活动主线:生发问题、解决问题、升华问题、迁移问题。每一条主线的四个环节,既可独立存在,依次进行,又可相互交融,整体推进。数学课培训思维能力主要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所以我们在备课和上课时最关注的就是“有思维张力的核心问题设计”。
(1)大胆实践,让问题有方向。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并且在课堂提问时要根据问题的不同,针对性地选择学生回答。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当前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范围,并且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2)提炼方法,让问题有过程。学生思维方式一般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所以,教师在提问時,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可以把教材内容与相关的故事或实际事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让学习内容充满乐趣,让学习过程充满挑战。
(3)稳中求变,让问题有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所以教师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3.英语学科的“双线四学”教学样态
双线即话题、思维两条主线,话题主线是明线,思维主线是暗线,就要求我们所有话题设计,都要基于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走向清晰、深刻、系统、灵活的高级状态,必须让学生置身于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情境中。四学即问题引学、自主研学、交流共学、迁移促学。
(1)以问题为引导,情境导入走进文本。问题引学是指教师在主题与情境之间创设信息沟,围绕主题提出一些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引导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帮助学生大致了解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以任务为驱动,在自主研学中理解文本。自主研学是指在协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聚焦于问题,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思,逐步理解语言知识,掌握语言,突破重难点,形成评价性思维、开放性思维。此环节的任务是“研学”,这是课堂的中心环节,可以通过设计任务链,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学生在阅读前明确任务,在阅读过程中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迅速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修正。
(3)以交流为抓手,在分享合作中体悟文本。交流共学是指学生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合作与分享,通过合作探究、多向交流等方式内化所学语言。这一环节体现了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的过程。通过点拨、示范帮助学生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和水平,并为学生创设互动、交流和展示的空间。此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故事的同时体悟故事内涵,感受故事蕴含的语言魅力,激发阅读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研究、思考以及与同伴合作、分享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形成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
(4)以迁移运用为手段,在活动延伸中拓展文本。迁移促学是指教师在知识巩固环节通过布置综合性和开放性较强的任务,引导学生内化所学语言,在以语言实践为主要形式的活动中对所学语言进行整理、反馈和巩固等,以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实现学以致用。该环节重在运用,其间的主要活动形式有归纳总结、复述、写调查报告以及完成生活化任务等。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and Pattern Research on Children-Centered
Classroom Teaching
Shi Li & Tang Xueping
(Wuxi Lianyunjie Primary School, Wuxi 214001,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deepening curriculum, children-centered classroom teaching is based on the 100-year school culture of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success” from the unique angle of children to focus on the reform and return of childrens learning methods and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tern of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childrens characteristic learning. Constructing children-centered classroom needs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both grades and genders, to emphasize attitudes and effects and to attend to demands and styles. Meanwhile, teachers should start with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to conduct research on childrens unique expression of subjects, letting children-centered class really embody the disciplinary features and forming the discipl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ldren-centered ideas.
Key words: children-centered classroom; angle of children; learning style; disciplinary feature; classroom patt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