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照应”衔接对比与翻译研究
——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版为例

2019-07-08 12:45张易男李燕鸿
英语教师 2019年9期
关键词:人称汉英代词

张易男 李燕鸿

引言

衔接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建立起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联系,从而建构连贯的语篇,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语义整体(刘雪梅 2011)。哈利迪和哈桑(Halliday,Hasan 1976)在《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将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语法衔接又可以分为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本文将主要通过分析《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版文本,比较汉英语法衔接中“照应”衔接的差异,总结出“照应”衔接下政治文献翻译的方法。

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既传达了我国的国情、方针和政策、政治制度和立场等权威信息,又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政治文献,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举足轻重,要求译者对政治、政策和事实进行全面分析,准确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作为官方的外宣文体,对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就是在双方上层建筑的“政治意识”中找到“最佳平衡点”,在双方的“审美观念”中找到“最佳契合点”(王东风 1998)。纽马克(Newmark,1982:69)指出,衔接是语篇分析运用于翻译的最有用的手段。在政治文献文本中,很多词句的本意和背景性很强的问题在传统词法或句法层面无法作出解释,必须将其与语境相联系,运用语篇整体思维来解决,所以语篇衔接的翻译尤显重要。分析汉英衔接中的差异,将衔接和翻译结合,能找到翻译政治文献的有效方法。

一、语法衔接对比与翻译的研究综述

英、汉语篇对比研究最早的是卡普兰(Kaplan,1966)的关于包括英、汉语等语篇在内的东西方语篇模式的比较研究。随后国内关于英汉语篇的对比研究逐渐发展起来,语篇衔接的对比也包括在内,主要对比分析篇章中各句子之间的表层结构和词汇。

左岩(1995)统计分析了《背影》及其英译本中的部分语篇衔接手段,徐玉臣(1996)对比分析了中英各6篇文学作品,他们的研究均表明这两种语言的部分语篇衔接手段在使用上各有偏重,汉语常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在英语中则更多使用照应和替代。

赵春华(2007)分析了语法衔接手段在英汉语言中的差异,并与翻译相结合,探讨了不同衔接手段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手段和方法。在照应衔接方面,王玉英、张莲(2006)使用衔接编码框架研究《荷花淀》及其英译本中的指称衔接,发现英语语篇衔接倾向于依赖语言形式来表现,而汉语语篇衔接多用语义关系表达。齐越(2014)对比英汉双语新闻语料中第三人称的回指照应,分析了异同,归结于语体因素和形合意合的影响。陈静(2016)分析了留学生汉语写作中使用照应衔接手段产生的偏误,提出了相关教学意见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照应衔接与翻译的研究相结合,相关文体的研究也从文学作品开始转向应用文体,如科技文体、政治文献等。李文娜(2011)分析了《荷塘月色》及其英译本中的指称照应差异与翻译,田清华(2015)从相同角度分析了《红楼梦》原版及杨宪益夫妇译文版“晴雯撕扇”一节;孙志祥、李如(2017)则以汉英对照科技语篇为语料,研究照应衔接手段及翻译,指出在科技翻译中要根据具体语言情景适当改变衔接手段,以发挥目标语言中衔接语的功能;在政治文献方面,曾剑平、汪华(2008),胡峰笙、荆博、李欣(2012),廖淑媛(2012),彭德晶、吴嘉平(2016)等人选择分析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从四种衔接手段分别论述其差异性及与翻译的关系。整体来看,专门研究“照应”衔接与政治文献结合的文章相对较少,所以本文着重论述政府工作报告中“照应”衔接的汉英对比,旨在从差异性中总结出适当的翻译方法,完善此类政治文献文体的翻译。

二、“照应”衔接的汉英对比与翻译

照应(Reference)是通过具有指称作用的语言项目与它们所指项目之间的语义联系获得的,是语篇实现其结构上的衔接和语义连贯的主要手段(刘雪梅 2011)。从语用学的角度可分为“内指(endophora)”和“外指(exophora)”,“外指”的所指对象不在语篇内,往往与语境相联系,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各位”“我们”等;“内指”则专指篇章内的指示衔接,包含回指和下指。根据哈利迪和哈桑的观点,按指称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 指 示 照 应(demon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较照应(comparative reference),本文将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人称照应

人称照应指的是用代词复指上下文中出现的名词,代词包括人称代词(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及相应的限定词和名词性所有格(朱永生、郑立信,等 2001)。通过人称照应,代词和上下文中出现过的某一成分形成照应关系,从而建立语义关系,实现语篇连贯(彭德晶、吴嘉平 2016)。本文对《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版中的中英文人称代词进行量化分析,数据如下:

表1:《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版中的人称代词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中文版本的《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量总数远低于英译版。在全文19,547个汉字中,仅使用了45次人称代词,而且在其中“我们”占了21次,“我”和“我国”占了23次。在英译版中,第一人称代词“we”和“our”共占了566次,可见英文第一人称使用频率远高于汉语。由此可知,汉语中经常出现省略人称代词的情况,也就是采用“零回指(zero anaphora)”的照应形式,而英语大部分情况下都使用人称代词进行人称照应。

究其原因,汉语是主题显著的语言,主题与述题之间没有语法制约;而英语是主语显著,主语和谓语在人称、性、数等方面都存在某种形式的制约,这些制约使英语缺乏使用零回指照应的条件(许余龙 2010)。进一步说,是语体和形合意合的特征差异。《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典型的政治文献,句子偏长,句式结构较为单一,并列短句多,而连接成分少(胡峰笙、荆博,等 2012),正好符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更多依赖使用逻辑和内容将语篇联系起来。汉语句子的表达是以词序或语义为主,无需反复使用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来形成照应。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重视显性衔接(overt cohesion),即强调语言结构的完整性和形态的严谨性,注重精密的语法表达。如果缺少人称代词,句子结构将不再完整,所以会使用更多的衔接词来连接语篇。汉译英时,对人称代词的翻译就需还原其“所指”。

例1:今年要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度,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

This year,we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new ways of improving macro regulation and ensure that the degree of macro regulation is right.We will maintain the continuity and consistency of macro policies,and better coordinate fiscal,monetary,industrial,regional,and other policies.

例1体现了汉语主题显著的典型特征,整段没有使用一个人称代词。领导人在《政府工作报告》开始提到了“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政府工作……”,所以后面大部分都是采用零回指的手段。对于习惯汉语思维的人来说十分正常,语篇也无突兀之感。而在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主语不得省略,需将we这个人称照应插入句子,以形成结构的完整。而且,此处使用we而不使用I或者our country,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寓意强调国务院整体与听众的交流,使译文意思更直截了当,同时拉近了关系距离,加强了总理与代表们的沟通与互动。

例2:中国开放的扩大,有力促进了自身发展,给世界带来重大机遇。

This opening has played a powerful role in our own development,and it presents importa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汉语常用多个短句,不使用连词,而是以内容和动词为逻辑形成句子。例2中的三个短句看似毫无相连,却又有隐性的逻辑关系,即前两项和后者形成了因果关系。在翻译成英语时,此处未使用因果连词,而使用it指代前文所指,文体更为正规,也避免了语意和形式上的重复,很好地形成了照应。翻译此类逻辑型句子时不能生搬硬套,需充分理解原文句子之间的内涵和外延,选用最贴切的逻辑词进行连接,或使用it衔接,使其翻译形成功能上的对等。

(二)指示照应

用指示词或相应的限定词及冠词等所表示的指称照应关系称为指示照应。指示词一般用于外指,需联系语境和篇章,而在篇章内部起连接上下文作用的是指示词的内指用法。在指示照应中,说话人通过指明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远近来确定所指对象(鞠玉梅 1999)。汉语里的指示词主要为“这”和“那”;在英语中,指示词可分为指示代词、指示副词和定冠词三类。下面是对《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版中的指示词数量统计:

表2:《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版指示词分布

从表2可以看出,《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语指示代词的使用率高于中文指示代词。汉语中只使用“这”而不用“那”来指代。在其英译版中,that的使用率却又远远高于this。另外,用法灵活的定冠词the的使用频率也较高,其他英文指示代词的使用率较低。

从汉英整体词语使用频率差异来说,汉语中“这”的功能负荷量大于“那”。在英文中则刚好相反,that的功能负荷量大于this。从本质上说,是汉英语言使用者对远近距离的心理把握程度不同。汉语使用者往往习惯将距离化远为近,用近指词“这”来指称较远的事物,而英语指示词表达的距离概念接近于实际的时空距离(许余龙 2010)。远近距离的把握程度造成了使用环境和条件的不同,“这”一般用于回指,可以指代前一句话所描述的内容,具有连接上下文的衔接功能。《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里使用“这”可以指前文提到的政策、方针或文件,若使用“那”会显得距离生疏,语言不够得体。this和these既可以用作回指,又可以用作下指,所指对象为后面句子描述的内容。而that和those只能用于回指。另一个使用频率高的词是the,属于中性指示词,其本身不能表示距离和时间的远近,它能引导读者明确指称的对象。在翻译时,译者应根据具体的语境、前后文来选择所用指示词。

例3: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与质量、结构、效益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这是五年来一系列重大政策效应累积,各方面不懈努力、久久为功的结果。

The state of play in the economy was good,with growth and quality,structuralimprovement,and performance each reinforcing the other.This is the result of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a raft of major policies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and of consistent efforts in all areas of endeavor.

例4:中国与世界各国发展紧密相连、命运休戚与共。

China’s development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at of all other countries;we share a common future and a common stake in that future.

例5:……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一站式服务等举措。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and introduced a new model of oversight combining randomly selected inspectors...We have rolled out the Internet Plus Government Services model and adopted measures such as the one-stop service model.Thanks to the above reforms,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has consistently improved...

例 3、4、5 分别体现了“this”“that”和“the”作为指示照应的情况。从例3可以看出,“这”一般直译为“this”,和汉语中的功能相似,两者均可作为回指手段,避免语篇结构的重复。例4中的两个that均是回指,第一个that指代China’s development,第二个指代common future。虽然汉语中没有“那”字,此处采用归化的策略,增译两个that,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也使语篇更加简洁通顺。例5中“the above reforms”也是一种回指,特指前面提到的一系列举措。可以根据上下文中的已知信息或新信息判断事物是否为特指或确指,若是特指或确指,则需翻译成the(彭德晶、吴嘉平 2016)。

(三)比较照应

比较照应是用比较事物异同的形容词或副词及其比较级所表示的指称,可分为一般比较(general comparison) 和 特 殊 比 较(particular comparison)。一般比较指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性,如 same,similar,other,different等;特殊比较则是对某一数量或质量的比较,使用比较形容词或副词,如better,more,less等(陈晓湘、禹琴2002)。在篇章中,所涉及的两个或多个事态之间的比较关系需在上下文中去寻找,由此形成了比较照应。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变”“共担”“更多、更好”“更加”等比较照应的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一方面表现了国家的发展稳中求进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回指,可以更好地衔接上下文的语句,并且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

例6: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

We will expand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and ensure that over time,people from Taiwan come to enjoy the same treatment as mainlanders when they pursue study,do business,work or live on the mainland.

例7: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篮子,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迈出重要步伐。中国开放的扩大……

The RMB was included in the IMF’s Special Drawing Rights basket,representing a major step forward in its internationalization.China has opened its doors wider to the world...

例8: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更加坚实、纽带更加牢固。

We willencourage more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s among our ethnic groups to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s and bond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在翻译的过程中,上述显性词语多数可以通过直译译出,因为其汉英词语功能相近,如例6中的“同等(same)”。另外,汉英的比较照应不是必需对应的。汉语中若存在比较照应,其译文中可以以另一种形式的照应存在,反之亦然。如例7中,将名词“扩大”直接译成wider,例8中的“加强交融”译为encourage more exchanges,“更加坚实”“更加牢固”反而翻译成strengthen,都反映出了汉英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导致汉英比较照应的侧重点不同。汉语中的一部分名词、动词或短语可以使用英语的比较级来翻译,同时,汉语中的部分比较级在英语中也有对应的动名词可以表达。翻译时注意这一点,能使句式更加灵活,更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汉语中还存在隐性的比较,政治文献中出现的较少,此处不作论述。

结语

总之,照应衔接虽作为语篇中不起眼的一小块,但它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标语语篇的连贯性和语言的准确性,不容小觑。对《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照应衔接的翻译,主要在于对文本的熟悉度和对照应衔接的敏感程度。译者只有对政策和事实全面了解,具备综合素质,才能正确理解文本的意思,准确定位出衔接的位置及所指的事态。对照应衔接的敏感度方面,汉英照应衔接的差异性导致了原文中的衔接不一定能直接运用于目标文本,多数情况下需进行转换、添加或借用特定词语以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本文的研究期望给照应衔接的翻译带来一些启发,以完善和提高政治文献语篇的翻译。

猜你喜欢
人称汉英代词
拼图
代词(一)
代词(二)
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郑州市公共场所公示语汉英翻译调查
汽车德汉英图解词典(五)
汽车德汉英图解词典(一)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人称代词专练