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初中语文教学中插图的运用路径探赜

2019-03-11 06:30潘淑婉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画龙点睛教材插图部编本

摘 要:插图作为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凭借。“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单元插图、作者肖像和文中插图等,可使学生的课前预习有图可依,激发学习动机;可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图可配,活跃课堂气氛;也可成为读写结合的辅助途径,实现双管齐下。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插图,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点睛之笔。

关键词:部编本;教材插图;画龙点睛;教学凭借

作者简介:潘淑婉,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1-0014-03

鲁迅先生曾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1]这说明作为语文教材助读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插图,是非常值得教师充分利用的教学凭借,它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数量相较于“人教版”“苏教版”而言,增加幅度较大,几乎每一篇课文前都插入了作者的画像等。所以说,我们更应用好厚积薄发的“部编本”中的插图,充分发挥其价值,做到“图”尽其用。

一、依托教材插图,使课前预习有图可依

“部编本”中的插图主要体现为单元导语中的背景插图、预习提示左侧或课题旁的作者画像、课文中的插图等。而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学生对插图这种直观形象的呈现更容易产生兴趣。翻开教材,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无疑是插图,既然插图在形式上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那我们就可以使它成为学生预习时的重要依据。

1. 单元插图——先行预设。如果说“部编本”的单元导语是从“人文”与“工具”两个维度为本单元提供方向指导。[2]那么,单元插图则在学生的初步感知中为“双线”提供了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预设大环境。由于插图本身占据了近半页的篇幅,再加上学生对图画的关注度比文字高,所以,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先看图,再读文字。因此,在学习一个新单元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时仔细关注单元导语下占据该页面三分之二篇幅的插图。

以“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页为例,该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画面内容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依山傍水、树木丛生的草地上。观看这幅单元插图,有利于学生对该单元“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的课文形成温馨细腻的初步印象,进而能够更好地渗透本单元的人文性目标。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爸爸、妈妈和儿子脸上挂着的幸福的笑容,以及父亲对儿子充满爱的注视和手势等各处细节,帮助学生落实本单元“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的工具性目标。有了单元插图的先行预设,学生再去读单元导语的文字,对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法的理解自然会更加深刻。

2. 作者肖像——知相论人。“部编本”相对以往版本的一大创新在于多篇课文前都插入了作者的肖像图,有的是照片,有的是画像(本文对此统一视为作者的肖像图)。学生预习一篇课文的习惯,通常是先看看作者是谁,而有了置于文前的作者的肖像图,学生看到作者的相貌,即便是不熟悉的作者,也能从图中窥知其性格的一二。古有“知人论世”,我们也可以“知相论人”,只是这“相”与“人”的关系可能是正相关,也可能是负相关。如“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初一学生首次在教材中接触鲁迅先生的篇幅较长的文章。在鲁迅的这幅肖像图中,学生看到的是一个横眉冷对、目光如炬、神情庄重的人,这就容易使学生形成这样的心理预期:如此外表冷峻的鲁迅写出来的童年生活也会了无趣味。而预习完课文后,学生会发现鲁迅的童年生活其实充满快乐,比现在远离乡村田园的他们感受到了更多的童趣。这样,与之前的心理预期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才华与冷峻外表下炽热的心。

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合理依托教材中的插图,加强自身对插图的使用意识,使其成为学生预习时的一个先导,成为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凭借。

二、借助教材插图,使课堂教学有图可依

除了单元插图和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有的作者肖像图外,“部编本”课文中的插图相对于原先的“人教版”“苏教版”等也有了更新和增加,与文本内容的匹配度也有了提高。教师应重视这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插图,使其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部编本”课文中的插图多是随文放置的,可供教师在讲读课文时实时取用,而在具体运用时,可根据插图与文本的匹配方式进行选择。

一是风景图,即与对应景色描写相符的插图。以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为例,其中插图描绘了济南置于小山的环抱之中的地形,与课文的第三至五自然段相匹配。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该图的特点,再提示学生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思路说一说这幅图的内容,然后找出课文中与之相对应的文字。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又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是实物图,即将学生不易感知、生活中不常见到的事物以插图形式呈现。如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蟋蟀、《植树的牧羊人》中的橡子等。現在的学生大多远离乡村生活,所以对活跃在乡间草丛的蟋蟀、生长在农田果园的橡子少有印象,甚至是一无所知。与其生硬地从形态、生长特性等生物性状来解释,不如用生动形象的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在观察实物图的基础上对事物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才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一如蟋蟀是鲁迅儿时童趣的显现,而橡子是作者的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并且最终由颗颗橡子变为棵棵橡树,揭示出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三是情节图,即与故事情节相配合的插图,主要分布在文中和文后。分布在文中的图多为文本精彩内容的呈现,学生在读完该段文字后可以在插图中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对文章情感的体悟。如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中莎莉文老师与海伦·凯勒相交的画面,两人的笑容正是莎莉文老师耐心教育与海伦·凯勒逐渐找到自信的结果。研读完文字后去看图,对课文表达情感的把握会更加深刻,再读课文时也就更容易做到“披文入情”。分布在文后的图多为整篇课文的故事内容的再现,帮助学生完成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又如,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插图,图中的地点是陈家门外,画面内容是陈太丘的儿子与坐在牛车上的陈太丘之友在对话,有地点、有人物,再加上学生的情节总结,即可完成对这一短篇文言文的内容概括。

无论是风景图、实物图还是情节图,也无论插图的位置在文中还是文后,我们都应根据教学实际来合理选择,充分利用文中插图,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媒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三、解读教材插图,寻找读写结合的新途径

读写结合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师非常热衷的教学方法。而对读写结合之“读”,一般认为是读文字、读由文字组成的文章,而忽略了图也是读的重要对象。

鲁迅先生就曾为自己非常推崇的德国女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多篇画作配了十分精彩的文字,这样将绘画语言转换为文学语言,为我们将教材中的插图变为文字,使其成为读写结合的新媒介提供了重要借鉴。而“部編本”中的插图相较于“人教版”“苏教版”等有着明显的更新和增加,这些变化更值得我们好好利用这些插图。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使人有所知,而通过课文插图对学生进行说明文训练是读写结合的好办法。如要求学生给插图写上说明性文字,使未看到这幅插图的人能够清楚知道画面内容,让善于作画者根据说明文字再现该插图,这便是利用插图学写说明文的精髓所在。

以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供的三味书屋正厅的水墨画为例。由高挂的“三味书屋”横匾至匾额下大大的一幅梅花鹿伏于古树下的画卷,再往下则是立于书案右侧、紧邻画卷的寿镜吾老先生的像,正对面是一张方桌,桌上摆放着一摞书与一个文具盒,客座共6个,列于两侧。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还放着一张略显低些的椅子。简而言之,学生可以根据一定的空间顺序,如按由高到低,从左到右,先远后近或先近后远,有序变换视角,用文字将画面内容层次清晰地表现出来。

记叙文的写作目的是使人有所感,是要以一件完整叙述的事件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而一幅插图对故事的呈现显然无法完整,它只能选择最精彩的一瞬间来绘制。[3]那么,将记叙类的插图改写为文字,就需要自己去想象这一瞬间之前与之后的内容,否则记叙文的完整叙述性就无法实现。这样的改写方式,实质是借鉴了倒叙的写作手法,也是用插图来学写记叙文的关键所在。

以七年级下册课文《台阶》中父亲坐在台阶旁的侧影图为例。学生可以从老人的侧影入手,从“这一瞬间”展开,描写老人的外貌、衣着、神态、动作,再由人及景,介绍老人身后的台阶,然后对远眺的老人展开想象,思考他在想些什么,在这之前又发生了什么。同时,还要将对老人的想象与台阶的由来结合起来,不然老人与台阶就成了两个分裂的个体,故事的叙述也无法完整。最后,展望老人与台阶的未来,即老人思考后对台阶、对自己有了什么样的想法。这样,一篇以倒叙来结构全篇的记叙文的内容也就呼之欲出了。

由此可见,我们对教材的利用不能仅仅停留于课文文字,还应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插图展开解读,并在插图的解读中学习谋篇布局与表现手法,使其成为读写结合的辅助途径。

总而言之,插图作为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真正用好,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点睛之笔,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鉴于“部编本”投入使用时间不长,很多教师都在摸索中前进,有的可能会借鉴网上的所谓“优秀教案”,有的可能仍然沿用自己以前设计的同课文的教案。那么,在这一过程中,“部编本”助读系统本身提供的教学凭借会很容易被忽视。因此,教师应当养成从教材中挖掘教学凭借的自主意识,并充分利用好教材给予的以插图为代表的多种教学凭借。当然,在利用插图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凭借的过程中,还有一点尤其需要注意,即切忌喧宾夺主。我们不能忘记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4]必须明确教材插图只是帮助学生咀嚼语言文字的辅助媒介,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美术课。这样,语文教师才能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摆正方向,不致坠入网上多而杂乱的“歪门邪道”。

参考文献:

[1] 鲁迅.“连环图画”辩护[A].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57-463.

[2]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3] 王家伦.改写训练,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11):66-67.

[4]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黄 晶

猜你喜欢
画龙点睛教材插图部编本
填色我最棒
黑金变奏
创意涂鸦
坚守与建构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研究
“部编本”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处理初探
浅谈小学英语对话课教学的有效性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简析
小议如何利用教材插图优化高中语文教学
巧妙利用教材插图,有效培养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