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巍
(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233)
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绝对、相对分泌不足引起代谢性疾病,一般通过口服胰岛素或者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但常规口服降糖药后,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1],尤其是首次开始注射胰岛素,胰岛素用量在调整期,更容易发生低血糖症状。低血糖的主要症状有疲乏、头晕、出汗、心悸等,在供糖后可迅速缓解,但若处理不及时,可出现昏迷甚至危及生命[2]。科学应用降糖药,积极预防低血糖,出现低血糖及时予以干预,对防治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例反复发生低血糖的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低血糖的诱因和相关护理干预方法。
徐某,男,87岁,曾以“确诊2型糖尿病30余年,血糖控制不稳1周”为主诉在外院治疗,经治疗后病情平稳出院,出院后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3次/d,2018年12月21日复查餐后2 h血糖19.5 mmol/L,口服降糖药效果欠佳,遂改为注射优泌乐25R,早、晚餐前注射,早餐前注射10 U,晚餐前注射8 U,既往血糖控制情况不祥。患者于2019年1月23日因“头晕、乏力伴恶心”至本院糖尿病护理门诊就诊,检测血糖3.5 mmol/L,血压:160/85 mm 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史,立即嘱其进食自带的糖果2粒,15 min后复测血糖5.8 mmol/L。询问其饮食、注射胰岛素及血糖监测情况,患者家中无血糖仪,无法进行血糖监控,晚餐食用较少,且不遵医嘱,自行调整胰岛素用量到10 U,近1月患者曾多次出现头晕、乏力情况,多发生于凌晨或早晨,未予重视,嘱其降低胰岛素用量至8 U并在家中自备血糖仪和糖类食物,嘱家属陪伴,防止再次出现低血糖情况。2019年1月30日来门诊测得早餐后2 h血糖为17.1 mmol/L,询问其早餐饮食情况,发现其主食进食地瓜过多,再次宣教饮食分配方法,并纠正患者胰岛素笔的操作方法,预约下次就诊时间。末次复查时间为2019年3月13日,本次复查主要指导患者血糖仪使用方法,为其讲解注意事项,并让患者自己操作测量血糖,其餐后血糖10.7 mmol/L。
仔细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嘱其在饮食时注意以下几方面[3]:①避免甜食的摄入;②尽量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类食物的摄入;③多食用高纤维食物;④少食多餐、定时定量;⑤控制食盐及酒精的摄入。患者的饮食情况跟家庭中的整体饮食习惯相关,患者家属应根据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规定,在饮食方面合理搭配,合理分配肉类、蛋白质类、纤维类食物,根据用药时间,按时嘱咐患者进食,四餐合理分配食物中热量的摄入,若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治疗期间,应酌情加餐,并根据患者血糖情况及用药情况,常备糖果、花生、面包等食物,为患者突发低血糖做好提前准备[4]。
运动的主要疗法为有氧运动训练法,因患者年龄较大,故以散步为宜,餐后锻炼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有很好的积极效益。正常人体会在晨时出现血糖降低的现象,故不宜早晨运动,且患者在运动中应有家属陪伴,防止突发低血糖[5]。
教会患者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6]:①采血前用温水清洗采血部位,或75%酒精棉片消毒,待干;②采血时勿用力挤压,以免稀释血液,造成结果不准确;③采血完毕记录血糖值;④血糖仪使用前,注意检查血糖试纸的有效期,血糖仪定期校正。
护理人员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评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7]。SDSCA包括7 个方面,分别为:①是否进行合理饮食;②是否进行合理的运动;③是否定期检测血糖;④是否遵医监测血糖;⑤是否进行足部检查;⑥是否坚持用药;⑦是否吸烟。护理人员根据SDSCA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干预如按医嘱注射胰岛素或服药、定期测量血糖、规律锻炼、控制饮食等。
胰岛素笔针头较细软,频繁使用可导致针尖弯曲或断裂,引起细菌污染、注射部位疼痛或者产生硬结等,严重时还可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导致血糖不稳定。本例患者注射方法上存在问题,故向患者重点强调了胰岛素笔的正确使用方法,主要内容如下[8]:首先注射前应检查药物是否在保质期内,胰岛素笔芯是否完好无污染;安装胰岛素笔时应排气,对准刻度调整好剂量,对皮肤进行消毒,注射后停留约10 s,确保胰岛素完全注入体内;每次注射后应及时卸下针头,并在注射胰岛素15 min后进餐。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期间常见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血糖的控制[9]。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风险,同时严重的低血糖还可增加老年患者痴呆发生风险。本例患者为高龄人群,对低血糖的耐受性差,发生低血糖时体征不明显,反复的低血糖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与多种因素有关,胰岛素的应用以及口服降糖药是最常见的诱发低血糖的因素[10]。本例患者未严格遵医嘱注射胰岛素,自行提高了晚间餐前注射胰岛素用量,导致低血糖反复发作。夜间机体的升血糖激素分泌减少,肝糖原分解少,导致低血糖风险增大。此外,本例患者对胰岛素笔的使用方法缺乏认知,操作不规范、不科学,导致血糖控制不稳定。定期监测血糖有助于更精准的调整胰岛素用量,达到稳定控制血糖的目的[11]。本例患者家中未自备血糖监测仪,无法及时准确的掌握自身血糖情况,对低血糖的识别能力较差,出现低血糖情况,未及时就医,导致血糖不稳反复出现,延误病情。因此,针对反复发生低血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制定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预先评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根据诱发低血糖的相关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如加强宣教、饮食控制、运动指导、血糖监测等,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保持其血糖保稳定,尽可能避免低血糖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