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华
传染病监测预报告是社会公共卫生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染病监测能够在早期发现并识别传染病,从而及时防止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无论是从社会公共卫生健康还是传染病的科学防控、预警工作均有重要意义[1-3]。哨点医院和疾控中心是传染病监测的主要组成部分,及时有效的监测检查和准确无误的传染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的最高要求。准确、及时的上报传染病监测结果是控制传染范围,减少损失的重点环节[4-6]。为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充分发挥传染病监测的作用,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部分传染病的上报率、及时率、准确率进行对比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我院门诊部及住院部收治的传染病患者2 483例,作为对照组,2017年2月—2018年1月我院门诊部及住院部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收治的传染病患者2 619例作为观察组,监控疾病主要包括:流感、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实施PDCA管理前后,患者住院率、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017年2月开始实施PDCA循环管理进行传染病报告的质量持续改进,具体如下:(1)计划(Plan):成立传染病报告管理领导小组,对传染病漏报、迟报、质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查找根本原因并制定整改时间表及整改措施,明确传染病上报责任,由专人负责进行上报工作。(2)执行(Do):加强人员业务能力培训,强化人员责任意识,提高人员传染病上报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实施信息化管理,由系统自动生成相应的传染病上报卡,医生补充相应的人员信息后即可完成上报,减轻医生手工填报的工作负担。(3)检查(Check):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有传染病报告管理小组严格执行,定期进行检查并进行相应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个人和科室的年度评优,以加强人员责任心。(4)行动(Action):相应的流程及规范制定后,开始对人员进行培训和宣导,组织人员,确保实施计划和操作流程能够执行到位,并及时得到改进和完善。
(1)上报率:以接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做出传染病诊断时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传染病报告统计为上报率,超过规定时间限制未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视为漏报;(2)及时率:依据我国卫生部规定的传染病上报时限:甲类2 h内上报,乙、丙类24 h内上报统计为及时率,超出上述时限即为迟报;(3)准确率:完整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中重点信息(带*部分)并在上报平台成功上报即为报告准确统计为准确率,否则为报告质量差。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 22.00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s)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PDCA管理模式进行控制后,传染病报告质量提高,上报率由79.62%上升至96.26%;及时率由81.64%上升至100.00%;准确率由83.97%上升至10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传染病报告质量对比 [例(%)]
疾病监测是现代社会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7-9],及时完善的传染病信息监测能够帮助疾控部门尽早财务预防措施,防止传染病爆发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社会反应,有效降低传染病的发病范围和所造成的危害[10]。1952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了世界流感监测网络,并持续运行至今,在此期间多次发现并及时通报了流感的发病并推荐了疫苗构成,挽救了大批生命,有效防止了流感造成更大范围的破坏。近年来我国一直在不断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工作,作为发现疾病控制疾病的排头兵以及信息采集的主要源头,各医疗机构责无旁贷的需要肩负起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11]。
PDCA循环管理是由美国著名的管理专家戴明在1954年提出的,通过对管理过程中细节的具体量化,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监控并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进行全程互动,从而达到不断提高不断优化的目的。PDCA循环管理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管理模式,由计划(Pli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组成一个一个的小循环,每完成一个循环都会有所提升,通过全员参与的方式,实现了事后补救到事前防范的转变,坚持持续提高的原则从而达到提升传染病报告质量的目的[12-14]。在本次研究中,采用PDCA循环管理后,我院的传染病报告质量有了提高,充分证明了PDCA循环管理在报告质量提高中的巨大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PDCA循环管理进行传染病报告质量控制,能够不断强化人员上报意识,对报告进行科学与信息化管理,并持续进行质量改进,能够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