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青
高中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 2018)。其中,语言能力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点提出来,足见语言能力在交际中的重要性。另外,《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学业质量水平语言能力项”也作出了明确规定:能简要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所用词汇和语法结构能表达主要意思;能在表达过程中有目的地选择词汇和语法结构,确切表达意思,体现意义的逻辑关联性;能在表达过程中使用特殊词汇、语法,创造性地表达意义(教育部 2018)。可见,“准确理解他人,得体表达自己”是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然而,学生在写作中常常按汉语表达习惯写出措辞不当、文法不通的语句,无法达到用英语进行意义沟通的目的。
本研究采取将所带班级学生习作中的“中式英语”句子归类的方法,分析其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5 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中的主阅读文章First Impressions的内容为“李强在3008年写给父母的家信中描述未来的交通工具是由电脑控制的飞行器,房子的墙壁是由树木组成的,屋内的家具设备多在地板下……”学生对文章内容非常感兴趣。为了激发其想象力,笔者让学生写一篇作文,畅想二十年后自己的家庭、工作和业余生活。语篇类型为记叙文,时态以将来时为主,人称为第一人称“I”。
在批改学生习作的过程中,笔者对学生的“中式英语”句子进行收集,经认真研究分析,发现可将其归纳为三种类别:
第一类:死搬硬套——英语词汇一一对应汉语。
1.I will have a belong to myself family.(我将有一所属于我自己的房子。)
2.I can do my like thing.(我可以做我喜欢的事情。)
3.The doctor can help the fall ill’s people.(大夫可以帮助生病的人。)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同化和顺应;同化是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的刺激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Mary Louise Holly 2014)。
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很美好,可惜在表达时将英语的汉语释义直接顺应成语义一一对应,而无视动词的功用。其实,在英语语言中,动词在句中的作用要么是谓语,要么是非谓语。若用作谓语,要判断是主句的谓语还是从句的谓语;若用作非谓语,应以-ing/-ed/to do的形式兼顾时态、语态,作目标句子中谓语成分以外的成分,决不会直接以动词原形去修饰名词,作其定语。这三个句子中的动词短语都应该改成定语从句内部的谓语,或者换成相应的形容词,如 own(自己的)、favorite(喜爱的)、sick(生病的)。这样,才符合英语表达中重要的信息最先出现的习惯,才能更有效地传递信息。
第二类:生硬直译,自造词汇。
1.I want to do a good man.(我想做个好人。)
2.Thereisawifeandkidsliving.(家里有妻子。)
3.Although I very busy,I very happy.(尽管我很忙,但我很快乐。)
4.I don’t is a small girl.(我不再是个小女孩。)
“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是不可思议的。只有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苏霍姆林斯基 2015)英语中的词性,名词的数,动词的时态、语态、语气,句式结构等在表达上与汉语完全不同。然而,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只是死记硬背词义,没有通过深入、细致的思考来掌握其内涵,以致不能根据使用场合灵活选用恰当的词语来表情达意。
第一句中的“做一个好人”,英语中没有相应的“做”,所以学生就直接用“做事情”的“做”来造词。除了do外,make也经常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第二句,学生想表达的是“活泼、可爱的孩子”,但找不到对应的英语词汇,就写成living(活着的),导致句意变成了“有妻子和几个‘活着的’孩子”。第三句应为系表结构,而学生按照汉字顺序进行英语单词植入,忽视了系动词be的应用。第四句中,学生简单地把“不”译成 don’t,把“是”译成 is,导致变成畸形句。正确翻译应是:“I am not a small girl any more.”
第三类:语法失准,表意南辕北辙,欠妥当。
1.I must have fallen in love with her.(我一定会爱上她。)
2.I’ll become a writer which is good at writing.(我会成为一名擅长写作的作家。)
3.I am worth seizing the opportunity.(机会值得抓住。)
语法是整个交际的支撑体系,任何语言的准确性最终来自语法,扎实的语法是阅读的前提(陈婷 2019),准确、流利的口语来自精准的语法。没有词汇,没法交流,而没有语法,则不能进行更精准的沟通。
因为该习作的语境是十年后的自己,所以第一句中的“我会爱上她”应是对未来的设想,但must have done表示的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肯定推测,故时态表达错误。第二句中定语从句先行词是a writer,表示人,故关系代词应用who或that,而which一般指代事物。虽然作家也被看成一种职业,但依据其后的is good at writing可知,此处的先行词应指人。第三句中的be worth doing用来描述“值得……”,由于学生对语法搭配理解失准,把“The opportunity is worth seizing(机会值得抓住)”表达成了“我值得抓住机会”。
综合以上分析,学生习作中出现“中式英语”源于以下三个因素:
学生生搬硬套,导致出现英语句子结构性错误。在语言表达方面,英语重形合,注重以形显意,汉语重意合,强调逻辑关联和意义关联,表现在句子结构上,即汉语句子像竹竿,英语句子呈树形。在英语句子中,一层套一层,中间用关联词连接,所以表示关联意义的关联词是不可缺的必要部分,而汉语不强调句与句之间的关联,更注重句与句之间的衔接。然而,学生在写作时完全依赖汉语的字面意思,生硬地将英语单词逐词机械转换,“一个萝卜一个坑”地植入汉语的对应位置上,完全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死记硬背词义,严重忽略了每个词的词性,不能真正掌握其内涵,导致很难根据语境灵活选用恰当的词语,准确表达意思,甚至套用汉语语法,忽视语言差异,以致表达欠准。汉语是词根孤立语,在交流时无需进行任何字体、字形的变化,而在英语中名词的数,动词的语气、时态、语态(甚至非谓语也应随时考虑其本身所具有的动词性质)、介词短语在不同语境中都会作相应的变化。
无论是词法还是句法,学生都未做到“牢固存储,灵活提取”。对于语法知识,学生只是识记到“大约、也许、可能、大概”,甚至“我也不知道”的程度,导致不能够很准确地运用语法知识精准地传递语义。
针对外语学习,国内外专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给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概念,认为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仅仅具有语言能力还不足以完成交际任务,还必须在交际时得体地使用语言。
为培养学生对英语敏锐的感知力,教师应从听、说、读、看的角度创设多模态英语语言输入环境,加大学生日常模仿听、说、读的机会。学生只有善于模仿,才能习得准确的语音语调;只有勤于模仿,才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教师还可以利用英语歌曲、英语短剧、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VOA(The Voice of America)等,让学生聆听、观看、跟读、配音,从而习得正宗、地道的英语表达;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原汁原味的英语阅读训练,在习得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养成每日积累经典表达的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英汉语定语、状语的位置和表达顺序的不同之处,同时定期组织写作训练,提供机会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并及时整理学生习作中的“中式英语”,归纳错误类别并提供正句、仿句和诵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消除沟通障碍。教师还可以整理、归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典型“中式英语”,与学生一起逐句分析、找出语病,并鼓励学生说出地道、得体的英语表达。
中国人表达事物往往按照时间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先因后果、由大到小进行表达,而西方人善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采用先总后分,由果而因,从小到大的顺序论证(郭凤娟2010)。在进行翻译技巧训练时,教师可以通过词性转换、简单句与并列句、并列句与复合句、非谓语与从句、非谓语与相关词汇的相互转换等练习,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和翻译技巧,使其熟知汉语和英语在表达上的差异,从而说出地道的英语。
“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一个说错或写错的词,不仅教师、而且学生听起来都会感到它不协调。”(苏霍姆林斯基 2015)在课堂上,教师应以英语贯穿课堂始终,除了关注长难句外,还要将词汇语义网和关键语法讲透,同时将书本上的知识大量复现,使其成为活的、立体的、可感知的语言,让学生在英语语言氛围中自然而然地习得知识。在课外,教师要充分利用英语墙报、英语角、朗诵和背诵大赛等活动,增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实践量,使其随时随地学习英语。
对于我国学生来说,英语属于第二语言,他们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常常会忽略汉语与英语的差异,说出或写出语句欠通、不地道的英语,甚至“中式英语”。本文针对高中学生习作中存在的“中式英语”,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法,以提高学生语用的准确度和得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