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建森
摘 要: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及过程特征属性的概括和描述,它是物理学的基石。搞好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學成功的关键。本文着重研究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结合目前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利用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及现代的认知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提出一些对策,以提高物理教学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师;物理概念;前概念
一、教师存在问题
1.教师对概念教学不重视。
由于物理概念具有抽象性,在教学中教师讲授困难,学生理解困难且在实际做题中不实用,造成部分教师对物理概念“特殊对待”不做任何设计直接给出且讲之甚少而对计算式格外青睐,大多数时间都用在讲解公式及其运用上面即重公式轻概念。不可否认这样的教学应付考试的确有效,但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成长,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几个字母公式上给学生一种错觉物理课就是换了个老师上数学,很难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思维模式。
2.教师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重视不够。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不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不是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方法,而是毕其功于一役,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理解上所花的时间只占整个课堂的很少一部分,而将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习题训练上。为了所谓的节省时间,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或在实验时降低实验难度、减少实验时间、缩短实验过程等现象时有发生。其结果是,许多本应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得到的物理概念,现在只能从书本上直接“蹦”到学生脑袋中,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或用数学思维理解物理公式。如I=U/R,的变形公式为R=U/I部分学生简单理解为R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殊不知R的物理意义是电阻,应该考虑其影响因素而不是用数学简单推导。
二、应对策略
1.转变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也要随时更新,由重教师的传授向重学生的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综合互动转变。物理概念教学是首先应该转变的。首先教师自己要树立重视概念的思想,因为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涉及到物理学的发展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是培养学生物理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另外通过讲解物理概念容易使学生产生亲近感,避免直接累积公式使学生产生恐惧厌烦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重视概念定义,也包括在平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检查中,多出点关于概念的题型,更正学生只重视公式而忽略定义。
2.概念引入阶段。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内容要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有一定联系但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发展性[1]。因此在概念的引入中要根据学生认知结构中相应知识状况和新概念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如从生活实际引入、从实验现象引入、问题引入概念总之物理概念的引入过程,一方面能引起听课学生的注意,明确概念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能激发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再一方面还能起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
3.概念形成过程。
(1)用实验方法描述概念的特征,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文字、图像及不同的呈现信号,对学生的选择性知觉反应的效果不同,并用这些信息在大脑中存储的时间的长短及提取的速度都不同。一个新颖的明显的信息比常规的信息将更宜于记忆和提取,以及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例如关于磁场线的分布,如果教师在板书中描摹效果图,不会有深刻的印象,但是让每个同学用磁体及铁砂等来亲自做实验,相信他们会永生难忘。如在讲解密度一节时,我们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相同物质的不同体积的质量及相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通过学生而。
(2)利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寻找概念理解的捷径。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常通过人体的触觉得到一些体验,在大脑中留下深刻记忆。在学习时一旦被激活,会对新概念的理解和新知识的学习带来正效应。如物体的惯性,通过人乘车时,车子突然启动和紧急刹车时的感觉,来说明“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含义,使学生对惯性的理解更为确切。还有一类体验,能使抽象的理论的描述、转化为具体的、实际的情景与直接的感知。如摩擦力的概念,学生对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对运动趋势)相反的认识最为困难,若让学生用手在桌面滑动,并根据手用力的程度和方向的不同,感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相关因素。
另一种情况是,学生已有了相当充分的前概念[2],但是与将要建立的概念相抵触。这时,直接讲授新概念往往不能达到效果。因为学生对其前概念深信不疑,并已习惯于用原有的概念框架去理解事物。当他带着自己的概念框架来听教师的讲授时,往往只接纳了那些与其原结构相协调的内容,而相矛盾的内容往往引不起注意,或因无法理解,即使勉强记住了一些概念的结论,也无法融会贯通而只能将新学到的结论与原来的概念分别搁置,遇到实际问题时,仍按原来的概念框架进行思维[3]。实现观念的转变,关键是设法给学生一个巨大的“震颤”,以动摇其顽固前概念的基础。如在学生的日常认识中,给物体施加力,物体就会运动起来,当力消失后物体就会停止运动,因此学生自然得出“力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错误认识。教师应该充分预留时间给学生,使其举出各种类似这样的例子,使其前概念充分暴露出来,然后运用实验和理论分析,逐步找出矛盾之处,使其错误的前概念逐渐瓦解,进而建立起新的科学的概念。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罗屉凯,周中权.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1(4).
[3]李景志.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