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蓉
摘 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背景下,立德树人,筑牢中国梦与核心价值观理想基础,做好理想、文化、道德建设,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高校教师;立德树人;职业教育
以“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为人物立传”为宗旨的《国家记忆》,记录讲述了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带领我们重返历史现场,触摸有温度的历史。革命英雄不怕血不怕痛不怕死,在战场之上奋勇杀敌,在敌我武器装备差距极为悬殊的条件下,百万战士抛头颅、洒热血,以“人在阵地在、与阵地共存亡”的精神,坚守阵地阻击敌人,这种视死如归、锲而不舍的精神离不开他们坚定的革命信仰——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骁勇战将血染杀场是初心,是历史使命,高校教师立德树人是初心,是当下使命。身为教师,做好学生们的引路人,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战士坚守阵地,轻伤不下火线,教师重德重教,用爱对待每位学生。身为专业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还要灌输他们正确的政治思想和处世之道,“做事先做人”是即将步入职场的学生们必须具备的安身立命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突出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大学之为大,就是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人努力成为栋梁之才。广大高校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能够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看待社会问题更加理性务实。我们把“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作为教师的职业信条,自尊自律、言行一致、与人为善、讲究诚信,用师爱对待每一位学生,即使讲课水平一般,让学生喜欢和爱戴也是极大的收获。
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立德树人作为一种指导原则,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我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规律,建立和不断完善教育事业,特别是人才培养事业的科学发展观,既包括学生之德育,又包括师德之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为高校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高校教师要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用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方面遇到的种种困难,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田上。
战争年代需要的是为革命献身、为国家献身的无畏精神,和平年代需要的是为教育奉献、为新技术新知识奉献的无私精神。教育兴国,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观念,牢固树立以人民满意为目的的公平观念,牢固树立群众有序、广泛参与教育的治理观念,牢固树立驱动发展第一动力的创新观念,牢固树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质量观念。“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迎着微醺的清风,师生们齐聚于学校的操场上,当五星红旗飘扬在蓝天,嘹亮的国歌声回响在耳旁,一周的校园生活拉开序幕。在和平、幸福的年代,身为教育者的我们,传播文化、传输价值观、传承我们的悠久文明是本分,是责任,是职业赋予的神圣使命。在另一个世界,那些为革命献身的将士们一定也能看到,如今你们守卫的国家正繁荣昌盛的屹立于世。
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核心在于提高我國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新时代大学生要扎实学习理论知识,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知行合一,利用创新改变命运,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担当,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这是国家的需求,也是时代的呼唤,是实现民族强盛、国家振兴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德技并重的育人理念,有力推动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学生技能大赛为平台,增益教学过程,强化教学结果,彰显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为国家、社会、人民群众培养“更多、更专、更精、更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展示职业教育创新成果,努力将“中国智造”转化为“中国创造”的目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拼搏。
作为新时代高校教师,我们是祖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参与者,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一方面,探索真知识,真本领,另一方面,切实力行,踏踏实实干事,将文化塑人与教育育人有机结合,从实践中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尽绵薄之力,助国之繁荣。职业教育,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挖掘学科中蕴含的健全人格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与涵育,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及从业质量,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深刻论断,正如一江春水,将不歇奔涌在高校教师的心间,促使我们不断进行新的思考和行动。
参考文献:
[1]章东磐.国家记忆.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10
[2]明刚.教师如何立德树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9
[3]刘景文,赵立新.大学共产党员立德树人工程.科教导刊.2015(10).
[4]张福杰.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立德树人”的研究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2014(10).
[5]许武.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国高等教育.2013(1).
基金项目:2018年全国职业教育科研规划课题2018QZJ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