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萍
摘 要:数学是小学三大主科之一,其教学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家长的广泛关注。数学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分米和毫米》的学习与复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目标、难点、准备以及学情的分析,深入探究教学过程如何进行,使学生正确认识长度单位。
关键词:小学;分米;毫米;数学教学
一、教学内容
根据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57-58页练习五的部分练习内容,进行改编。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米、毫米的含义和实际长度;能准确灵活地根据物体长短不同、数据不同选择合适的单位;熟练掌握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及换算方法,能估计和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2)经过估计、测量、记录、发现结果的过程,获得一定的数学经验,提高数学素养。(3)培养学生喜欢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初步体验数学价值。
三、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准确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
四、学情分析
虽然苏教版教材在二年级上册安排了厘米和米的认识,学生已有了对长度单位的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认识分米和毫米,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但是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特点以及生活经验实践能力浅薄,特别是空间观念要不断修正,所以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是本节课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比较有效的方法,通过本节课的综合练习,培养学生在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等方面的数学素养。
五、教学准备
教師准备米尺、硬币、课件等;学生准备学生尺。
六、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两种长度单位?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些内容,适时板书课题:分米和毫米复习。
2. 熟悉一个单位的长度,建立长度观念
(1)用手势比画: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第57页)。教师帮助调整,同桌互相纠错。
写:在作业本上把这几个长度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写下来。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
说:这些长度单位用字母怎么表示呢?在这四个长度单位的下面标出来。教师与大家一起回忆,为了帮助大家有趣记忆:毫米mm(摸摸)——厘米cm(痴摸) ——分米dm(呆摸)——米m(摸一下)。学生非常有趣地念叨与填写。
(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谁听清楚了老师现在问的和刚才问的有什么不同?还有两“兄弟”藏在哪些地方呢?要想知道他说的对不对咋办啊?测量。
3. 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几个单位的长度
(1)单位换算。打开课本,翻到第57页,在书上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全班交流评析,及时反馈。PPT展示书上的题目,找学生说一说:3厘米○3分米,可以怎么想?(几种不同的思路)
(2)选择单位。要在墙上订一枚钉子挂书包,哪种长度的钉子比较合适?在□里画“√”。
4毫米□ 4厘米□ 4分米□
选择4厘米后,问学生另外两种为什么不合适,联系实际长度说明。
(3)估算意识。某地一月份的降水量是48毫米,二月份的降水量比一月份增加了33毫米。二月份的降水量约是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根据课本第58页的第8题改编)学生拿起笔在作业本上列式完成:48+33≈80(毫米)。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顺口溜“估算估算,先估后算”,适时板书:先估后算。
(4)灵活运用。比一比,看谁的反应快,请用手势来表示。有一个同学课前测量了我们班这三位同学的身高,记录如下(教师将其一个个地呈现,便于比赛):①柳雨霏同学的身高是130厘米。(√)②胡亲遥同学的身高是13厘米。(×)③程橙同学的身高是1分米3厘米。(×)
师:其实这三位同学的身高是一样的,只是记法不一样。单位名称很神奇!我们不改变原来的数,只要修改单位就行了。可以怎样把错的改正过来?呈现出他们的正确表达:②胡亲遥同学的身高是13分米。③程橙同学的身高是1米3分米。
真正喜欢数学的同学不仅仅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还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那么你们从这个比赛题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这些长度单位的确很神奇,我们在使用它们的时候要根据数据的不同而灵活选用合适的,否则会弄出大笑话的)
刚才大家已经熟悉了一个单位的长度,那么几个这样的长度单位你能一眼看出来吗?继续我们的小组加分,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 先估再量。
4. 先估再量,牢固长度观念(比眼力,谁最棒)
我们先猜,要想知道谁猜得最准咋办?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用事实说话,可以拿尺子来测量一下。下面,我们将你的得分记入小组里,光说不行,拿笔将估计记在自己的本子上,你抵赖不掉哦。
(1)(指着)这个讲台的高,先想想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再把你的猜测写下来。一学生上台来测量,大声宣布结果:讲台高7分米。(学生反应强烈,有的兴奋,有的耷拉着脑袋,各组得分不同)
(2)硬币。先想一想选择什么样的单位比较合适,然后再写下来,依次出示捆绑好的实物:五枚1角的硬币高——?(8毫米),五枚5角的硬币高——?(8毫米),五枚1元的硬币高——?(9毫米)
(3)老师在米尺上选一段问:两手捏住的地方就是——?把自己估的结果写在本子上。老师走近其中一个学生,让他把看到的老师两手捏住的刻度数据报给大家,让学生自己算一算,实际长度就是:90-30=60(厘米)或9-3=6(分米)。统计估计正确的人数,给小组加分。
(4)教师在黑板上任意选上两个点,问:这两个点之间有多长?学生开始有些困惑,教师启迪:如果我们用一条线把它们连起来,你认为怎样连线最短啊?(直直的线段)。看谁火眼金睛,没有线也能看得出来这两个点之间有多长,别急,先写下来。教师再在黑板上用尺子把这两点用线段连起来,测量:1米。
(5)电脑呈现:陈老师绕星河湾小区外圈走一圈,有1000步,那么星河湾小区一圈长多少米?学生面面相觑:只给一个条件怎么解决问题?老师喜欢每天绕着我住的星河湾小区外围走路锻炼身体,但就是不知道绕一圈有多长,只知道大约是1000步,谁能有办法算出一圈的长?是啊,鲍辰同学首先反应:陈老师你要告诉我们你一步的长度。教师边板书边问:那怎样的长就是一步的长呢?学生们明白了从脚尖到脚尖,或从脚后跟到脚后跟的长是一步的长。教师正在走,让学生喊“停”时就停下来(因为这是二年级的学生,测量一步长不必讲过多的话)。测量得到教师的步长:48厘米≈5分米。然后列式:5×1000=5000(分米),5000分米=500米。
5. 课堂整理,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说。
在课本上完成练习五的第2、3、5、9题。
七、教后思考
1. 为什么选这个课题?
在小学階段,学生对长度观念的理解与掌握还是比较薄弱的,虽然在讲授这一内容时,笔者也有意识地增补了一些内容,但在上完全册内容进行期末总复习时,涉及这些方面的知识,有些孩子还是理解得不够,这是选这个课题在录播室上课的理由之一。理由之二就是复习课很难有对症下药的有效模板,即便有,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班级的学生,而笔者更喜欢上自己设计出来的课。基于以上两点,笔者依据课本,自编了这节复习课。
2. 呈现给学生什么内容的复习课?
这节课涵盖的内容比较多,结合书上的内容,笔者增补了自己的东西,如短距离目测的培养,估算意识渗透,估算技能训练,还渗透了步长知识等。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在完成一项任务的同时,还能尽可能地促进其他任务的完成,那么这一活动便是最佳的。
自编内容尽可能取材于学生熟悉的人和事,如一组判断对错题取材于本班学生的身高;又如讲台的高,看得见,摸得着,真真切切,学生有兴趣地猜测着老师住的小区绕一圈有多长。把这样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真切地感知到学数学是有用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空间观念(长度概念)的培养基本得以强化。当然,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的培养需要常态化,渗透在每一次的教学中。
3. 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完成这节课?
在一次次的“先估后量”的比赛活动中,学生的长度观念在一步步得到修正。如由熟悉的具体实物“讲台”,到在常见到的米尺上截取的一段“线段”,还练习了截取的一段怎么算,再到目测在黑板上任意的“无线”的“两点间的距离”,由具体到抽象,通过让学生动手比画一个单位的长度,到猜测几个单位的长度,由易到难,遵循儿童认知的规律。“拿起你的笔把自己的猜测结果写下来”既让比赛有效,也通过学生动笔来带动全班使教学落在实处。
比赛永远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之一,课堂以比赛的形式进行一次次的目测,学生积极投入,特别的喜欢,乐此不疲。学生好胜心强,集体荣誉感更强,因为这还涉及跟自己有关的小组积分。
4. 离达成目标还有多远?
学校录播室刚刚建成,学生第一次走进一个崭新的环境,虽然没有其他老师的加入,但他们知道这是录像课,就显得格外拘谨,起始根本放不开,后来慢慢变“热”了,在课堂上师生的随意性多了点,所以上课时间比较紧。如果这节课在其他班能试一试,那么对课的设计一定会更好一些,时间也不至于超过,对本班学生的估计也不至于“偏”了点。因为电脑的原因,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与在录播室的电脑上操作还是有区别的,所以课件上有出入,板书设计安排不够合理。总之,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要想把自己设计的课程上出光彩来,自行磨课有必要,要不断地尝试、不断地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