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娟 陈爱珠 许冰蕊 李素斌 吕艳菲 满广珍
干部保健病房入住患者多为离退休干部或革命者。这类患者常表现为高龄、自理能力下降或缺失或完全不能自理、痴呆、病情复杂多变等。这类人群需特殊生活照顾。然而,护士人员不足是全国医院普遍存在的现状。因此,护工成为必然的照顾群体[1]。患者家属多私自聘用熟悉保姆或自荐的非正规护工作为名义护工来照护患者的生活起居。这类护工属于个体,脱离医院管理范畴,缺乏专业知识技能,无明确职责,严重影响工作质量的提升[2]。为改变这一现状,我科室联合保卫科、护工管理机构合作,通过专项整治行动,将非正式护工统一管理,变成有身份的护理员,规范护工个人行为,取得效果。
研究对象是2018年3—8月在某三甲医院干部保健病房从事护工工作的非正规护工66例。纳入标准:(1)护工为患者自主聘用;(2)照护同一患者时间≥1个月;(3)长期在保健病房从事护工工作。排除标准:(1)照护者为直系亲属;(2)护工系我院护工合作机构专业人员。
2018年3月对66名非正规护工进行个人不规范行为进行摸底调查,并与2018年4月开始专项整治,联合病房、保卫科、护工公司共同管理,将非正规护工收归正规护工公司。并于2018年8月再次进行问卷调查。
1.3.1 现况调查 通过《护工个人不规范行为调查表》对5个病区共66名护工个人不规范行为进行摸底调查。《护工个人不规范行为调查表》包括护工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文化、地域等;不规范行为主要包括擅自离岗、擅自使用病房资源、违规使用危险品、擅自进行护理操作、向家属索要额外钱财及说话不文明等。
1.3.2 三联管理联合专项整治行动实施 科室主要通过组织分层培训,由高年资带领低年资现场化教学,力争科室医务人员以主人身份进行管理,克己律人,完善病房管理。其次,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使在管理的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标准参照。护士长起带头作用,树立模范,为后期标准的实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另外,安装“电子眼”,发挥“人肉搜索”功能[3],可有效追踪事件始末,锁定责任人,很好的限制或禁止了护工不合理行为,也方便了监督和管理。
护理部领导下科室内部整改行动:突击整体检查患者身体清洁、床单位、违规危险品;占用患者橱柜;冰箱放置生鲜肉类;私藏或使用病房医用布类;违规护理操作;病房电话费;带外人闲逛病室或使用病区物品等。加强护士管理培训,杜绝个人偏袒行为。安装监控系统,安置于护工不可随便出入的区域,如护士站、治疗室、库房等。与家属沟通,协同监督护工行为。为限制一个护工同时护理多个不同病房患者的情况,对保健病房护工分配模式采用日夜轮班制,普通病房2人间标配1人,重症病房标配2人,大套间流动1人。
保卫科:通过保卫科响应国家专项整治号召,将保健病房内非正规护工登记在册,全部纳入医院合作护工管理机构,并颁发临时工作证,让非正规护工变成有身份的护理员,增强其归属感。保卫科2人一组,每日两次规定时间段(上午11∶00—12∶00,下午17∶00—18∶00)进行病房巡逻,协助科室查处护工违规用具及制止护工不文明行为。
护工管理公司:病房非正规护工全部强制纳入护工管理公司,并由该公司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
观察三联管理联合专项整治行动前后护工个人行为改善情况。
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工总体表现为年龄偏大,其中年龄大于45岁的护工有41人,占比62%,且文化程度偏低,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护工基本信息(n=66)
通过三联管理联合专项整治行动,保健病房非正规护工已全部收归护工公司,成为有身份的护理员,且护工个人不规范行为得到有效控制,与管理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保健病房护工个人不规范行为改善前后对比(n=66)
三联管理实际是病房、保卫部、护工管理机构合作,共同监督非正规护工的一种管理模式。毛孝容等[4]认为护工的工作质量与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呈正相关。研究称,护工培训、专职、学历和陪护价格是影响护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5]。因此,提升护工工作水平及服务态度、完善护工管理十分重要。
干部保健病房收住患者主要是老年患者,因其自理能力下降或缺失而需要24小时陪护。护工队伍应运快速发展。护工是一类特殊人群的通称,在我国通常是指在医院或养老机构长期照护患者的人员。各种养老机构都需要护工,促使护工组织快速发展[6]。近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正规护工。这些护工隶属个体,分散分布,未进行过正规培训,依从性差[7]。因此,需统一护工管理,将非正规护工正规化,使非正规护工变成有身份的工作人员,从而促进病房管理的规范性,提高护工工作规范意识,减少个人不良行为,提高护工的依从性。本科室通过与护工管理机构协调,由保卫科强制执行,将非正规护工统一加入正规护工机构。并与家属沟通,统一规范管理。结果取得效果。然而,要彻底解决护工参差不齐的现象,需建立护工行业统一管理机构,培训上岗。正如吕楚风等[8]提出的建立护工培训机构,使护工行业健康发展。
我院保健病房共有五个区,分别分布在相邻的五个楼层,区域的分散,造成统一管理和监督的困难。低年资护士多缺乏管理经验,未进行管理知识和方法的培训,因而造成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形成“你说一我说二”的常态,从而导致对护工不合理的行为管理无效。再者,护工多年龄偏大,调查发现年龄大于45岁的护工占比62%。这些护工常常已经连续照护一名患者几个月甚至几年,以医院为家,以主人自居,不服从低年资护士的管理。因此,常出现护工“反客为主”的乱象。医院化管理通过规范全院陪护行为,可有效改善护工服务质量,提升医务人员的管理能动性[9]。而努力提高科室护士的管理能力,也是重中之重。科室亦采取了分层培训的方式,效果良好。
非正规护工常常来自于同一区域,即所谓“老乡”。照护患者的方式主要是老乡之间的传授。当有患者入院时,非正规护工就会找上患者家属,极力推荐自己,以获得照护患者的工作。患者家属为了尽孝,便会选择雇佣这些护工。这些护工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文化水平低,素质较低,且常私自抬高陪护费用,向家属索要过节费等,更有隐瞒家属,“一工多护”的现象[10]。有时会发生因争抢患者而大打出手的现象,严重影响医院的正常秩序。为改变这一现状,与家属的协调和沟通十分重要。告知家属医院的规章制度,给予选择护工的建议,尊重家属的选择。王玉梅等[11]通过调查建议,在未形成规范化管理之前,采用护工公司和医院护理部的双重管理模式。目前,本院已通过扫黑行动将院内非正规护工统一收编至护工管理公司,并进行统一的体检、培训,颁发上岗证。相信,多部门协同作用下,院内护工管理会更加规范化。规范管理形成之后,可借鉴星级管理模式[12]以提升护工工作质量,促进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