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华,江云芬
(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 康复科,浙江 温岭 317500)
相当部分脑卒中患者因病情需要在卧床期间长期置入尿管[1];而流行病学报道显示[2],世界范围内每年因导尿管留置所致尿路感染患者人数超过200万,约占医院获得性感染总数的30%~45%;其中尿管留置时间在10 d以上者感染发生率可达95%~100%。早期拔除尿管可在有效促进自主排尿功能恢复同时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风险[3-4];但目前临床采用常规尿管拔除方法属于经验性尝试,因缺乏明确标准易导致尿潴留发生及复插,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能否根据客观标准确定尿管拔除时机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本文在临床工作中对脑卒中留置尿管患者的尿管拔除方法进行改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7年7月收治脑卒中留置尿管患者共100例,均年龄≤85岁,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膀胱功能障碍、泌尿系统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精神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及临床资料不全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改良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8.26±7.51岁,平均GCS评分11.73±2.60分;改良组中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8.41±7.54岁,平均GCS评分11.66±2.57分;全部患者均行双腔导尿管置入,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尿管拔除方法
1.2.1 常规拔除 遵医嘱拔除尿管或每隔28 d早上9∶00更换尿管时拔除,拔管成功标准为尿液可自行排出,叩诊鼓音且无膀胱轮廓;如拔管3 h仍未见尿液排出,叩诊膀胱呈圆浊音则需复插尿管。
1.2.2 改良尿管拔除方法 每天早上7∶00和9∶00分别夹闭尿管、叩诊膀胱,采用膀胱扫描仪确定膀胱内有无尿液存在;如叩诊膀胱呈圆浊音,且膀胱扫描仪显示残留尿液>300 mL时则继续夹闭尿管,抽空水囊;待尿液自行流出并停流后10 min再次以膀胱扫描仪确定残余尿量膀肤残余尿测量,如尿液流出顺畅且膀胱扫描仪显示残留尿液<30 mL则可遵医嘱拔除尿管;如膀胱内残余尿量为16~50 mL则继续留置尿管;如膀胱内残余尿量>50 mL则证实存在尿潴留现象,如7 d内无法成功拔除尿管则更换常规导尿管。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患者尿管留置时间,计算平均值:②记录患者术后拔管成功例数和复插例数,计算百分比;③记录患者术后血尿和尿路感染发生例数,计算百分比。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改良组尿管留置时间(6.98±1.72 d)显著短于对照组(11.37±2.6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P<0.05)。改良组拔管成功率、复插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拔管成功、复插、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尿管留置是临床常见护理干预手段之一,长期卧床的脑卒中患者排尿习惯改变,尿失禁和尿储留现象较为常见,往往需要留置尿管以消除此类困扰[4];但留置尿管时间过长或护理不当均可增加尿路感染发生风险[5-6]。以往尿管拔除主要依据医生对于患者病情改善情况较为主观判断,或在每月常规更换尿管时尝试拔除[7];但此方法无法及时准确观察患者自行排尿恢复情况,易导致尿管留置时间延长;在此情况下部分学者提出应每天对留置尿管能否拔除进行评估,及时准确发现自主排尿现象,从而达到缩短尿管留置时间和改善置管预后的目的[8]。
本次研究所采用改良尿管拔除方法每天在未行尿管拔除情况下进行水囊回抽,以膀胱扫描仪确定残余尿液量并评价自行排尿功能恢复程度,为拔除尿管提供更为客观依据,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尿管拔除,缩短置管时间,最终达到预防尿路感染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的目的。同时水囊抽吸时保留尿管能够使尿液由患者尿道自行流出,发挥尿道冲洗效应,进一步降低置管期间感染发生风险[9]。结果显示,改良组尿管留置时间、拔管成功率、复插率及并发症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改良尿管拔除方法中每天以膀胱扫描仪对残余尿量进行监测,在残余尿量<15 mL时即可确定拔除尿管,指标更为客观,有助于实现早期尿管拔除;而常规尿管拔除多为试验性拔管,部分患者自主排尿功能并未恢复,增加拔管失败风险[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