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翩翩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安庆市分校,安徽 安庆 246000)
新时代,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也迈向了新台阶;新时代,基层电大也正在向开放大学转型发展。开放大学是全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主要载体,是电大转型的必经之路。所谓开放大学,就是将大学办在社会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强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集聚、整合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大学。基层电大正面临转型发展、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的关键期,面临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和路径选择,而“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提出,为电大转型注入了创新基因。“互联网+教育”模式能够覆盖更多人群,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使电大转型发展路径选择更加宽阔、更加科学、更加有效,也为电大转型发展提供优势,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办好开放大学。经过2年时间酝酿和准备,2012年,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和中央电大率先进行了开放大学建设试点。由此,我国广播电视大学拉开了转型建设的序幕。以广播电视大学作为现实基础和实体依托建设开放大学,是国家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教育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2016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对工作任务和时间进度进行了细化和明确,推进电大向开大转型[2]。
根据“建设新型开放大学,将开放大学努力办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这一战略目标的指引,“5+1”所电大对如何建设新型开放大学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有益探索。首先是明确开放大学的主体地位,把开放大学的体系建设摆在首位,如江苏开放大学整体推动全省电大办学系统向新型大学体系转型,创新新型大学组织体系。其次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的融合应用,如国家开放大学建立了“远程开放教育云平台”,并建成了314间云教室,组织开发了3万多门五分钟课程等。第三是加大科研力度,如北京开放大学建立了首都工程教育研究基地、智能教育研究院、远程虚拟实践教学中心等,用于教学服务和支持专业建设。第四是推动学分银行建设,发挥终身学习平台作用,如云南开放大学开展了学习成果的存储、认证和转换试点,形成了学分转换原则和路径,积累了宝贵的有益经验[3]。
建设开放大学,虽为电大发展转型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强大的推力,“5+1”所开放大学试点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各级电大也遇到了诸多现实困境,基层电大更是如此。这突出表现在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高、思想观念滞后、办学结构不够完善、办学模式不尽合理、教育资源不够丰富、人员素养有待提高等方面,对基层电大转型制约较大。作为基层电大,应该学习“5+1”所电大转型的经验和做法,但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基层电大在地方政策支持、资金配套、硬件设施和工作人员整体能力方面与试点学校之间差距明显,不具备试点学校的先天优势,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闭门造车,这对基层电大就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基层电大必须尽早厘清思路,明确工作路径,创新体系架构和运行机制,借助“互联网+教育”,将基层电大的优势资源不断完善,避免基层电大发展中的弱势,将弱势资源变为优势资源,向建设一流开放大学目标奋进。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不断发展和推进,越来越多的行业不断拥抱互联网,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也不断与各领域深度融合,于是“互联网+教育”的概念应运而生,它具有开放性、多元性、自主性和以人为本的鲜明特点。“互联网+教育”所有教与学的活动都围绕互联网展开,互联网就像“高速公路”,学习资源就像“货物”,网络设备就像“运输车”,货物通过运输车,在高速上快速流通、传递。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上教,学员在互联网上学,知识在互联网上传递,资源在互联网上流通,线下线上联动,教育形态被重新构建。互联网对教育系统变革带来的影响不断加深,这不仅给教育体系的生存方式带来变化[4],更是为基层电大转型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动能。
“互联网+教育”的根本需求就是大量的用户,而电大经过40年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从上至下包括国家开放大学、44所省级电大、超过1 000所基层电大分校,近2 000所县级电大,在招生和就业方面有稳固的信任基础和品牌影响力。基层电大对“互联网+ 教育”并不算陌生,基层电大在教育信息化的开展和远程开放教育体系的完善过程中,通过大量实践, 积累了利用互联网构建教育、运行教育的大量有益经验[5]。由此可见,“互联网+教育”契合当前基层电大转型开放大学的理念和目标,并且与电大现有的远程教育高度统一融合,基层电大转型可借助“互联网+”,克服劣势,充分发挥开放学习、随时随地学习的优势,使电大转型更加顺畅。
基层电大转型开放大学发展,就是要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再分配,让全社会尤其是地级市以下的更多学习者能够分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更加公平。“互联网+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通过互联网,基层电大特别是边疆偏远地区电大的学员,只要使用联网终端,都可以选择优质课程和优秀老师,不再受时空、师资的限制,使教育资源的共享更加便利,碎片化的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其次,基层电大各行各业的学员可以跨行业、跨地区在网上交流,分享学习体验,对学习资源进行有益补充,进一步丰富、完善资源内容,增加资源建设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资源更加科学、合理和实用。
基层电大转型开放大学,要面对的是社会全体成员,这一属性决定了学员时间难以统一,但是“互联网+教育”可以让学员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课程,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进度,遇到疑惑能够在线得到老师或者同学的帮助。“互联网+教育”能够更容易满足基层电大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使学员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人,改变以往工厂流水线式的教育,使教育的任何环节都有基层电大学员的参与,大大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和存在感。“互联网+教育”使基层电大的个性化教育模式由形式相对固化的“套餐”转化为形式自由灵活的“自助餐”,让因材施教更容易实现[6]。
基层电大转型开放大学,必须做到全面的开放,做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而之前的基层电大难以全面实现。而“互联网+教育”将原有的“围墙”拆除,重新构建教育内容、体验、管理和评价,使得教育资源在网上流动,打造教育资源“网络超市”成为可能。任何人只要一个与网络连接的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都可以“逛超市”,甚至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比如微课程、慕课、翻转课堂等。这对于不能抽出大量自由时间的基层电大学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就使基层电大以往要求学生在课堂接受知识,按照课程表上课等传统不再有效,基层电大学员可以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对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快进”,对生疏的知识反复学习,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基层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发展是当前电大发展的关键一步,各基层电大必须牢牢把握国家提供的教育发展机遇期,立足开放大学的办学宗旨、目标定位和自身特色,借助“互联网+教育”,完善基础建设,培育师资力量, 把优化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切入点, 从而实现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及教务管理与新型信息化技术的无缝融合, 最终实现全面转型升级,努力建成符合社会期待、具有大学气质、适应社会进步、人民美好需求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开放大学。
转变思想观念是向导,要用互联网思维审视“互联网+教育”在电大转型中的作用。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郝克明教授倡导“在广播电视大学向现代开放大学转型的过程中,要重视研究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及其为教育跨越式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条件。”[7]但互联网技术融入教育,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教育理念、模式和生态进行创新,使教育更加灵动、更有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基层电大来说,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基层电大不具备国家开放大学和省电大的实力和资源优势,必须更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否则向开放大学成功转型就比较困难。因此,电大工作者要将目光聚焦在“互联网+”的具体应用上,大胆实践,敢于创新,着力提高教研能力。同时,作为教育者始终要以教书育人为核心。“教育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在适应‘互联网+ ’时代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对教育本质的切问,这样才不会导致发展中的技术膜拜和价值迷失。”[8]电大转型发展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只是在技术层面进行更新和创新,而不是改变教育的本质,教育发展的根本是育人,所以不管如何发展,要始终不忘教学育人的初心。
电大转型开放大学离不开互联网和信息化,而经过多年发展,远程开放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对成熟,这是转型的一大优势。但是距离开放大学开放办教育,促进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目标还有差距。所以,基层电大不能满足于现状,要进一步完善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投入更多资金,提升硬件水平,积极推动开放教育和互联网的无缝融合,巩固电大在线教育的地位。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开放灵活、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为学员提供多维度、多类别的学习资源,能够满足学员入学注册、课程学习、网上交流、教师辅导和考试评价等需要。基层电大要在信息化建设上持续用力,努力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为建设开放大学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同时,要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信息化建设和系统维护使用都离不开人,要定期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培训,使教师熟练应用教学软件;培养教师互联网思维,引导教师将“互联网”与教学相结合,开展“网上精彩一课”等教学评比活动,从而提高“互联网+”教学效果和质量。电大要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技术人才,使其能适应“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具备组织互联网教学的能力,为在互联网办学中抢占先机提供人才支撑。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课程风靡全球,这对于电大构建以人为本、全程服务的远程教育资源体系很有启发。基层电大转型发展必须适应这种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内容为王”,构建更多优质的微学习资源。多年来,电大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投入不小,但是转型开放大学,还要加大微学习资源的建设力度。开放大学微资源的建设,对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和教学方式的改变起到促进作用[9]。首先,要创新教学资源建设的理念和机制,在原有网络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微课、慕课等微学习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力度,坚持自建、共建、引进等建设原则,建立以自主研发为主,借鉴吸收、二次开发为辅的机制,打造精品资源库;其次,要整合各类优质资源,将劣质过时资源“下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之与岗位需求更新匹配,在教学中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教学内容;第三,教师和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对网络资源进行评估,提出完善建议,使学习者既是资源的使用者,又是资源的生产者,实现教育资源的互动增长、动态更新,使资源和教学质量得到双重提升。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一方面,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严重碎片化,海量学习资源让人眼花缭乱,网络知识缺乏关联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开放大学的学员信息素质参差不齐,可能会“迷失”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海洋里。因此,要利用互联网教育思维和教育大数据,完善开放大学的教学设计,使教学系统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所以,要努力实现互联网平台的碎片化海量知识点与教材中的系统性知识的有机结合,并加强对学员的学习引导和辅助。开放大学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针对学习者需求进行教学供给侧改革,利用互联网技术、智能终端以及云平台,为学员提供多种一对一、专属定制等个性化学习模式,建立符合培养目标的“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确保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从注重教的信息化转向注重学的信息化,在提升学员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上下功夫,提高学员信息识别、分析和聚合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确保能够快速、精准学习掌握新知识。同时,鼓励学员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结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同步进行,利用网络覆盖优势和开放教育的办学体系,提供优质的“互联网+教育”学习支持服务。
当前,基层电大的教学管理模式仍然偏向于以学校为中心,不能完全适应开放大学学习群体的复杂多样性,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基层电大可以从构建网络教育社群入手,突出学员为中心,以信息化应用为导向,使教学管理更具有亲和性、时代性。而微信公众号的广泛应用,为开放大学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微信公众号用户基数大、活跃度高、多级传播、受众范围大,且用户黏合性强,具备成为学生管理平台的基本条件,能够将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联系起来。利用公众号这种新媒体技术,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教学管理的弊端,极大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作为基层电大,要接受并迅速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由专人负责维护和运营。学校通过公众号,可以推送有关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和其他信息。学员只要有网络终端,随时随地可以交流学习心得、共享案例分析、解答疑难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要对公众号运营产生的反馈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了解哪些信息是学员感兴趣的,哪些是他们关注度高的,从而精准掌握学习动态,为学员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服务。电大在转型过程中,通过建立类似的网络教育社群,建立一个开放的沟通社区,对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对学习资源建设标准、学习结果认定等提出新的制度需求,而学分银行的出现为制度重建提供了选择。“学分银行”模拟或借鉴银行特点,以“学分”为计算单位,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统一进行认证与核算,它是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立交桥,是一种学分认定、积累、转换的新型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10]。电大要积极建立学分银行网络平台,学员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提交开户申请,建立能够记录个人身份资料、学习内容、学习路径、学习时间、阶段性学习成果等信息的实名制学习账户。基于账户信息的数据分析,学校可以实时掌握学习动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资源,使用户发展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由于开放教育的学习成果多种多样,没有固定模式,因此,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学分认证标准,把学习成果量化为相应的分值。学分认证不仅方便用户掌握自己的学习“财富值”,还可以把认证后的优秀教育产品向个人、社会推送。要健全学分转换标准,当学习者的学分积累至一定分值时,可根据个人需要按照兑换标准转换为学分。学分转换功能使网络平台上的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成果能够相互转换,无缝衔接,避免重复学习。
有为才有位。“互联网+教育”时代,基层电大转型开放大学,不是换个牌子,搞点面子工程,而是要练好“内功”,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注重内涵建设,真正建设成为具有大学水平的实体大学。因此,基层电大要借助“互联网+教育”的东风,乘势而为,转变观念,主动作为。“互联网+教育”为电大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新的载体,电大工作者要找准最佳结合点,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创新教育模式,增强自身办学能力,提升办学水平。利用“互联网+ ”的优势,精准对接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 充分融合教育和互联网技术,使电大成功转型并建设为真正的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