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定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19-03-13 13:24王晓燕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1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王晓燕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目前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实践、辨析实践、想象建构等,让学生的语言得以运用、思维得以发展、审美能力得以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习得语言,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积累实践 ;想象构建;辨析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30-02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笔者尝试从这四个角度,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一、积累实践,让语言得以建构

(一)强化积累,获取语言生长的力量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常常会错误地认为,语言能力的生长需要建立在具体的表达方法上,因此十分关注作者所采用的表达策略,而对文本中优美的词语和典型的句式置之不理。这就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制约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生长。

如,教学《九寨沟》一文,教师常常会引导学生探寻描写景色的顺序——从上至下,还会引导学生聚焦文本中的比喻句,感受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但是,学生言语能力的生长仅仅凭借这些标签式的方法是无效的,最起码是低效的。我们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优美的词语,如 “插入云霄”“镶嵌”“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等。在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再将这些词语全部剔除,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表达的差异,体会这些词语独特的表达作用。

(二)强化运用,打开语言生长的通道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进行扎实而准确的运用。因此,任何的体验感知、辨析对比,其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感知转化为运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还是以《九寨沟》一文的教学为例。在引领学生感受了“插入云霄”“镶嵌”“清澈见底”“色彩斑斓”“五彩缤纷”“银光闪闪”等核心词语的表达秘妙的基础上,教师将这些词语提取出来,并组织学生进行辨析填空:

一座座雪峰(      ),峰顶(      )。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      )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      ),湖底石块(      )。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      )的图画。

这样的强化运用,不仅深化了学生的言语积累,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辨析实践,让思维得以发展

(一)辨析涵泳,在洞察中梳理语言的内在关联

对语言的感知与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句进行洞察与辨析,让学生感知语段的内在的逻辑性,并相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

如,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的“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这一段时,首先,教师引领学生在整体视角下进行理解,感知用音乐家名字命名、王宫花园用鲜花组成的音乐符号,都有效地印证了“维也纳是音樂装饰起来的城市”的观点;其次,教师抓住课文中“也多用”“就连”等虚词,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内容都是围绕本段表达的中心进行描写,洞察出彼此存在的相互联系,这体现了文本表达的内在秘妙。

(二)实践运用,在迁移表达中关注语言的内在关联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是,强化学生的语用训练绝不能局限在遣词造句和言语形式上,而要关注文本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让表达水到渠成。

如,在教学《金蝉脱壳》最为核心的第五自然段时,很多教师都会在感知与体悟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练笔,即模仿课文的写法描写自己喜欢动物的活动过程。从学生的练笔实践来看,很多学生基本能够从动物的活动顺序入手,语言表达也相对细腻,但语言的连贯性不够,缺乏应有的思维逻辑性。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笔者以为,随文练笔的实践表达,绝不仅仅是对课文内容外在特点的模仿,而要密切关注文本的语言特点,将学生的认知视野聚焦在语言特点上,理解作者表达的内在逻辑性,提升了学生对语言表达关联性的理解。

三、想象建构,让审美得提升

(一)拓展想象,在解读补充中感知美

再精妙的文字,也只是机械生硬的符号。高效的阅读状态就要将这些文字转化为鲜活可感的画面,即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形成自己的感知体验。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有着精妙独到的言语形式和悠远深刻的意境。这就需要教师在激活想象的基础上,通过解读与补充的方式来让学生感知文本的内在之美。

如,赵丽宏的《望月》一文,在描写“江中月”时这样写道:“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虽然作者的文字表达已经足够精彩与细致,但究竟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还必须要让学生在想象中构建与还原,才能体悟江中月的优雅静谧的氛围,为学生核心能力地高效发展奠基。

(二)积极构建,在实践表达中再现美

在教学中,文本所蕴藏的独特美感不仅需要教师有着积极的认知体验,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调动自身原有的储备,尝试将文本的语言之美和所描写事物的美感表现出来,让学生进行语言储备与表达,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如,《莫高窟》一文,作者在描写栩栩如生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时都采用了四字词语,形成独到、严谨而整饬的言语形式之美。如,在描写彩塑时,作者这样写:“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为了让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教师组织学生在积累原文语言的基础上,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言语能力上,并补充了其他彩塑的图片,为学生的实践表达提供了表达渠道,从而使学生学会表达。

四、聚焦链接,让文化得以传承

(一)联合聚焦对比,在传承中明晰文化特征

任何一篇文本都不仅仅是文字和语言的存在,其内在蕴含着鲜明的文化特征。作为母语的学习,我们既要关注母语的表达规律和特点,同时也需要关注其文化内蕴,对文本中蕴藏的文化进行传承。

如,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在学生理解词作的大意之后,教师引领学生把握诗词中两种最为典型的文化特征。一是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所营造出来的诗意文化之美,让学生在写意的认知体验中进行文本的感知;二是斜风细雨的垂钓文化。在课堂上,教师相机拓展了柳宗元的《江雪》和汪士禛的《题秋江独钓图》中的渔翁形象,让学生在深入对话中进行感知,从而对文本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感知与传承。

(二)结合当下生活,在发展中丰富文化内涵

文化不仅仅要传承的,而且要将其与当下的生活实际进行对应与链接,让学生在拓展、丰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实践体验。只有对文化进行体验,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还是以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首词为例。在课堂上,学生已经认识到垂钓所展现出来的独特情怀,但无论是柳宗元的《江雪》还是汪士禛的《题秋江独钓图》,都与传统的文化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于是,教师就引领将学生将他们的认知与当下生活进行勾连:“我们现在怎样生活,才能做到心中的闲适幽静呢?”这样,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真正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语文核心素养是当下教学的热点,我们需要从文本表达的不同维度展开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积累内化中,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