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市博物馆馆藏汉代陶明器赏析

2019-03-10 14:01宋婷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期
关键词:汉代赏析

宋婷

摘 要:汉陶明器是汉代用于陪葬的陶土制品,沁阳市博物馆馆藏汉代陶明器种类繁多、功用齐全。文章通过图文形式介绍了部分馆藏汉代陶明器,以飨读者。

关键词:汉代;陶明器;赏析

汉代是陶明器制作最鼎盛、使用范围最广的时期,这与两汉时期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密不可分,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也使厚葬之风盛行。此时的人们相信灵魂不灭,奉行“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不仅在墓葬中随葬墓主人生前用过的物品,还将仓、井、灶等制成模型一同入葬,目的是希望死后仍能过上和生前一样的生活。

在欣赏汉代明器之前,要搞清楚几个概念:什么是明器?明器产生于何时?如何界定?明器,又称“冥器”或“盟器”,是古代社会用于陪葬的陶土制品。陶土制品在秦汉之前是日常用品或仪式用物,并未专门用于陪葬。大致到了秦汉时期,陶土制品才正式用于明器一途[1]。陶明器应该出土于墓葬中,没有使用痕迹,做工比较粗糙,质地差,易碎;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使用功能,只具备象征意义;造型仿造实用器制作,但比例缩小,制作流程简化。

沁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种类丰富,数量较多,尤以汉代出土文物居多,囊括了汉代各类随葬明器。因受展出条件的限制,很多陶明器一直未能和民众见面,故希望通过此文展现馆中精美的陶明器。

本文介绍的馆藏汉代陶明器主要分为生活用具、人物俑、建筑陶塑和动物陶塑四大类[2]。生活用具包括鼎、盒、壶、炉、罐、耳杯、碗、盘、盆、瓶、瓮、豆、魁等。其中鼎、罐、碗、盘、盆、瓮、豆用于煮饭、盛饭,盒、壶、耳杯、瓶、魁用于存水、饮水、饮酒,炉用于取暖。人物俑包括伎乐俑、杂耍俑等百戏人物,它们用来丰富古人的精神生活,有娱乐之用。建筑陶塑有灶、仓、井、磨、圈厕、房屋、楼阁、院落等,用于做饭、储存粮食、打水、如厕、居住等。动物陶塑包括牛、狗、鸡、羊、鸭、鸽等,用于看家、田地劳作。

1 生活用具

带盖灰陶鼎:敛口,圆腹,圜底,三兽足。腹上部有附耳,腹部饰一周凸弦纹。覆钵盖,上有卷草纹,中间有梯形钮。高18.5厘米,口径12.5厘米。移交。

带盖长方形红陶盒:由盒身和盒盖两部分组成,扣合在一起,盒呈长方体状。盒盖的上部斜刹呈盝顶。通高18厘米,长44.5厘米,宽20厘米。出土。

彩绘铺首八棱状底陶壶:器身呈亚字形,敞口,长束颈,扁圆鼓腹,八棱状底假高圈足,肩腹之间饰两个对称的衔环铺首,肩、腹各有凹弦纹三周或四周,通体彩绘。颈上饰蕉叶纹,间饰蝉纹,圈足饰波折纹一周。高47.5厘米,口径19.5厘米,腹径35厘米,底径最大22厘米。出土。

带盖红绿釉陶壶:盘口,束颈,鼓腹,假圈足,平底,覆钵盖。腹部有凹弦纹两周,盖上模印蟠螭纹和弦纹。颈部绿釉,盖和腹部红釉,底部无釉,露红胎。总高22.5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10厘米。出土。

铁环灰陶扁壶:敞口,束颈,扁鼓腹,喇叭形长方底座,肩两侧有铁系,腹上有凸桃形纹样。高32.3厘米,口径10厘米。出土。

带盖灰陶博山炉:盘形底,底部中间有竹节柄。炉身呈碗形,上扣山形盖,有镂孔。通高23厘米,盖高9.5厘米。出土。

带盖黄釉陶熏炉:圆锥形盖,子母口。敞口盘,下有竹节柄,盘形底上凹,盖上模印山水鸟纹,有镂空孔洞,底部有弦纹。盖施绿釉,炉身红釉,红陶胎。通高19.5厘米,盖高8厘米,底径12厘米。出土。

平底灰陶罐:侈口,卷沿,直颈,覆钵形腹,最大径在底部,平底微凹。高21.5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28.8厘米。出土。

灰陶耳杯:杯身椭圆形,侈口,尖唇,浅腹,平底,两侧有耳。高4厘米,长15.3厘米,宽12厘米。出土。

灰陶碗:敞口,圆唇,浅腹,平底,素面。高7.2厘米,口径19.2厘米,底径11.3厘米。出土。

灰陶盘:敞口,平沿,浅腹,平底,盘内有两周凸棱。高4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2厘米。出土。

灰陶盆:敞口,平直沿,折腹,假圈足。高7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17.5厘米。出土。

带盖灰陶瓮:唇口,束颈,圆腹,最大腹径在下部,下收敛至平底,圆盖,盖上有弦纹和花瓣钮,腹上部有凸弦纹两周。通高37.5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19.5厘米。出土。

带盖灰陶豆:盖、豆两部分扣合呈椭圆形,盖为空心短柄浅盘形,豆为空心细长柄浅盘形。高21.5厘米。捐赠。

兽柄灰陶魁:直口,深腹,假圈足,兽头柄,口至腹间有一周凹槽。高7.3厘米,口径16.5厘米。移交。

2 人物俑

红绿釉伎乐群俑:由舞蹈俑、奏乐俑等11件器物组成,均为红绿釉,红陶胎。从右至左依次介绍:右1为奏乐俑,头戴帽,双手拿乐器,蹲坐姿,交领上衣,下穿裤;右2为奏乐俑,高发髻,头微昂,右手心向前置于肩部,左手下垂抚于琴面,跪姿;右3为舞蹈俑,头戴高沿帽,双手手心向前放于胸前,跪姿,长裙拖于身后;右4为舞蹈俑,头戴平顶高沿帽,双手做舞姿,外着紧上衣,内着长裙;右5为舞蹈俑,头戴帽,后有髻,凸乳鼓腹,右臂高抬,左臂下弯曲,右腿屈抬,裸上身,下穿宽裤;右6为舞蹈俑,头戴斗笠帽,身披蓑衣,侧身坐姿;右7为奏乐俑,高发髻,左手下垂抚于琴面,跪姿,高领长衫,有腰带;右8、右9为奏乐俑,头戴平顶帽,双手向前抚于案,跪姿;右8、右9俑前置的台案,案面置乐器。最高俑为19.5厘米,最矮俑為3.2厘米。出土。

彩绘陶伎乐俑:高发髻,大脸,高腮,大嘴,下颌高翘,鼓腹,双乳凸,双手抚于腹部,臂部凸起,两粗腿分立。高17.5厘米,宽11厘米。出土。

3 建筑陶塑

长方形灰陶灶:体呈长方形,前有椭圆形拱门,上有梯形挡火墙,灶面上三个圆形火口,分别放置釜、勺和盆,高筒烟囱。高22.5厘米,长34.5厘米,宽23厘米。出土。

带盖红绿釉弦纹陶仓:敛口,广肩,筒腹,平底,三蹄足。腹部三组凹弦纹,每组密排四周。上部施绿釉,下部施酱红釉。盖上模印蟠虺纹,红陶胎。通高27.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16.3厘米。出土。

带盖黄釉弦纹茧形陶仓:敛口,凸平沿,圆腹,平底,三乳足,肩、腹部各有兩周凹弦纹。上部施黄釉,下部施酱红釉,底无釉露红胎。覆钵盖,盖上模印盘龙纹。通高21.5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13.2厘米。出土。

彩绘陶方井:方形井身,井口面呈“井”字形。井口两侧有井架,井架上有四阿式屋顶,井内有一小桶。井身施白、黄彩。高27厘米。出土。

绿釉陶磨:体呈圆柱形,上细下粗,侧有推把,上有注粮仓,有漏孔。腰上部有两周凹弦纹,上部施绿釉,下部露红陶胎。高12厘米,底径11.2厘米。出土。

红陶羊圈:圆形,屋顶为悬山式,半圆形圈门,置五只羊,大小不等,红陶胎。高12厘米,直径22.7厘米。出土。

灰陶猪圈:底呈长方形,三级台阶通向两猪窝。一屋顶为悬山式,一屋顶为平顶式。整个后墙有平沿,侧墙有两级平台。圈内有两个模型母子猪,每个有一只母猪和五只吃奶的子猪。高23厘米,长43厘米,宽23厘米。移交。

红绿釉椭圆形陶牛圈:椭圆形,上凸,内空。模印卧牛,七大三小,共十只。高6厘米,长22厘米,宽17.5厘米。出土。

4 动物陶塑

灰陶狗:站姿,头高昂,四趾直立,尾上翘。高26厘米,长38厘米。出土。

灰陶鸡:头高昂,双脚分立圆墩上。白衣红彩绘鸡冠、眼和双翅。高19.5厘米,身长21厘米。出土。

红绿釉陶卧牛:卧姿,昂首,长角,前趾向后弯曲,后趾向前弯曲,尾下垂,体肥。头部和颈部施绿釉,牛身和四趾施酱红釉,红陶胎。长20.5厘米,卧高10厘米。出土。

灰陶鸭:站姿,长颈扁嘴,素面。高23厘米,长25厘米。出土。

灰陶鸽:尖嘴长身,圆底座中空。高9.5厘米,长13.5厘米。出土。

汉墓中随葬的陶明器承载了人们在死后继续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同时向我们展示了汉代的能工巧匠模拟人间安乐世界的技艺。这些精美的馆藏明器不仅积淀了古人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和智慧,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状况,映射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差异。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获取了研究两汉社会、经济、文化面貌和丧葬习俗等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曹建强.漫谈汉陶明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10).

[2]张璇.汉代陶明器研究[J].大舞台,2015(7).

猜你喜欢
汉代赏析
书画作品赏析
合肥出土的汉代熊形铜器足小考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