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当代社会文化新词英译策略研究

2019-03-05 13:14王浩炜任朝迎
英语教师 2019年9期
关键词:源语译语新词

王浩炜 任朝迎

一、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生活新词

伴随着改革开放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文化新词大量出现。中国当代社会文化新词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在汉语中出现且过去未曾有的词语,或是被赋予新含义的词语(陈琼2010)。

二、生态翻译学与适应选择论

(一)生态翻译学

胡庚申(2004)的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适应选择论是生态翻译学的基础,更是生态翻译的核心。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原则上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力求多维度适应,继而依次作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胡庚申2004)。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的多维度适应之后作出的适应性选择。

(二)适应选择理论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2001)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介入分为五大类,其中第一大类就是借用了“生态学”的翻译特征。2001年,胡庚申在“从达尔文的适应与选择原理到翻译学研究”讲座中首次提出将生态学中达尔文的进化论应用到翻译学的研究中。接着,胡庚申在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宣读论文《翻译适应与选择论初探》,将符合生态学的翻译方法研究推向全亚洲甚至全世界。《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作为生态翻译的基础和核心(胡庚申2004)。然后,胡庚申(2008)用适应选择论来解读翻译的过程,并且提出“翻译的过程=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

三、生态翻译学适应选择论指导下的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生活新词英译策略研究

生态翻译学适应选择论详细分析了译者适应选择的翻译过程。生态翻译学认为适应选择论下的翻译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生态环境的适应;第二个阶段是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生态环境对译者作出选择,这一步即是生态翻译学的天择;第三个阶段是译者在接受了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生态环境之后,对译文作出选择。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过程是以译者为主导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胡庚申 2013)。源语和译语都是独立的生态群落,同时这些生态群落之间互相产生关系。

中国社会文化新词反映的是中国人在社会文化活动中产生的词汇。这些新词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而生态翻译学的适应选择理论认为翻译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只是语言环境,还涵盖了社会、文化、交际、生活等原文所处的环境和译文所处的环境。因此,生态翻译学的适应选择论适合于中国社会文化新词英译的研究。“多维”转换是生态翻译学提出的翻译方法,但最主要的是在“三维”转换上。这是因为多维度的转换主要集中体现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的适应与选择上。

(一)译者在语言维度的适应性转换

语言维度的适应性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译者在翻译中国当代社会文化新词的过程中,首先要熟悉语言所在的生态环境,其次根据环境的变化对译本进行选择。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中国当代社会文化新词更加多元化。这种多元化造成了译者在适应语言所在的生态环境上存在障碍。2018年,国内某一社交媒体上突然有个词火了,人们都在社交平台上说自己是“精芬”。没有对语言所在的生态环境适应的译者可能会对该新词产生疑问:“芬”是否为错误显示?是否“精分”才是原文想要的表达?但是,一旦译者适应了语言所在的生态环境,就会明白其实这里所指的“精芬”与“精神分裂”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所谓“精芬”,是指“精神上的芬兰人”。精神上的芬兰人来源于卡通人物马蒂,现在多指不喜欢跟人接触,尽量避免社交的人。译者适应了语言所在的生态环境,便可对译文作出选择,于是可以将“精芬”直译为spiritually Finnish。

直译是译者在语言维度的适应性转换时常用的翻译方法,除了直译,还可以采取其他方法,如增译。通常情况下,经语言转换后的表达更能达到宣传效果。

(二)译者在文化维度的适应性转换

文化维度的适应性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源语与译语的文化背景和元素的转换。对于文化维度适应性转化来说,其关键在于理解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差异。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还应注意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胡庚申(2008)认为译者需要了解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这就是要求译者理解源语所在的文化背景,并通过克服源语与译语的文化差异,将源语译出(陈京京2016)。因此,在英译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生活新词的过程中,如何英译含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词汇成为译者在文化维度的适应性转换过程中最大的问题。

对于含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新词,可通过阐释的方式进行增译。例如,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词汇“地条钢”,原指以废钢铁为原料、经过感应炉等熔化且不能有效进行成分和质量控制生产的钢及以其为原料轧制而成的钢材。“地条钢”早在2002年就被列入“落后产品”名单,取缔“地条钢”的努力已延续了十多年。如果要将“地条钢”翻译成英语,仅仅采用音译将其译成“ditiaogang”则不能反映出该词内含的中国特色文化,更不能很好地传播中国特色文化,甚至有可能让国外读者感到困扰且难以理解。通过增译的方式对“地条钢”进行阐释,将其译 成 “ditiaogang—low quality steel made from metal”,则更容易被国外读者理解并接收,从而有效进行文化交流,实现文化维度的适应性转换目的。

又如,中国提出的“四个全面”,如果译者没有考虑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就会将其翻译成“Four Comprehensiveness”。目的语读者长期缺少中国特色文化环境,自然不会理解什么是“Four Comprehensiveness”。“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在直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增译,将“四个全面”译为“Four Comprehensiveness(comprehensively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the rule of law,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Party discipline)”。通过直译和增译,通过译者在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将中国特色文化词语中的文化内涵准确、清楚地在英语译文中传达出来,克服源语和译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

(三)译者在交际维度的适应性转换

交际维度的适应性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源语与译语交际的适应性转换。除了进行简单的语言信息层面和文化差异层面的适应性转换,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还要求译者把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实现源语文本的交际意图,并在译语文本中进行适应性转换(马睿宁、陈柯,等2016)。要想译语有很强的交际功能,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就需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功能对文化内涵和语言信息进行合适的转换(王小霞、张翼翼,等2017)。交际维度的转换重点关注译文是否可以完成交际。若是译文达不到交际目的,那么便没有完成该有的外宣目的。

例如,热门词汇“C位”,它是中心位置的意思,原指艺人在宣传海报中的突出位置,后来被用于指团队的核心。如果将“C位”直译为center,目的语读者可能会认为这仅仅是地理位置的中心,不会联想到这个位置的人可能是团队的核心。交际维度的适应性转换要求译者把中心放在交际层面。“C位”在英语国家有对应的表达,即“The Cynosure”。译者通过在交际维度上的适应性转换,将“C位”译成“The Cynosure”更能让目的语读者接受,实现有效的交际功能。

结语

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新词具有强烈的生活性、社会性、文化性。因此,应采用生态翻译学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度转化”来指导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生活新词的英译。生态翻译学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始终处于主体地位。然而,不只是语言、社会和文化因素会影响翻译的生态环境,因此,译者除了要考虑三维的适应性转换,更要从多维适应性转换来考虑中国当代社会文化新词英译的策略,在多维度适应原文所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选择出目的语所在的生态环境和更符合目的语使用习惯的译文。

猜你喜欢
源语译语新词
声音·数字·新词 等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学诗偶感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