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
摘 要:当今时代是个融合发展的时代,行业间泾渭分明的界限已渐模糊,不断追求相互交融、协同发展的理念。博物馆行业也不能偏安一隅,要开拓思路,拓展视野,广泛谋求合作,推动协同创新发展。新时代博物馆应根据自身特点加强与旅游产业、教育产业、科学技术产业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学;博物馆发展;融合创新
在今天这个科技和智能的时代,数字技术和海量的信息传播深刻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挑战着传统博物馆的传播方式和信息构成。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也呈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对于文化品质的诉求也是与日俱增,对于博物馆的期望更是持续升高。因此,博物馆要求新、求变,注重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在立足于文化领域的同时,结合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积极开拓其他领域,形成具有博物馆特色的跨界融合模式,以此顺应发展变化,迎接新的挑战。
1 博物馆的发展应与旅游产业相融合
当前的旅游热是突出的社会现象。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5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8%;国内旅游收入45661亿元,增长15.9%;国内居民出境14273万人次,同比增长5.6%[1]。经测算,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旅游也已成为当前人们休闲的主要方式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刚性需求。在旅游热的带动下,博物馆的旅游功能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的重要载体[2]。因此,博物馆要与时俱进,积极提升市场意识,将旅游产业与自身的特点深度整合,有机融合,形成化学反应,真正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的提升。
博物馆与旅游的结合要树立品牌意识,让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习总书记提出“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这虽然是总书记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但同样适用于博物馆品牌形象的建立。当前我们开展的各种展览、各项社会活动和馆藏大量的文物资源以及人才队伍就是我们的“老字号”和“原字号”,博物馆要充分利用并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升级。与此同时,要依托博物馆资源优势积极创办高质量的“新字号”,以“老字号”和“原字号”带动发展“新字号”,以此打响博物馆的品牌口碑。
博物馆与旅游的结合要积极对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尝试。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遵守市场规则和秩序,博物馆亦如此,必须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供给,维持供需平衡,达到与旅游深度融合、全面发展。然而,市场虽有一定规律,但也有潜移默化的变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把市场比喻为“看不见的手”。对于市场的变化,博物馆经营管理模式也需顺应变化、进行调整。当前,我国大部分博物馆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公益属性,这在某些程度上确实是在与市场的对接方面掣肘了手脚,难以完全放开、大显身手。因此,未来博物馆的体制机制如何顺应市场发展可能是我们需要积极探讨的重要问题。
博物馆与旅游的结合要持续对旅游者的心理和需求进行分析。当前,广大人民的旅行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如何进一步了解游客的心理、行为、动机、需求,是博物馆与旅游有机结合的关键。扎哈瓦·多林教授曾提到:博物馆游客身份的转变是经历了“陌生人、客人、顾客”三个维度。使博物馆游客转变为顾客的首要任务就是去调查、了解并满足顾客的合理需求[3]。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真正把各项活动做到丰富多彩并富有内涵、高雅脱俗并喜闻乐见,进而让博物馆受到更广泛的欢迎。
2 博物馆的发展应与教育产业相融合
据预计,我国每年将新增500~600万的出生人口,这为儿童及青少年教育市场带了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的正式落地施行,教育行业的产业化和资本化也由此掀开了新的序幕[4]。种种信号表明中国的教育行业已经上了快车道。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博物馆教育应当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环。我们必须与当前社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趋势相结合,以创新为驱动,积极探索博物馆教育的新思路。
博物馆教育应逐渐趋向于网络化。《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中提到: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普及推广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变轨超车工程[5]。作为课外教育的主阵地,博物馆被誉为“第二课堂”。当前博物馆多数的教育活动和教育项目还只停留在受教育者进入博物馆或者博物馆讲授者去到社会进行面对面的讲解阶段,这种方式受到了特定时间和特定场所的制约,无法做到覆盖面广、辐射面大,无法保证受众群体的最大化。我们必须改革创新教育方式,在“互联网+”的时代,博物馆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将互联网和信息化纳入到教育过程中,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O2O模式。博物馆教育在保证服务以单个受众为中心的C端群体的同时,应努力开拓B端群体市场,着力将我们的教育和培训深入到所需的单位层面。由B端向C端打开整个教育市场链条,让博物馆的教育惠及更多的群体。
博物馆教育应不断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在当前崇尚个性化的环境氛围里,人们的兴趣爱好也各有不同,单一的教育形式無法最大化地满足人们当前的需求以及日新月异的需求变化。当博物馆面对这些多年龄层、跨领域的受众时,就要求博物馆的教育适应不同群体呈现出多种形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教育活动和课程,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要密切关注时代发展,紧跟需求变化,使博物馆的教育永不落伍。
博物馆教育项目应坚持向产品化发展。博物馆在文创方面积极提倡产品化的发展,走的是以资源带产品,以产品促传播的路径。博物馆教育也应该借鉴此方法。每年博物馆都会举办各种科普教育活动,大多数博物馆都有主题系列课程。但是,如何让这些教育项目惠及更多的人,传播更广泛,产品化为我们提供了参考。依靠博物馆的资源和教育项目,打造出各式各样的教育产品,可以是音像制品、实物产品或是网络空间等各个方面,以此将教育推广传播,起到普及的作用。
3 博物馆的发展应与科学技术相融合
科技是当前社会发展最强大的助推器,正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科学技术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7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2%。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中也提到:2017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7.5%。数据结果表明,科技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已然成为目前增速最快、贡献最高的领域之一。博物馆要想谋求更高、更快的发展,势必要顺势而为,向科技靠拢,以科技视角和科技手段为引领,激发博物馆工作新活力,释放博物馆工作新空间,带动博物馆整体工作进一步提升。
智慧博物馆是博物馆与科技衔接最直观的体现,也是当前全国大力提倡的主要方面。智慧博物馆是在实体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基础上,通过在博物馆(群)中建立全面的动态感知,实现随时随地获取和传递观众、藏品、展厅、库房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并基于职能信息整合,促进整个博物馆系统的自适应性调整和优化[6]。打造智慧博物馆的前提是要深刻挖掘馆藏藏品的价值和潜力,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引进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等先进技术,上线管理平台,突出系统融合和综合运营,做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博物馆与科技更深度的结合就需要在博物馆内积极打造科技场所,让参观群众在博物馆内真正体验到科技的魅力。这样一来,在陈列展览方面更加拓宽了博物馆讲述历史文化故事和内涵的表现方式,打破了通过具有史实依据的藏品讲述特定历史故事的传统布展束缚,使得表现方式更多元化、灵活化,在迎合观众兴趣的同时传播了文化。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数字技术和海量信息层出不穷,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已发生巨大变化,这对于博物馆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此,博物馆应该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方联动深入推动领域合作,激发博物馆的活力,持续推动博物馆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8-02-28.
[2]陈琴,李俊,张述林.国内外博物馆旅游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12(6):24-30.
[3]ZahavaD,Doering.Strangers,guests,orclients?Visitorexperienceinmuseums[J].MuseumManagementandCuratorship,2001(3):227-333.
[4]全國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R/OL].[2016-11-07][2018-08-20].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17-02/20/content_2007550.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R/OL].[2018-02-01][2018-08-20].http://www.moe.gov.cn/s78/A08/A08_gggs/A08_sjhj/201803/t20180327_331335.html.
[6]宋新潮.关于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5(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